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先生看完病回来,问我:“今天P大夫又跟我说:“小闫,你要知道我们吃这个药是治什么。”

P大夫已经不止一次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了,我今天才意识到,他是不是在暗示/提示我,我关注的点不对?”

我说:“如果大夫说了好几次,那应该是吧,你自己感觉呢?”

他说:“我在回来的路上突然意识到了,今天在看P大夫之前,我感觉很不好,但看完之后,虽然身体还是觉得累,但精神好多了。”

我说:“从昨天到你看大夫之前,都感觉很不好,情绪非常紧张和焦虑,原本身体就弱,负面情绪让身体状况雪上加霜,大夫能量强,你愿意相信,大夫告诉你没事,你一下就放松安定了,而身体恢复需要时间,但精神马上就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他说:“情绪对人的影响这么大吗?情绪对人的影响居然这么大?”

我说:“是的,身体好的时候,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不明显,但身体很弱的时候反而很敏感,一点点情绪都会在身体上显现出来。”

他说:“那情绪波动太大,对身体也很不好。”

我说:“当然,特别是身体不好的时候,情绪波动太大,而身体很难跟上情绪,就容易出现心跳加速、出汗、头晕等不适,如果有三高基础病的话还会很危险。”

他说:“大夫说我的焦虑症好多了,另外,我觉得我现在的情绪也平和多了。”

我:“如果你不是刻意压抑了情绪,那的确比之前好很多,有情绪发泄出来,比压抑要好。”

他说:“是的,我现在有情绪的时候,自己会意识到了,意识到了情绪,情绪它好像就消掉了。“

我:“是这样子的,当然,最好最好是这些人这些事不会引起你很大的情绪,当然,这很难很难。”

他说:“我现在有时候还是会情绪,比如做核酸看到有人插队,比如过马路看到有人抢红灯,比如迎面走过来的人和自己撞路。。。。”

(备注说明:上面这些生活小事,会给他带来一些情绪,但这些并不是主要的,长期在后台运行、严重消耗能量的焦虑情绪在其他方面。)

我问他:“那个时候你是什么情绪呢?”

他说:“我就是感觉很不爽。“(我知道他不爽的背后是觉得道德感不强,不守规则,没有安全意识等等。)

我都要笑死了,“那你一天出门得遇到多少不爽的事?就这点小事。”

他说:“我现在也告诉自己,别人的行为,有他的合理性,有各种偶然和必然性导致他们那样,所以现在也好多了。”

我说:“你在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当别人达不到你预期的时候,你就会不爽,但我想了,别人为什么要达到你的标准呢?”

他说:“这不是我的标准,这是社会公共规则。”

我说:“看起好像是公共规则,但每个人对公共规则的尺度和认识是不一样的,本质上你还是在拿自己的尺度要求别人,这样做只会让你自己不爽,增加你自己的负面情绪。”

他说:“那他们不守规则,我就不能指出来了?”

我说:“你自己呢?你很守规则吗?你比别人更高尚吗?至少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有道德,更高尚,我的公共规则意识就一般,我的安全意识更是不好。

如果我自己也不咋滴,我就觉得我没有资格去判断别人。

而那些在公共场合看起来很高尚的人,你知道他在私下又是怎样的?”

他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有道德,规则意识也比较强的人,难道非得我自己是一个完人,才有资格说别人?”

我说:“你看别人不爽,别人也一定会看你不爽。

如果你自己在很多方面做的也并不那么好,你去说别人,别人不会信服你(有些东西是有气场的,去做一件和自己的气场不匹配的事情,对方是能感受到的),不会接受你的所谓的“好意和建议”,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对你有怨言。

而你看到别人不仅没有接受你的“好意”,反而怨恨你,你又会由此产生不满和不爽,这不是两败俱伤吗?好处在哪里呢?”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做XXXX,要先做人。

比如,要做好事要先做人;要想赚钱要先做人;要做好员工要先做人;要当好老师要先做人;要演好角色要先做人;要弹好琴要先做人。。。

我曾经真心相信过这句话,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矛盾,产生了很多的疑惑,过好几年才弄明白这句话有多扯。

以我自己当前浅薄的认知是:

1.每个人对“道德”的定义和标准是不一样的。

2.不要动则把人和事上升到自己认为的那个“道德”层面。

3.人品和作品要分开看。

古今中外,大有私德不好,但是才能卓绝的人,莫扎特、商鞅、李斯、张居正蔡京等等。

在此特别强调说明:我并不是表达道德本身不重要,也不是提倡放弃道德,恰恰相反,我认为美好的道德才是终极,应该是每个人努力追求的目标。

对陌生的、不熟的人要看作品,轻人品。

作品不会骗人,而人品会伪装。这就像是古代的立长还是立贤,立长有明确的标尺,而贤是可以伪装的。

对半熟的人,既要看人品,也要看作品。

对于亲近的人,则要看人品,轻作品。

特别是对孩子、家人,你是因为爱孩子而给予奖励,而不是因为孩子考试成绩好而给予奖励。

那么,哪些是陌生人,哪些归为半熟人,哪些归为亲近的人呢?

相信你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