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100“俗称”五式战斗机,既然是俗称,自然不是日本陆军的官方代号,因为“五式”的研制并不是一个正式的项目方案,而是一种应急方案,实际就是换装了星形气冷发动机的Ki-44三式“飞燕”,甚至Ki-100也只是川崎公司的内部编号,日本陆军也是这个叫法,加上投入现役很晚、使用时间也很短,所以盟军也没有给五式编绰号,而是称为“托尼二世”(Tony Ⅱ),因为“飞燕”在盟军这边的绰号是“托尼”。
英国皇家空军博物馆收存的Ki-100“五式”
前面前经聊过Ki-61三式“飞燕”,这款飞机采用的是从德国引进的DB-601液冷发动机的日本仿制版Ha-40,速度快、机身坚固、机载火力也比以往有大幅提高,但到了高空飞行性能下降严重,日军飞行员为了改善高空性能以截击高空的B-29,不惜用拆掉装甲和机枪等方式减少空重,勉强进行高空拦截,实在拦不住就只好撞,一度表现得十分“悲壮”。川崎公司体恤日本陆军飞行员,计划为三式安装改良的Ha-140液冷发动机,发动机功率从1150马力增加到1500马力,就是后来的三式二型,于1944年8月开始投产。
但日本毕竟只是日本,难以驾驭复杂的液冷发动机,不仅一线部队在维护上很成问题,导致发动机可靠性不高,更要命的是难以扩大生产。1944年7月计划生产20台、实际上只交货7台,8月计划生产40台、实际只交货5台,到了9月干脆只交了1台。到最后三式二型受限于发动机数量,总产量不超过100架,还被美军炸掉一部分,实际交货的只有60架左右。生产三式的川崎公司更是经常面临出厂的飞机没有发动机可装、无头飞机排队等着发动机装机的局面,到1945年2月,积压的飞机一度达到200架以上,飞机总停在厂里、挨炸时损失的也更多。
第五战队的五式
到这时候,傻子都知道液冷发动机难以为继,川崎公司再怎么不愿意——因为液冷发动机也是川崎负责生产,如果换发,生产液冷发动机的工厂就莫得事做只好停工——也只能立即上交了改装方案,毕竟乙方儿子干不过甲方爸爸。1944年10月开始日本陆军下令将三式二型安装三菱的Ha-112发动机,代号Ki-100。不过川崎还是私下继续生产三式二型的机体,指望Ha-140产量和品质能慢慢恢复,一直持续到1945年7月才全部停产。
换发动机,用键盘打出来只需要打四个字,但做起来肯定不止。原来Ha-40/140液冷发动机特点就是迎面面积小,最大宽度只有840毫米,机身也是根据这个宽度来匹配设计的,但要换上的Ha-112直径高达1220毫米,比原来机身多出来将近40公分,简单换个支架也能怼上去,但必然会破坏整机的气动外形,还会在突出部位引起紊流,既不可控还会造成额外的阻力;如果全用蒙皮进行修形,又必然会增加多余的重量。最后川崎把发动机排气管全部集中到左右两侧,用排出的气流消除了紊流影响,于是从侧面看没什么不协调,但从上面看机头仍然比机身宽出来一大截(图一最明显)。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换装星形气冷也有好处,最明显的就是减重。Ha-112本身就比Ha-40轻40千克,比Ha-140更是轻了160千克,由于不需要复杂的散热器及其管道,五式比三式二型减轻了约330千克的重量,减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降低了翼载荷,结果在1948年2月11日的首次试飞中就发现五式的爬升率和机动性超越了疾风,最大俯冲速度、加速性等性能也超过了三式,同时因为主体结构沿用了三式,结构强度没有降低、机载火力也保持了三式的水准。试飞中五式在8000米高度上的最大时速达到了586公里、10000米高度上降到565公里,这个数字在当时的日本一线战机中仍然属于较高水平,据说负责飞机验收的陆军官员对设计师团队说:菩萨护佑我皇!意思大概是说天皇有救了之类的。
最后排着队被美军缴获
川崎此时厂里正好积压了大量没有发动机可装的三式二型,于是改装工作立即开始。当时川崎的目标是月产200架,不过实际从来没有达到这个数字,1945年 3月改装了36架、4月改装了89架,5月份达到高峰131架,但此后由于受发动机供应、美军空袭等影响产量剧降,到最后究竟生产了多少架也没有定论,大部分资料都认为应该是不到400架,具体有390、395、398等多种说法,因为川崎此前积压的三式二型机体大概只有275架,多出来的这些,大部分航空史学家认为是把已经服役的、发动机有问题的三式拿来进行了改装,完全新生产的数量极少。
不知道哪里的
因为直到1945年2月以后才服役,五式自然也顾不上投入到别的战场,基本全部留在本土准备“玉碎”,本土之外的只有驻台湾花莲机场的59战队于1945年6月开始换装,但直到战败也没有改完。不过五式的总数量太少,实战纪录也不太多,直到1945年6月5日才发生第一次空战(也有资料认为4月份已有五式被击落),当天由第111战队起飞迎击美军B-29轰炸机,这次最后的战果日美双方表述基本一致,日军飞行员报告是确定击落6架、不确定击落5架、有23名轰炸机成员跳伞,自身损失2架;美军则记录了9架B-29损失。但7月25日244战队的16架五式对阵美海军18架F6F,双方的战绩统计出入又比较大,日方认为击落对方10架、击伤3架、自损1架;美方判定击落对方8架、推测击落3架、击伤3架、自损2架。战时这种情况很常见,自吹一点肯定是必须的,但也有混乱中难以确认等原因。
这图显然是合成的
美军也意识到五式是一个很难对付的对手,五式与四式“疾风”和海军的N1K1/2-J“紫电/紫电改”一起被美军列为战争最后一年日本最难对付的三种战斗机。陆军更是对五式给予极高评价,一度有将四式停产、集中精力生产五式的打算。多位日军飞行战队指挥官表示驾驶五式战斗机时只要不出现大的失误,至少可以保证不被击落。这个说法有时候倒也并不是一味的王婆卖瓜,1945年7月16日,日军24架五式、会同其他零式、紫电、隼等一共60架,大战美军96架P-51,虽然最后日机一共被击落25架(其中有5架是五式)、击伤18架,但第111战队第2大队长、号称“缺腿王牌”的桧与平在空中被15架P-51围攻,最后不仅全身而退,还取得了这次空战中日军唯一的一个战果。日军第59战队对五式的评价则是:“可以和P-51对等抗衡,对付F6F没问题、F4U只是被当成靶子的鸭子”。
和图一是同一架
只不过鸭子太多了,一起拥上来搞不好也会被叨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