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一双地理的眼睛,品味大千世界的美好」
胡人骑驼吃饼俑,隋朝文物,山西博物院馆藏,2021年12月,曾亮相《国家宝藏·展演季》文物特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名:胡人骑驼吃饼俑,隋朝(581—618年),斛律彻墓出土】
此尊陶俑通高45.7厘米,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沙沟村。
墓葬的主人斛律彻,为北方高车古国(位于蒙古高原以西)人,家世显赫,是隋文帝时期的右车骑将军,被封为崇国公;其远祖是敕勒部首领,曾率部投附北魏,担任朝廷要职;其曾祖父是斛律金,善骑射,官至北齐丞相,是用汉语吟诵《敕勒歌》的第一人;其祖父是北齐著名大将斛律光。至隋朝时,斛律家族已完全与华夏文明相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名:胡人骑驼吃饼俑】

随葬品一般是墓主人在世时的生活反映。这尊陶俑反映了“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的景象,当时达官贵人与这些远来的商人们接触频繁,而由他们带来的各地商品与生活习俗则渐渐融入市井,成为后世中华大地上人间烟火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名:胡人骑驼吃饼俑】
这尊陶俑生动形象,仔细端详:骆驼高大健壮,张嘴嘶鸣,昂首站立在长方形的托板上,双峰间垫着毯子,驮着丝绢、皮囊等物品;皮囊上坐着一个人,头戴圆帽,浓眉深目,鼻梁高挺,左手握缰绳,右手持一饼,正在边走边吃,看表情仿佛在说:真香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名:胡人吃饼骑驼俑局部】
这位胡商手里的饼子,当地称为“馕”,是一种可以存放很久的食物,传入中国后,被称为“胡饼”,当时上至贵族下到老百姓,都很喜欢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名:胡人骑驼吃饼俑线图】
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是最易于在沙漠上行走、运输货物的动物,从骆驼背上所驮的货物来看,也是当时贸易往来中的大宗商品——丝绸、绢帛等纺织品,这说明当时的胡商来到中原后,卖掉带来的金银器皿、宝石、香料等货物后,再将当地的丝织品带走返回,而且数量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名:胡人骑驼吃饼俑背面】

同墓出土的骑骆驼陶俑有2件,大小形像基本相似,乍一看以为是一对儿,区别在于一个吃饼,另一个手持物,可惜所持物件已经缺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名:另一尊胡人骑驼持物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名:另一尊胡人骑驼持物俑线图】
斛律彻墓出土随葬品300件左右,陶俑的数量很多,包括骑俑、按盾武士大立俑、持盾立俑、披氅武士立俑、黑色幞头仪仗立俑、小风帽仪仗立俑、女侍立俑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沙漠之舟”骆驼,以其默默无声的千年负载,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西域胡人为中原带来宝石、香料、金银器皿,再把瓷器、丝绸、茶叶穿越沙海,带向更广袤的世界。
奔波的胡商,是无名之人,是漂泊之人,也是养家之人。鼓鼓的皮囊,承载着亲人的希望;手中的胡饼,连接着他乡和故乡。
文物穿越了时空,文物见证了历史,文物传承了文明。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