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决,主要是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时。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还和诸葛亮打得有来有回。但是到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就坚守不出了。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百余日,至死也没能击破司马懿。为什么诸葛亮无法击破司马懿的防御呢?

一、双方在第五次北伐时的战术思想。

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时,曹真因病将指挥权交给了司马懿。于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关陇高原进行了一场拼杀。在这场战斗中,司马懿实验了各种战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野战中,司马懿遭受了卤城之战和木门道之战的惨败,得出了对付诸葛亮的办法。

司马懿清楚地看出,诸葛亮在战略上是以攻代守,在战术上却是以守代攻。他用一次次的北伐,使得曹魏疲于奔命,根本无力对蜀汉采取攻势。但是在战场上,诸葛亮使用八阵图的战术,用防御的态势逼迫魏军进攻,使得主客异势,让魏军吃尽苦头。

这些经验教训都是司马懿用魏军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包括大将张郃在内的大批魏军将士为此命丧沙场。司马懿在诸葛亮撤军后,认为诸葛亮作战的短板就在后勤方面,他肯定要积蓄大批粮草,才会再次北伐。他判断诸葛亮要经过三年后才发动进攻,为此他也积蓄粮草,做好迎战准备。

司马懿与曹睿共同制定的作战方针是,魏军采取坚壁据守的方针,挫败诸葛亮的进攻锋芒。在诸葛亮进攻的时候,不让他成功,在诸葛亮后退的时候,不主动对他出击。诸葛亮长期相持,则粮草用尽,掳掠又没有缴获补充,就只能撤走。在诸葛亮撤走时,魏军再予以追击,这是全胜之道。

诸葛亮的作战思路与司马懿想得差不多,他果然在三年后开始了进攻。但是,这一次进攻的规模却出乎曹睿、司马懿的预料,让他们感到压力倍增。这一次,诸葛亮联络东吴,在东西两个方向上同时发动进攻,诸葛亮也动员了蜀汉最大兵力,对关陇发动攻势。

在这一战中,诸葛亮采取的战术依然是引诱魏军出击,在野战中歼灭魏军主力。在歼灭魏军的有生力量后,诸葛亮再夺取关陇,进而进攻关东。为了解决后勤问题,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输,并且采取战场屯田的方式,保证了全军的后勤供应。

诸葛亮对司马懿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试探进攻,发现司马懿防守严密。于是,诸葛亮率军驻扎在五丈原,和司马懿转入对峙。在此期间,为了逼迫司马懿出战,诸葛亮采取了各种办法。但是司马懿就是死守不出。最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结束了自己壮志未酬的一生。

二、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是蜀军最佳的作战方案。

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百余日,如果公平起见,诸葛亮是占了上风的。诸葛亮远离自己的后方基地,在敌人的控制区来去自由,公开进行屯垦。而司马懿则是坚守不出,根本不对诸葛亮的军队进行袭扰,还时刻防备诸葛亮的进攻,忍受诸葛亮的嘲笑。

这样的局面,连后世的李世民都看不下去了。他挖苦司马懿说,“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其实司马懿不是不敢与诸葛亮作战,而是在野战中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在没有后方依托的情况下,在野战中连续给予司马懿沉重打击。司马懿无论是进攻还是追击,都无法击败蜀军,这使得他在这次战役中与诸葛亮交锋毫无胜算。

当时东吴在东线也对曹魏发动了进攻,西线的司马懿如果被诸葛亮击破,对于曹魏来说凶多吉少。因此司马懿干脆对诸葛亮的所有行动,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在诸葛亮送给他巾帼后,司马懿采取千里请战的做法,让诸葛亮明白他死守不战的决心。

诸葛亮在屯兵布阵上,也采取了前后纵深布阵的方式。他把先锋魏延的营寨,驻扎在大军前十里的地方。如果司马懿攻打魏延的营寨,就会遭到诸葛亮纵深的反击。可是,司马懿坚壁不战,使得诸葛亮的计划落了空。

面对司马懿死守不出的战术,确实对准了诸葛亮的弱点。蜀汉最大的弱点,就是实力太弱。诸葛亮努力发展军备,也只能把军队扩大到十二万人左右。这一次,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曹魏,已经达到了蜀汉可动用兵力的极限。如果这一战失败,兵力遭受巨大损失,蜀汉就将陷入灭顶之灾。

因此,司马懿说诸葛亮不是勇者,他不敢出武功依托山地向东进击。其实并非诸葛亮不是勇者,而是诸葛亮没有足够的兵力,去越过司马懿的侧翼攻打他的后方。因为这样一来,蜀军的侧翼和后方交通线也在司马懿的威胁之下,蜀军无法保证侧翼和后方的安全。一旦后方被司马懿突破,蜀军将陷入被围歼的境地。

诸葛亮原本还有一个方案破解司马懿的坚壁防守,但是这个方案在第四次北伐时遭到了人为的破坏。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他只带了八万人马,并且在祁山地区和魏军反复纠缠,吸引魏军的注意。同时,在汉中诸葛亮还留下了李严的四万人马,对魏军侧翼和后方虎视眈眈。

司马懿和张郃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在作战中小心翼翼。可是由于李严私心太重,为了争权破坏了这个作战计划。他借天雨连绵,无法行动为由,使得诸葛亮被迫撤军。在诸葛亮撤军后,李严为推卸责任,还诬陷诸葛亮,最后被刘禅撤职流放。

李严是诸葛亮时期,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如果他能够和诸葛亮配合,从汉中翻越秦岭,直插司马懿的后方,将会一举打乱司马懿的防守方案,蜀军未必没有胜利的希望。但是李严被撤职流放后,诸葛亮的这个方案就无法实施了。诸葛亮只能率领全部蜀军进攻曹魏。

司马懿从诸葛亮的兵力,推断出诸葛亮已经没有了突袭自己后方的方案。因此他才全力盯住诸葛亮的主力,坚守不出。诸葛亮在此时,只能采取对峙的方法,与司马懿比耐心,比毅力。因为诸葛亮已经妥善解决好了后勤问题,可以无限期地与司马懿耗下去。

如果对峙继续下去,司马懿的处境会越来越困难。这是因为诸葛亮屯兵在曹魏境内,对魏军耀武扬威如入无人之境,这对魏军的军心士气是一种打击。时间一长,司马懿的军心必将有变,到那时魏军必将失败。可惜的是天不假年,诸葛亮积劳成疾,没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

结语:

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至死。面对司马懿坚守不出的情况,诸葛亮并非没有打破对峙的办法,奈何没有打破对峙的实力和将领。如果要打破对峙,只能攻敌必救,在运动中调动敌人,予以歼灭。但是,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已经吃过大亏,他的行动更加谨慎小心。

如果诸葛亮要从司马懿的侧翼穿插过去,进攻司马懿的后方,那么他的侧翼和后方交通线也暴露在司马懿的兵锋之下。诸葛亮兵力有限,无法保证侧翼和后方的安全。诸葛亮原本计划从汉中派兵袭击司马懿的后方,也因为李严的破坏而放弃。最终,诸葛亮只得和司马懿比耐心、比毅力,在对峙中寻求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