在新疆的一块棉田里,一望无际的层层白浪翻涌着丰收的希望,大朵大朵的棉花像白云抛洒到了田野上。专家学者穿行在雪白的棉田里,对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创建的“‘宽早优’绿色优质高产高效植棉技术”高产示范田进行现场鉴定。田间考察发现,“宽早优”高产示范田,棉株冠层结构分布合理,单株结铃强,铃多铃大且均匀,脱落少,开花结铃吐絮集中,早熟性突出,后期不早衰;群体长势好,易创高产;采用“宽早优”植棉技术,明显较其他田块高产优质,深受棉农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新疆棉花生产水平的提高,“宽早优”植棉模式在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宽早优”+“优质棉品种”绿色增效技术,在“矮密早”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扩大行距、降低密度,采用76厘米等行距、一膜三行或“72+12+72”厘米一膜四行种植,密度0.8-1.2万株/亩,提高了群体的结铃空间,增加地膜的采光度,有利棉株集中成铃吐絮,提高棉花的早熟性及纤维品质,“宽早优”植棉技术,具有突出的科学性、创新性和适用性,是对“矮密早”模式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宽早优”一膜三行植棉技术,提高了群体的结铃空间,增加地膜的采光度,有利棉株集中成铃吐絮,提高棉花的早熟性及纤维品质,具有增温增光、减药减肥减人工、增产增效、绿色提质四大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实现北疆棉花稳产、增产,提升植棉技术水平,适应机械化采摘,整体提升原棉品质和植棉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