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断舍离”的缘起和目的

这几年,自从山下英子出版了《断舍离》这本书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使得“断舍离”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大家都开始热衷于各种“断舍离”;同时,与之相应的还有一种流行的美学理念:“侘寂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下英子曾经深入学习印度哲学,所以她的“断舍离”具有很浓的印度基因,更深层次说实际上是古印度的修行人为了让自己赎罪、身心净化、自我救赎、了无牵挂侍奉众神而做出的人生选择,带有宗教的虔诚、苦行和历练。一言以蔽之,终极目的是为了自我的永久救赎。所以,“断舍离”不是目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和环节,不是一个值得过多讨论的问题。甚至直到今天,印度很多达官贵人、商贾巨富,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会舍弃一切而走向梵行,常常还是那种身无分文的苦行、苦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包括瑜伽也是这样,本来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是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是印度人为了寻求与神对话,甚至为了进入禅定而进行的“前行”准备,终极目的是“梵我合一”、悟道证真;而到了我们这里似乎就成为了某种塑形、身心康养或者所谓“疗愈”的手段,注定了我们只能学到皮毛而无法深入其精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如果印度人看到我们的“断舍离”和“瑜伽”,估计会有某种讶异,搞不好还有某种鄙夷不屑,而个人则感觉有些(善意)的悲哀。

当然,说“悲哀”可能比较严重,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某种片面的感受。但始终觉得,如果你没有从内而外,或者说从内在心理、精神乃至于信仰的角度去入手去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获得更高的智慧、境界、格局、视野,甚至是“梵我合一”,而只是从形式上学一些皮毛,则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终究不得其门而入,甚至无谓地浪费时间、精力和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茶道、插花、香道,各种琴棋书画……据说每一种都可以参禅悟道,但究竟有多少人从中大彻大悟了,估计就引人深思了。

遥想当年佛陀,也只是给我们示现了,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菩提树下,发下弘誓大愿、精进不懈,最终悟道真谛、彻底解脱了。他没有喝茶、也没有点香、没有琴棋书画,只是很简单、很单纯、无上的勇猛精进乃至于生死对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断舍离”的核心、要害和悖论

了知了“断舍离”的前世今生,然后再直面其核心和要害。不过,坦白讲,自己无论是对“断舍离”还是“侘寂之美”都没有太多的感觉,可能也有一点偏执和无奈。

这一方面可能是自己本身也没有那么多东西,不属于某些剁手党,要断的东西不是那么多;另一方面,太忙了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考虑这个问题。这并不是说个人境界有多高,而是当一个人全部的时间、精力和心思都用于某些自己认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时,则其他的事情就觉得无关紧要了,甚至觉得折腾它是一种无谓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尤其还并没有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的情况下。

你当然可以花一下午的时间把房间规整的整整齐齐,但同样的时间你可以读半本书,或者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这就是机会成本或者说机会损失——而类似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关键是,你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时间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还有一些更极端的例子,美国总统林肯的办公室,据说是世界上最脏乱差的办公室,但他可以(当然有自己的方法)快速精准地找到自己想找的任何东西,保持了超高的工作效率。所以,如果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对其归纳整理,估计会让他大发雷霆,因为他可能无法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了。

由此来看,可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搞不好我们认为的整洁有序,恰恰是别人认为不方便的、麻烦的甚至是捣乱的;或者说适合自己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而判断的标准就是是否可以让自己全副精力集中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使命上来——这是核心和要害,而不是单纯依样画葫芦、东施效颦了。

老子也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大意是自然界中并没有美丑之分,美与丑是以人的观念标准来衡量的,是人类自己定的道,而非天道。

功用一点说,不是你“断舍离”了,你的生活井井有条了,你就可以获得幸福、愉悦和快乐;进而你就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伟大的人,或者就是一个境界很高的人;而住所或者空间并不那么整洁有序的人,也并一定代表这个人生活散乱、品行不高或者“没有有趣的灵魂”。

