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万事都没有终极答案——或者说答案都是【不一定】的时候,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写什么了。
这几天还挺受震动,先是知道一个朋友眼睛手术,然后是同学的哥哥舌癌手术,然后是一个同事的老公阑尾炎手术,然后是另一个女同事自己乳腺癌手术。
当然,我先生的病也还没有治愈,还差几天就1周年纪念日了,每周都要去医院,医保额度早就用完了,因为看的是中医,所以医疗保险也用不了。而他在5年前做的一个肩关节小手术,到现在时不时还会疼、痒。
一场大病,总是会改变一个人。
人变了,关系也就变了,身边的人看起来也就变了。
新冠这场地球大病,会改变人类。
人类变了,关系也就变了,人与其他的关系看起来也就变了。
无数切身的案例给了我很多思考和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其中之一就是“误诊”常有,但我们依然只能选择相信。
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创造了一个现代术语,叫【有限理性】。
个体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追求的不是最优解,而是差不多的结果。
现实也的确如此,因为我们每一分钟所获得的信息都是有限的,终其一生你能知道的东西都是有限的,当发生事情,我们只能根据当前有限的信息做出判断和决定,然后采取行动。
我认识一个老板,很喜欢事后追责,只要出现状况,就会说当初为什么这样那样。。。
在我看来,这种老板就是没有担当~
病人相对于医生,在专业、信息方面完全是小白,这种极度的信息不对称,除了选择相信,并没有更好的办法。
当然,如果病情允许,我们可以换个地方、换几个医院,多做一些横向比较,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决策,有时候,除了省钱,还能救命。
比如同学的哥哥,在老家看,诊断说是中期,立马要手术,初步费用20多万。后来换市里的医院,病也轻了,费用也减半了。最后到北京,病更轻了,总共花了2万多块。
其中之二就是:追着病跑,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
世卫组织2018年新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简称:ICD-11)中,疾病编码一共有55000个,比20年前第十版(ICD-10)多了大约40000种。
也就是说,20年时间,我们多了4万种疾病——这得益于医疗器械的发展。
如果今年再更新一版,又会新增加多少种疾病?
而其中和新冠以及长期新冠(新冠后遗症)相关的疾病又会有多少种?
不追病,追什么?
向内改变自身的环境。
比如我很多年前的荨麻疹、湿疹,好多年都不好,2020年好了,到现在没有复发,用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身体环境,而不是消除荨麻疹这个症状。
其中之三就是:别好高骛远,做好下限,才能有上限。
我有个求道的朋友,他看谁都不顺眼,因为大家都不上他的道。
我开玩笑问他:“就你这身体情况,你怎么和天地沟通?“
他说:“这不重要,身体很低级,重要的要有意念。“
在我看来,求佛求道,身心不二,身体是基础,是下限,这部分没做好就来个意念飞升,太偏。
保险就是个很低级的东西,是下限,但他决定你生活和家庭的上限。
仰望星空,看的是几十年、几百年、几万年、上亿年的过去。
配置保险,守护的是未来——这个未来以宇宙尺度来看连一瞬间都不到,但相对你和孩子的生命,很漫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