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和DB模式的区别
提到工程总承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等同于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的EPC模式,但其实EPC模式只是工程总承包模式中的一种。国际通用的工程总承包模式还包括设计建造总承包(DB)、设计采购总承包(EP)、采购施工总承包(PC)等,采用较多的模式是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和DB(Design Build)。关于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在《菲迪克(FIDIC)合同指南》(The FIDIC Contracts Guide)中有详细的分析,简要归纳如表1。
表1 DB模式与EPC模式的区别
西方和日本的建筑工程总承包大多采用DB模式,大型的建筑施工企业往往同时具备施工和设计能力,如日本的鹿岛建设株式会社,和公司正式签订合同的有8000名员工,其中做建筑设计的约占1/10,主要从事施工图的设计及现场深化工作。
关于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的顶层设计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中对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提出了两大方向,一是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二是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
其中对于政府投资工程,明确应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其实在此之前,对于建筑业的转型,住建部一直不懈在推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建筑师负责制以及发展专业设计事务所的改革思路。此后,改革的步伐一直在不断加大。
该办法对工程总承包既有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一是明确提出采用工程总承包方式的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应当在初步设计审批完成后进行工程总承包项目发包;
二是参与投标的工程总承包单位应当同时具有与工程规模相适应的工程设计资质和施工资质,或组成联合体;
三是鼓励设计单位申请取得施工资质,或施工企业申请取得设计资质。
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可见,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工程总承包已基本定型为国际通用的DB模式,即由业主自行完成方案设计及初步设计,工程总承包企业完成施工图设计及施工,采用业主、工程总承包企业及以建筑师负责制主导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的三元管理体制。但由于工程总承包推行初期,我国一直使用的“EPC”这个名词太深入人心,导致目前绝大部分的工程总承包项目名称后面还是会加上“(EPC)”,造就了所谓的“中国特色工程总承包(EPC)模式”。
施工企业面向工程总承包转型中
存在的问题
从国际成熟做法以及我国建筑业改革目标看,今后必将加大力度继续推行工程总承包倒逼建筑业升级转型。因此,如果想要更多的参与工程总承包,那么取得相应的设计资质向工程公司模式转变,是施工企业转型发展的首选之路。
目前取得特级施工资质的700余家施工企业基本都具备甲级设计资质,从设计资质上讲已完成转型。对于其余数以万计的一级、二级施工总承包企业,还在转型之路上徘徊不定,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工程总承包模式推动的不彻底
工程总承包模式推动的不彻底,导致企业缺乏动力。对希望取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的企业,“具有与本类别相关的行业工程设计甲级资质标准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是硬杠杠,因此施工企业在资质升级过程中没有退路。
而目前虽然规定参与投标的工程总承包单位应当同时具有相应的工程设计资质和施工资质,但由于同时又规定了也可以组成联合体参与投标,直接导致施工企业对取得设计资质失去动力。
加之目前在招标文件制定时,对具有设计资质的一方设置了较多的人员、业绩及获奖的分值,也让施工企业自身的设计院处于劣势,不得不找寻业绩占优的设计企业组成联合体。
二、企业转型成本过高
转型成本过高,普通企业难以承受。目前施工企业想要取得设计资质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申报或收购。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面临成本过高的问题。
对于申报,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具有一级及以上施工总承包资质的单位可以直接申请相应类别的工程设计甲级资质,但实际在具体申报时还必须满足相应的注册设计人员要求,注册设计人员的专业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多个专业,由于这些注册人员较少,加之注册人员本身还需要有业绩的要求,因此同时招到全专业人员的概率较低,常常出现来了电气,走了暖通的窘境,招聘周期长、成本高。
至于收购,由于施工企业收购设计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招投标的竞争力,因此一般会选择甲级设计院进行收购,而甲级设计院收购价格基本是千万元级别起步。但即使千万元的收购价格取得的仅仅是资质,人员往往还要另行招聘。如果想要招聘一家人员队伍比较稳定,经营情况较好的设计院,那价格就立马直线飙升,不是普通企业所能承受的。
三、转型成效不明显
一方面是设计资质取得不易,另一方面却是资质取得后成效不明显。由于管理机制、人员素质、组织架构等多方面原因,很多施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依然存在设计、施工两张皮的现象,没能做到深度融合。同时,工程施工和建筑设计虽然同属建筑行业,但在管理的理念上有较大差异,时常出现施工企业收购设计院后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甚至成为企业包袱的现象。
对施工企业转型发展
补齐设计短板的思考
补齐设计短板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招聘设计人员、取得设计资质,不仅是满足资质要求,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更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对施工企业下属的设计院,除了常规的建筑设计业务外,还可以承担以下工作:
一、施工图深化设计
当前建筑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一方面是对建筑质量和成本管控的高要求,另一方面是设计图纸的深度和细度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常常导致返工及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在原有施工图基础上进行设计深化也是施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施工图深化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
二、EPC项目的设计管理
传统的施工企业往往习惯于按图施工,传统的设计企业也往往习惯于按照业主的设计指令设计图纸。
而EPC项目中,由于实行设计和施工一体化,设计阶段图纸的内容、范围、深度直接决定了工程造价,加之EPC项目往往采用固定总价包干合同,因此设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设计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因此对各类设计修改意见传递,必须由专人进行管理,对业主超越《发包人要求》的修改意见(往往都是增加造价的),应通过书面形式加以确认,从而按变更流程实施。
三、企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以往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是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施工,虽然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但由于没有从事过设计,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的理解比较欠缺。反之,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又往往缺乏施工现场的实践。通过交叉培养,在不同的岗位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就可以培养出一批既懂设计、又懂施工的复合型人才,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补齐设计短板的方式应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补齐设计短板对于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施工企业来说,最直接就是采用收购直接收购设计院的方式,但对于一些规模不大企业来说,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如:
取得设计资质是开拓工程总承包市场的必由之路。目前对EPC项目的投标人虽然出台了必须具备双资质的规定,但对双资质构成的管理还是宽松的,可以组成联合体。但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将施工图从专业设计院剥离出去,由一家工程公司完成设计和施工的全部工作是大的发展趋势。
▎本文来源于建设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