甚至,人好像还不能太“断舍离”了,在“断舍离”盛行的今天,“繁”已成累赘。虽然“舍”可以让生活更清静,但适当的“留”,也能让我们的灵魂更富足;同时,多一些人间烟火气,就可以多一些生活的乐趣,不至于成为一个乏味的人。古人还说:“人无癖好,不可深交”,大概是说,如果一个人对物都可以充满深情,则说明这个人至少不是寡情不仁的人,是可以深交的。

古往今来,表现这种“癖好”的文人雅士不可胜数:大学者胡适一生热衷于收集没什么用途的学历证书、火柴盒和怕老婆的故事,尤其是“怕老婆”,他可以如数家珍、兴致勃勃地讲上数小时;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在与好友蔡攸乘船游玩时,看到好友收藏的王羲之的《王略帖》,想用自己的藏品与之交换,对方不同意后竟然走到船头大呼:“你若不给我,我不如跳江死了算了!”吓得好友只得同意……当然,这些都是“玩物丧志”,也有一些人可以“玩物壮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代著名的收藏家王世襄,收藏鼻烟壶、养鸽子、斗蟋蟀无所不精,后来对中式家居感兴趣了,就亲在跑到街头巷尾收藏。尤其是“除四旧时,那些精巧的明式家具被人们当成垃圾,随意拆散卖掉或丢弃。眼看着这些时代沉淀下来的精华就这样被人们毁坏,王世襄坐不住了。他先是写文章呼吁大家抢救古代家具,在响应的人寥寥无几之后,他干脆跑上街头,亲自将有价值的古代家具一件件抢救回来。”;以王世襄为偶像的马未都曾讲过,“在北京通县,他看中一张黄花梨方桌,价格仅5元,舍不得运输费,就自己一手扶车把,一手扶桌腿,将桌扣在背上,推着车子一步步运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如今,王世襄所收集的79件明式家具,却成为了明代家具工艺研究最为珍贵的文物,并在自己走后将自己呕心沥血、不顾颜面的所有收藏悉数捐给上海博物馆,令人钦佩不已。

由此可见,其实“贪”和“痴”也不是一味的错,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甚至最后还可以成为累积功德资粮的某种方便。关键是我们的所思所想,有没有真正打开心量,真正地无我利他。

师父在道场建设时,也从各地收集了很多遗弃的莲花座,开示说:“莲花座是菩萨站立或者坐禅的地方,我们把这些莲花座请来,就相当于把诸佛菩萨请来了,每个上面都有一尊佛菩萨呢,而且这些莲花座又可以作为道场的空间美学装置,一举两得。”这也是变废为宝的典型。所以,关键是发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断舍离”的终极目的

如果从出世间法的修行而言,“断舍离”确实是一条祛除贪嗔痴,回归“本来面目”的善巧方便,甚至也是修习布施、供养,累积菩提资粮的必由之路。

当年佛陀身为悉达多太子,拥有江山社稷、荣华富贵、娇妻爱子,但毅然决然舍弃了一切,出家修行悟道,终于成就了佛果。

而我们拥有的比悉达多太子少得可怜,我们还紧紧抓住不放。很多时候我们的“断舍离”可能也只是舍弃了我们并不太喜欢、不珍贵、不好的东西,而对我们贪着的东西,你是否可以做到“断舍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起一个朋友想要我刚买了没多久的相机(无偿赠送),而我以“出门旅行就带了这个相机”为由而婉拒了,实际上是内心不想割舍。虽然这是一个略有些极端的例子,但也暴露了我们的“断舍离”,其实有一定的界限和阈值,内心深处还是有着深藏不露的自私、贪着和我执,并不是完全的“断舍离”,哪怕只是单纯物品也很难真正做到,更不要说心的层面的“断舍离”。

所以,“断舍离”的关键还是自己的那颗心,而我们往往一哄而上在形式上学得不亦说乎,但并没有抓住核心和要害。甚至,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我们还需要对“断舍离”进行“断舍离”,毕竟它也是我们的一种执念,而凡有执著,终究不得自在解脱。

(四)你真的喜欢“侘寂之美”吗?

