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诱惑多,思虑多,很多朋友都有各种那个各样的不适,多以精力不足,神疲力惓、失眠健忘、早生白发、房事不力、腰酸背痛等等多见,而这些症状基本都与肾有关,一旦求医问诊,都离不开个肾虚二字,所以有十男九虚等说法。
而很多朋友也因此尝试了很多补肾的方法,或食疗、或药物、或补品,但很多时候效果不明显,甚或感觉越补越虚了,这是为什么呢?正确的补肾方法是什么呢?今天我就从中医角度为大家解析一二。
肾和五脏的关系:
这个实际就是最常见的补肾误区,很多人以为肾虚了补肾就行了,但实际上没有效果,原因在于把肾虚当成一个独立的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当然没有效果了。因此,在补肾之前,首先要了解肾和五脏的关系。
心肾相交:心属火,藏神;肾属水,藏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则称为心肾不交,可出现心悸怔仲、心烦、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心肾阴虚火旺”的证候:若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液,阳虚水泛,则可出现畏寒、尿少、水肿、心悸、心慌等心肾阳虚,水湿泛滥的证候。
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因此如果肾虚一般肝也虚,称为肝肾不足。肝肾不足,主要是阴虚。就是说精血虚少。这样会出现头晕,目干涩,也可能出现双手振颤现象,也有可能会中风等等。
脾肾先天和后天: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肾的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而脾、胃转化水谷精微则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如果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会出现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及水肿等脾阳虚的证候;如果脾阳虚,日久则会导致肾阳虚,脾肾阳虚则导致肠道传送无力,使大便艰涩、排出困难 ,伴有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等症。
肺肾相生:肺属金,肾属水,又叫“金水相生”。根据中医理论,肺金和肾水是母子关系。在生理功能中,肺和肾互相配合互相影响,这就叫“肺肾相生”。在病理方面,肺气虚损可以导致肾气衰弱,这是“母病及子 ”相反,肾气衰弱也可以导致肺虚,称之为“子病累母”。肺肾气虚的症状是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如白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不同情况的对症调理方法
心肾不交:证候: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治则: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主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方药:生地、玄参、茯苓、五味子、当归、朱麦冬、柏子仁、酸枣仁、黄连。
肝肾不足:症候:起病缓慢,渐见肢体萎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或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补益肝肾,滋阴清热。常用方剂:虎潜丸加减。方药:黄柏、龟板、知母、生地黄、陈皮、白芍、锁阳、虎骨(用狗骨代,炙)、干姜。
脾肾阳虚:症状: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腰膝酸软,腹中冷痛。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甚则腹胀如鼓;或见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治则:温补脾肾。代表方剂:真武汤、附子理中汤。方药:附子、白芍、白术、干姜、茯苓、桂枝、党参、炙甘草等。
肺肾气虚:症候:咳嗽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形瘦神疲气不得续,汗出,肢冷面青,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心悸不安,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细数。治则: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方药:补虚汤合参蛤散。方中用人参、黄芪、茯苓、甘草、蛤蚧、五味子、干姜、半夏、厚朴、陈皮
按照中医的理论体系,人的五脏按照五行原则相生相克,互相关联,不可能出现单一脏腑的问题,一定是互为因果的,所以要补肾也好、补肝也好、补心也好,都必须综合去看,切不可一叶障目,身体的平衡是非常精微的,只补一个,不但可能没有好的效果,反而有可能打破身体平衡造成,一定要慎之又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