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相处,不论是朋友,还是亲人,分寸感尤其重要。

别人的事,别总冲在最前面,既别过分亲近,也别过分冷淡。

尤其这三件事,关系再好都别管,否则早晚会后悔!

1

别插手夫妻的感情

鲁迅和弟弟周作人,原本同住在一个屋檐下。

谁知弟媳排场太大,用钱没有计划,常常弄得家里入不敷出,要向别人去借。

夫妻二人矛盾不断,鲁迅为了一家和气,尽力从中调和。

吵来吵去,从夫妻矛盾,发展成兄弟混战,最后干脆分家。

最严重的一次,周作人拿起一尺高的铜香炉,向鲁迅头上打去。

幸亏别人接住,抢开,才不致击中。

兄弟二人的共同好友,许寿裳回忆道:“作人的妻,是有歇斯底里性的。

她对于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

作人则心地胡涂,轻信妇人之言,不加体察。

从此两人不和,成为参商,一变从前‘兄弟怡怡’的情态。”

夫妻吵架是别人的家务事,外人不方便插手。

哪怕是骨肉至亲,夹在别人夫妻之间,也不过是最熟悉的局外人。

别人两口子吵架,气头上跟你说的话,千万不能当真。

关起门来过日子,总会有些鸡毛蒜皮的磕磕绊绊,这很正常。

只听一方的片面之词,就随便站队、贸然表态,是最愚蠢的行为。

热心劝了半天架,人家扭头和好了,只有你里外不是人。

2

别插手孩子的教育

一个家庭,好比是一间公司。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应该是最高负责人,享有决策权。

但不少家庭,接受了来自亲戚长辈的各种“投资”——资助买房、伺候月子、帮助带娃等。

于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甚至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成了“股东”。

别人教育孩子时,从旁听听就好,少发表个人意见。

实在看不过去,可以委婉建议,切忌干预太多。

曾国藩为官以后,亲姐带着儿子来投奔他。

想让他提拔一下外甥,给孩子讨个一官半职。

曾国藩看外甥,面相老实敦厚,便把他留在府中,设家宴款待。

席间,外甥吃米饭的时候,把夹有秕谷的米粒挑出来,扔在桌边。

曾国藩是个十分节俭的人,见不惯这种浪费习气,当下什么也没说。

饭后直接给了母子二人一笔钱,把他们遣送回乡下老家。

亲戚朋友关系再好,遇事也会偏向自家的孩子。

说多了不讨好,还会落埋怨,滋生很多不必要的事端。

尤其是涉及孩子将来的大事,拿不准就别掺和。

听了你的劝,万一将来走错路,你就算浑身长嘴,也解释不清。

3

别插手金钱的往来

老话说:“不做中人不做保,一生一世无烦恼。”

替自己的亲人还债,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当中的辛酸,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

周华健兄长周豪健,早年生意失败,其后便人间蒸发。

只留下妻儿老小,还有超过1300万元的债务,无人照料偿还。

身为担保人,周华健每次开演唱会,都有债主上门围堵。

甚至被告上法庭,周华健只好变卖房产,替兄还债。

经此一事,周华健伤心欲绝,从此决定再也不回家乡。

想要毁掉一段关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谈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出于骨肉亲情,兄弟有难,本该鼎力相助。

但也别忘了,亲兄弟也要明算账,更何况是数额这么大的担保。

牵扯到钱的问题,要学会量力而行,别傻乎乎替人背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