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帽山祭祀遗址群 -----邵国田

敖汉旗草帽山祭祀遗址群《敖汉文物精华》第27页

1983年春,敖汉旗文物普查中发现,位于四家子镇驻地之东的草帽山后的山梁上,北依大王山,南临大凌河支流——老虎山河,高出河床约40米。往南望去为努鲁儿虎山之最高峰——断亲山,山峦叠障,奇峰兀立。遗址分东中西三处。最东的第一地点在突起的山岗上,经发掘证明是一处祭坛,四周有近长方形的石砌围墙。第二地点位于第一地点之西隔沟的山梁北部,两者东西相距约500米,遗址高出地表约3米。第三地点位于第二地点之西南,两者相距200米,并在同一梁岗之上,遗址高出周围地表约2米。

草帽山第二地点发掘区遗迹平面图

2001年7月经对第二地点北部约600余平方米的抢救性清理,发现了十分重要的遗迹和遗物,其遗迹保存十分清晰和完整,为坛、冢结合的结构。原生土之上为一层黑土,内含有陶片、石器,应为一处早于积石冢和祭坛的遗存,但遗迹不明显;出土有夹砂灰陶之字纹罐残片等,还出有半月形双孔石刀2件。在南部的两坛之间为墓葬区,共清理墓葬7座,均为石板墓。其中有两座墓为二次葬,一座位于南部坛之东侧为小孩墓,其余四座均为头西脚东的单人葬。有两座墓中出土有随葬品,其中1号墓出土方形玉璧和石环各1件;7号墓出土玉环1件、骨笛1件。

草帽山第二地点积石冢

积石冢内2号墓封石

积石冢内的墓葬分布

方形玉璧

外方内圆玉璧 外缘边长9.4-9.9厘米 敖汉旗草帽山遗址出土 现藏 敖汉旗博物馆。
呈方形薄壁形,两面磨光,一侧边缘有一孔。通体鸡骨白,有明显绺裂

方形玉璧 局部图

方形玉璧 局部图

墓葬之上为封石和砌筑石基。墓与墓之间、墓与石基之间有相互叠压的现象。如7号墓的石板棺盖上为一座二次葬的小墓,小墓之上为一道石基,石基之外侧又用石片叠封。石基至少为三层。由下而上第一层石基较小并位于中间的位置,南与墓地相邻,中间砌筑一个较大的石坛,坛之东南又以小石块摆出一个小坛,似动物之头部。第二层石基是在第一层石基之外砌筑,并向北延伸,在北侧偏东又以石块摆出一个似龟壳状坛,方形,中部隆起,四角各出一足,正前方伸出一首,石坛外大内小,呈同心圆状层层外延,至四边用大石摆直。第三层石基砌在发掘区南侧,位置也最高,在墙之南的墓群南侧,用方石块砌出一个长方形的坛。每层墙的外边均以琢出的楔形方石砌边,红色凝灰岩和黄色砂岩相间,外齐里不齐,里侧再以自然石块补齐。在石基的外侧及部分封石的外表见有成排的无底陶器,有一部分彩陶。无底器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形,一种是折肩小口罐形。这些陶器的残片由于是摆在地表,且残损堆积在石缝中,故多已风化。在清理中见有筒形无底器的内壁上刻有“米”字形等符号。还在墓地的封土中出土完整的三足陶盅,彩陶器周围有很多的灰烬,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

红色凝灰岩石雕人像

在石基的外侧和祭坛旁发现由凝灰岩雕琢的石雕人像,已见四个个体的头部残件。人像大小不一,最大者比真人还要大,最小者額宽祇有10厘米左右。可分为写实和夸张两种技法。头部保存完整的祇有1尊,比真人略小,头戴冠,双目微闭,逼真而神化。最小一件高颧骨,尖下颏,颈部有联珠式项饰。较大的两件祇存面之局部,其一为睁目,眼球外突,突出眼睛的神力。这是首次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雕神像,是史前艺术宝库的珍品。

第二地点之南侧尚未清理,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考古发掘才能解决。

在老虎山河两岸上下10公里的范围之内,已调查发现数处类似草帽山这类带有祭祀性质的红山文化遗址,如椴木梁、小古力吐、牛夕河、芦家地等。其中小古力吐遗址遗迹十分明显,“亚”字形围墙内有10余处石堆,墙之南侧裸露的石板上琢出呈各种图案的小坑,调查者认为这些可能与天象星图有关。因此,可以认为,老虎山河上下10公里的这些祭祀性遗址群构成一个单元,是距今5 000年前的又一祭祀中心。它们的层次尽管比辽宁省牛河梁遗址低,但由初步清理的草帽山第二地点可知,其保存较好,坛、冢结合,层次清晰,石砌建筑十分规整,层层高起,有方有圆,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地上建筑之一。这对研究红山文化葬制、宗教祭祀、社会结构以及中华文明起源,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草帽山遗址7号墓出土玉环

玉环局部图

玉环 外径7.8厘米 2001年草帽山祭祀遗址出土 现藏 敖汉旗博物馆
整体磨制,光素无纹,內缘厚外缘薄,断面呈三边外弧的三角形。

邵国田

邵国田:原敖汉旗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曾任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学会理事,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理事。1972年从教育调到文化系统的40余年间,致力于文物保护、考古调查、抢救发掘、征集文物、筹建博物馆等。

重要是在1981-1988年,组织开展了敖汉旗的文物普查,共发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和墓地3800余处,居全国之冠,创造出普查的“敖汉模式”。其中发现的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等新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以及柳南墓地、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和墓地,填补了我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参加了小河沿、大甸子、兴隆洼、兴隆沟、撒水坡、四分地等遗址的考古发掘。主持清理了草帽山红山文化积石冢、西山小河沿文化墓地、乌兰堡铁匠沟战国墓、康家营子、北三家、沙子沟、大横沟、英凤沟、姚家沟、皮匠沟、下湾子、喇嘛沟、娘娘庙、七家、羊山、水泉、台吉营子、喇嘛洞梁等辽墓百余座,揭取墓中壁画50余幅。

多次受到赤峰市和旗政府的奖励,并分别于1986、1989、1996、1999年评为全区文物战线先进工作者,全区思想理论战线先进工作者,受到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和内蒙古文化厅的表彰。2002年被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级“文博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