再来说说“侘寂之美”。

曾经一度也非常痴迷于“侘寂之美”,但最近莫名没有了感觉,感觉稀松平常了。

原因或许是,这种源自日本的“侘寂之美”的理念(可能也受到禅宗的影响),迥异于我们日常的审美形态,有较强的符号性,所以猛一看比较抓眼球,让人“眼前一亮”;同时,那种古旧、拙朴、空无、残缺等等也可能与我们潜意识中的尚古、怀旧、精神寄托等等相应,所以能够引起某种情感慰藉和精神共鸣。

此外,“侘寂之美”的空间设计、物品装置等也容易营造一种清净、寂寥的氛围和感觉,看起来很有禅意,拍照也比较好看。但实际使用之后,总结了一个有点毒舌的结论:“所有看起来很有禅意、很美的空间物品,使用起来往往会有一些不舒服、不方便,这样为了审美而牺牲功用,渐渐地会损减自己的好感,最终消耗殆尽而产生逆反和抵触。”当然,或许我们可以将审美和功用结合起来,但目前看来很少有成功的案例(人们总是热衷于尚古、仿古,而不是大胆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总结:一个空间、物品的美与不美,不是刚看到后“眼前一亮”就是美的,就像一幅画、一张照片,有时候需要挂上几个月,天天看、日日品、常常用,才能最终获得较为全然的感受。

想起宗萨仁波切的开示大意是说:自从我们开始修行或者希望过一种更有精神内涵的生活,我们很容易从以前的癖好中出离出来,我们可以降低购物频次、减少没有意义的聚会,甚至会戒掉酒肉;但我们会迅速进入另外一种执着,茶具的质地、珠串的色泽、香炉的造型以及经书的装潢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过于追求“侘寂之美”实际上也是这种执着的表现。虽然说,一个有禅意的空间可以有安顿身心的作用,但也需要了知的是,真正安心的不是空间的设计和美学理念,正如“断舍离”一样,关键是心的安定、清净、自在和超脱。

甚至可以说,空间和物品能够以最大限度、最高效率,让人调动身心的全部能量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为基准;如果以此选择,板直硬挺的明清风格木质座椅可能就没有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的现代工业座椅更有效力。——当然,我们的分别心可能又会觉得它不够禅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禅意设计、空间装置可能也需要与我们的精神境界、心行状态相应,这样或许可以相得益彰,实现能量的同频共振、相融相合,最终助推我们的精神成长;否则,如果我们心性上没有达到禅宗的空无、孤寂、清净时,强行将人投入到这样的空间场域,可能会导致自己无法与之相应相融、无法进行同频共振、能量交换而影响身心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近一步讲,当我们认为那种比较美、比较喜欢,而另外一种比较普通、不喜欢时,实际上也是我们的分别心在作祟,不经意间又强化了我执和对外物的法执(最终又都需要破除),而一旦执着自然就会有二元对立,最终与正道相违。而修行的初心就是破除我执,达到无二无别的中道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其实有点类似重又回到“看山是山”的平常境地,毕竟平常心即是正道、王道;同时,也是某种“大隐于市”,不需要刻意营造、标识符号,而是在那种稀松平常中,泯然众人,最终浑然一体,随遇而安,随处是道。

总之,无论是“断舍离”还是“侘寂之美”,自然有其积极一面;但真正的宝藏其实只在己心,所以可能我们真正需要“断舍离”的是我们的造作、攀援、无明和我执;真正应该做的是回光返照,了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谨记“莫向外求”,否则背道而驰,终究空茫一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何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借假修真而不是执假为真;而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自觉地执著、跑偏,兜兜转转、颠倒磋磨,白白耗费了暇满人身、精力和时间——本来可以安心办道、勇证菩提。

如此,岂不冤枉,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