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春秋以来,周王室几乎一直处于被折腾、欺凌的状态,充分佐证了“落草的凤凰不如鸡”这个残酷的道理。

人一旦倒霉,喝凉水都塞牙缝;周王室在外压、内卷双重影响下进入衰落期,各种霉运抢着上门,任何努力都挡不住。

当初周平王东迁,很快就被诸侯骑在头上羞辱,而且首先来自曾经的守护者。

东周的王城洛邑,位于今河南省西部。早在西周初期,周王室为了控制辐射关东地区,就开始苦心经营洛邑。几百年的积累下来,这里人口、经济都还过得去。

然而,与当初依托镐京直接掌控大片土地相比,此时周王朝的辖区大幅缩水,经济实力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没有地、没有钱,意味着其他一切免谈,首当其冲的就是武力受损。因此当时的周王室主要依靠诸侯国保护。

而在洛邑的东、北、西三个方面,散布着当初四个拥护周平王东迁的主要诸侯国——郑、卫、晋、秦。其中前三个,都是周天子的姬姓本家人,可以被视作周王室的得力后盾与屏障。

但遗憾的是,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如果实力不济、价值不够,带头欺负自己的,搞不好就是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心思的亲戚。首先把周王室踹翻在地的,正是跟它最亲近的诸侯。

郑国是周王室的至亲,也是帮助周平王东迁的功臣。公元前806年,周厉王幼子、周宣王之弟姬友被封在镐京附近的郑,是为郑桓公。也就是说,郑桓公是周幽王的叔叔。

周幽王在位期间,郑桓公看出西周前途渺茫,于是便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号称新郑。公元前771年的犬戎之乱中,郑桓公陪同侄子周幽王而死,光辉事迹令人感动。

随后,郑桓公之子姬掘突即位,是为郑武公,他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立下匡扶社稷之功。

但接下来,郑国就走上了自我扩张之路。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让郑国逐渐强盛;其子姬寤生即郑庄公,实属现象级的霸主,他采取远交近攻之策,联合齐、鲁打压宋、卫等邻国,20多年里发动了大大小小10多场战争,在春秋早期实属罕见。随着郑国的日渐强大,直接威胁着周王室的权威。

根据西周时期的规矩,周天子每隔几年都要到各诸侯国走一走、视察工作,是为“巡狩”。而诸侯也要定期前往国都拜会周天子,是为“述职”;一次缺席、就要被降级,两次、削减封地,三次的话,那就要被兴兵讨伐了。但郑庄公直接践踏了这一规则。

当时的郑庄公,在周王朝以“卿士”身份专权;周平王不忿,便刻意削弱、打压。但对方可不是善类,随后以事务繁忙为由拒绝述职。周平王大喜:这不是给我把柄吗?便趁机剥夺了郑庄公的卿士一职。

但这却捅了马蜂窝: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为支撑,玩弄政治手腕只会自取其辱。勃然大怒的郑庄公赶到洛邑,逼得堂堂周平王低头向自己赔礼道歉、收回命令。这还不算,为了缓解郑庄公的愤怒,周平王甚至不得不让自己太子前往郑国充当人质。虽然郑庄公随后也派自己的儿子来到洛邑,但周王室受到的巨大羞辱显而易见。

周平王在巨大耻辱的阴影下郁郁寡欢了几年就撒手人寰了。被扣在郑国的太子回国奔丧,忧愤交加之下半路染病,回到洛邑就死了,其子姬林即位,是为周桓王。

而年轻的周桓王随即发现,自己继承的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王室,甚至找不到几个像样的祭品给祖父下葬!不得已之下,他派人前往最遵守周礼的鲁国,这才要到几个像样的器物、相对体面地安葬了周平王。

