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大禹治水、京杭运河,后有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治水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于民的大事。但治水不是一次性的、短暂的行动,它是需要一代代人主动参与、不断投入的百年大计。

一部顺德史,半部治水史。顺德水网密布、河涌交错,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顺德806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境内有大小河涌近1000条,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2.6%,水对于顺德而言,无疑是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为此,顺德选择了向水破题。9月30日,顺德高规格举行“以水兴城”建设工程试点联围开工活动,开启“七大联围、系统治理”新模式,沉下心来打造治水百年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谋定方向,治水先“治围”

坚持“以水美城,以水兴城”的说法,最早出现在顺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实施以水兴城战略,打造岭南水乡的顺德示范;重塑“水韵凤城”魅力,打造美丽中国标杆。在顺德看来,这是提升城市品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抓手。

“一旦出发,必须全胜而归,除此别无选择。”去年12月19日,顺德区以水兴城建设指挥部揭牌,正式打响了治水攻坚战。全区按照“四先四后”原则推进治水大会战,即先摸排后设计,先清拆后施工,先试点后推广,先治水后治城。

此外,在今年发布的《顺德区以水兴城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还提出了要实施清岸、清源、提质、净水、美岸、智慧、兴城、爱河“八大行动”;并指出,要坚持以联围治理推进水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坚持总体规划、系统治理,试点先行、分步实施,蹚出一条具有顺德特色的水环境治理之路。

目标清晰,治水更有方向。但众所周知,治水是一场硬仗,想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仅靠埋头苦干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幅好“牙口”。

为此,顺德谋定而后动,突破九龙治水的藩篱,攥指成拳,从“头痛医头”转向“整体把脉”,依托自身联围城市的典型特点,治水先“治围”。

联围治理,治水添“利器”

顺德地处珠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是典型的联围城市。“联围”是珠三角农耕文明的智慧。

早建于北宋徽宗年间的桑园围,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古代大型基围水利工程,历经近千年,现今依然保障着6.29万亩农田的灌溉供水和防洪排涝安全,较好保存了历史格局和文化肌理,2020年更是入选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桑园围内,发达的水利系统缔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它化“水患”为“水利”,催生了一种岭南水乡最典型的农业生态系统——桑基鱼塘。谁曾想,这些本不起眼的联围,却繁衍着生生不息的文明。

基于顺德特殊的“水情”,顺德围内箱涵、河涌、管网交织,因此以“联围”为单元系统治理成为顺德给出如何科学治水的答案。

河涌水质不达标,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网。以往治水主要针对黑臭河涌进行末端截污,看似走了近路,实际却是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零敲碎打治理的弯路。“智慧”的治水模式,才是长效治水的“利器”。联围治水是顺德的特色治水方略。

根据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全流域 强统筹 大兵团 分层次”的治理思路,顺德结合实际把全区分为七大联围,科学规划,系统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里岸上流域水环境整治,同时,根据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计划分为三批分步实施联围综合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此次开工建设的第一批试点联围工程项目包含南顺联安围、群力围和石龙围,涉及陈村镇、北滘镇,工程范围总面积达74.51平方公里,投资52.44亿元,将通过联围治水,重塑水韵凤城魅力,打造美丽中国标杆。

百年工程,争当治水样板

治水如治病,找准病根是关键。为下好试点联围摸查行动先手棋,顺德请来在深圳茅洲河治理中积累丰富经验的中国电建,从地下到地面,从地面到空中,围绕“厂、网、河、源、城”五个维度进行全面体检。

技术团队通过航拍建模、3D建模等科技手段形成“一河一表、一河一册”;对于狭小管网、暗涵等人员无法到达的区域,三维激光扫描仪、船舶式CCTV、暗涵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搞科技派上了用场。

有了高科技的加持,顺德在短时间内便系统摸清了全水环境底数。这也就意味着,治水有了属于自己的数据库,相当于数字化“大脑”,让联围治水成为城市治理好帮手。

以水兴城是百年大计,绝不能把长期目标短期化,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一年来,顺德全面总结过往治水得失,坚持问题导向找重点,坚持结果导向出实效,持续优化治水策略,努力争当全国治水样板。

把水治好了,城市就美了;城市美了,就能更好地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有好的人才,城市就会产业兴旺,从而实现美城、聚才、兴产。

在顺德看来,治水不仅是要优化水环境,更是要以水为脉开展城市重塑,实现以水美城、水城共融、产业兴旺。

从蚕桑时期的“一船生丝出,一船白银归”的繁华景象,到如今“绿水就是青山银山”的指导理念。顺德以“敢为人先”的魄力,用“以水兴城”为笔,绘就治水百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