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左宗棠

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彭玉麟

十几位湘军将领劝进,曾国藩为何不为所动?曾侯到底有没有机会问鼎江山?

接下来,老幺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我认为:

湘军围攻安庆时是天赐良机;攻陷天京时,时机已逝,强行自立,也很难坐稳江山!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州。咸丰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黄旗

领侍卫内大臣

镶蓝旗

满洲

都统

职。继而再战,又败于张家湾、八里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毁。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触怒了洋人。咸丰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钦差大臣职

这一年,曾国藩率湘军主力8万余人,围困安庆。安庆是军事重镇,天京的西大门,此战的重要性非同小可。然而,咸丰皇帝仓惶“北狩”的同时,掷下严旨,命曾国藩抽调悍将鲍超北上勤王。此时,李鸿章向曾国藩进言:洋人进犯,所图不过是利益和开放口岸,不要皇帝的人头和江山,太平天国却是抢夺江山的。况且皇帝北狩,命恭亲王奕?和谈,不日将有结果,建议“拖”。

为什么说此时是自立良机呢?我们来看:

1.咸丰帝“北狩”,京师陷落于英法联军。曾国藩如果承旨勤王,一路上肯定畅通无阻,轻松控制京城。

2.号称帝国砥柱的僧格林沁,已经被联军打败,短时间无力组织人马抵抗。

3.此时湘军内部人心最齐,嫡系将领不用说,左宗棠正在建议“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淮军李鸿章此时实力并不强,从他建议曾国藩抗旨上看,他也未必死忠大清。

4.道光、咸丰年间大小起义此起彼伏,清朝已失民心。

5.湘军一直是自主募兵,钱来自于各省厘金,粮也是各省自筹。兵源、钱粮不受制于朝廷,可以进行持久战。

那么,攻陷天京之后,曾国藩兵力、权力达到巅峰,为什么说“时机已逝”呢?

首先,湘军困天京数年,清廷也完成了权力过渡,慈禧已经完成对湘军的全面布防:和春在北、僧格林沁统南方五省,富明阿镇扬州、冯子材守镇江。曾国藩一动,必然三面合围!

其次,此时曾国藩和江西巡抚沈葆桢已然交恶,左宗棠也被朝廷重用(幼天王出逃天京,致使曾国荃被问责,就是左向清廷告密的)。

另外,淮军李鸿章意向不明。

最后,朝廷已经收回江西的厘金收取权。两江地区是清朝的财赋之重,没有江西的钱粮支持,对湘军影响非常之大。

为什么说“勉强自立,也难坐稳江山”?

外部上说,此时的欧洲列强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两次鸦片战争,让列强尝到了甜头。列强本就贪婪,只要打得过你,可不管谁坐江山。

内部分析,如果曾国藩称帝,必然和满清要殊死一搏,战火肯定席卷大江南北,民不聊生。此时的国人已经开眼看世界,辛亥革命可能会提前爆发。

时已逝、势已失,曾文正公也只能做忠臣了。

还好,结局不错:卒于两江总督任上,生封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死谥文正。真正做到了士大夫追求的“生为帝师、死谥文正”!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

师事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震九万里,安内攘外,旷代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