随后,为了夺回自己应有的权威、摆脱郑国的控制,周桓王与郑庄公公然翻脸。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蔡、卫、陈等诸侯国伐郑,却被郑庄公一举击败,周桓王本人也被射伤。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繻葛之战,周桓王看似被射伤了肩膀,但实际上是被从神坛射落人间,标志着周王朝正式丧失了对诸侯国的控制权、彻底失去了权威,周天子从此不再是历史的主角,天下格局步入诸侯争霸时代。

从那时起,巡狩、述职几乎消失了,偶尔有一两次诸侯主动入京述职,但也是为了某种目的刻意演戏;周天子册封诸侯的“赐命”仪式名存实亡,大小新即位的诸侯直接派人找周天子索要相应物件,后者还不敢有一丁点脾气;后来,周王室甚至沦落到主动派人给诸侯送去“王命”的地步,只是为了得到对方在形式上的支持。

外部被不断欺负,压力往往会传递到内部,形成“内卷”,周王室的内讧逐渐成为常态。

公元前693年,大臣周公黑肩密谋杀死周庄王、另立王子克,事情败露后黑肩被杀,姬克被迫流亡燕国;

公元前675年,周惠王的异母弟姬颓联合五个大夫反动武装叛乱,并在南燕和卫国的支持下自立为王。这场闹剧持续了三年之久,周惠王终于依靠虢、郑两国的帮助将其平定;

公元前649年,周襄王的弟弟姬带勾结戎狄叛乱,他们焚烧东门、攻进王城,随后被前来勤王的秦、晋击退,姬带逃向齐国。十年后,姬带得到周襄王的赦免、返回洛邑,但他竟然跟王后私通;周襄王愤而废掉王后,但王后的娘家人竟支持姬带、联合戎狄再次反叛,周襄王被迫流落郑国长达一年。直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大军击杀了姬带,周襄王才得以返回国都;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后、诸子争位,王子姬朝攻杀了太子姬猛(即周悼王)、攻占都城。姬猛同母弟姬匄被晋国立为天子,但却无法进入洛邑、暂住在泽邑,直到四年后才在晋军的护卫下返回,是为周敬王。但过了12年,十六年,姬朝一党再次作乱,周敬王被迫逃亡到晋国,下一年才被晋定公护送而回。

可见,在春秋时期,孔子口中的“礼崩乐坏”并非特指犯上作乱、目无尊长的诸侯,周王室自身也没什么“礼乐”。春秋末期,随着权力争夺的白热化,本就困守弹丸之地的周王室再度分裂

公元前441年,周定王死去,四个儿子轮番夺权。首先,长子姬去疾继位,即周哀王,但在仅仅三个月后就被二弟姬叔弑杀自立,是为周思王;又过了五个月,老三子姬嵬也弑兄篡位,即周考王。

周考王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也被弟弟杀害,便在下一年把王畿河南之地划给弟弟姬揭,并封其为周公,是为西周桓公。

从此之后,西周公的爵位代代相传。西周桓公之后,是西周威公;公元前367年,周威公死后,再度上演兄弟同室操戈事件,公子姬朝即位、即西周惠公,公子姬根反叛。赵成侯、韩懿侯乘乱凌迫周王室,逼迫周显王封公子根于巩地,即东周惠公。

这就意味着,本就逼仄的周王室,此时又分裂出了西周、东周两个小封国,周天子、西周公、东周公三主并立,周天子的地盘还比不上旁边诸侯国里的一个大夫。

但即使这样,周王室还热衷于同室操戈,西周公、东周公曾多次交战,但却形同于菜鸡互啄,身边公认的最弱列强——韩国竟然成了主宰、协调它们命运的巨无霸。

秦武王时期的公元前307年,末代周天子周赧王被逐出宫,寄居在西周公那里。这一住就是半个世纪,公元前256年,西周君向秦国投降,不久后周赧王去世,这象征着周王朝的终结。下一年,西周公国正式被秦国灭亡;而到了秦庄襄王元年(即公元前249年),东周公国被吕不韦灭掉,周王室一脉彻底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