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对中国动武!”我们有这样的底气背后,一直有这样一个人在默默付出,他用生命最后的10小时,感动了全中国。
如果在临死前要告别,你会选择怎么做?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样一个独特的告别方式。
2012年的那天上午10点,林俊德缓缓地松了一口气,因为他终于将电脑里自己积累了50多年核试验方面的“心血”处理好。
从确诊为“胆囊癌晚期”住院起,就开始着手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做好最后的交接管理。在这20多天里,他拒绝化疗和手术,不接待前来看望的亲朋好友,一心想着处理好最后的工作。
就是在生命的最后十个小时,他还强忍着病痛,在家人的搀扶下挣扎着坐起来,带着可以维持生命的氧气面罩和十多根管子,颤抖着双手艰难的完成了74分钟的工作。
几个小时后,林俊德院士心脏停止了跳动,他以这样一种争分夺秒,竭尽全力的方式去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使命,直到生命的尽头。

他用50年的生命之光,照亮马兰核试验基的前程,又用一生的成就谱写了“没人敢对中国人动武”的底气。这都是怎么做到的,让我们穿越时空去了解一下。
1938年3月13日,林俊德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因为家庭贫困刚读完小学就辍学了。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党和政府的资助下,完成了中学和大学的学业。因此他从内心深处感谢党的培养。
从浙江大学毕业后,他本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突然接到上级派来的秘密任务,就立马带上简单的行李来到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并担任了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组长。
这个地方杳无人烟,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在没有实验设备和技术资料的情况下,林俊德和战友们凭借超强的毅力和奋勇顽强地开拓创新精神,开启了我国核爆炸冲击波记录工作的先河。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还在不断翻涌时,林俊德却带着其他穿防护服的同事们冒着核辐射的风险,毅然朝核爆炸的中心跑去,只为寻找那个记录着爆炸数据的小罐子。
虽然林俊德的这个用废旧轮胎和闹钟零件制成得很不起眼的自记测量仪,却精准记录了我国原子弹爆炸时的冲击波的能量测量数据。
因为原子弹爆炸成功,全国上下举国欢腾。而这次核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的数据资料也打破了世界纪录,这是其他几个核试验国家没能完成的任务。
在之后我国的首次氢弹空投爆炸试验中,林俊德和同事们又面临着高空冲击波测量仪器必须低于零下60摄氏度才能工作的难题。

于是他带领着工作小组尝试爬上3000米的山顶测量,但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又将氢气球放飞到高空反复测试,终于研制出采集空中爆炸冲击波数据的办法。
相较于前两次的成功,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测量更具挑战。为了完成测量,林俊德工作组建立了十余套测量系统,并对每套系统不断的测试,改进,最后发明出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试系统。
对于林俊德来说,其实每次试验都是一次次死神的较量,为了拿到第一手数据,每次都要舍身离炸药近一点,更近一点。
即使他年纪上了70岁,每年只休过年的三天,除此之外还要忙于搞科研,带学生改论文,甚至还亲临实验现场。
林俊德院士除了这些,还是个特别顽固的倔老头。他被邀请参加学术评论会议时,从来不收取任何人的任何费用,不是自己的项目坚决不挂名。
林老临走前曾握住老伴的手嘱托说:“死后将我葬在马兰。” 他希望在这里继续见证祖国的强大和富强。
林俊德院士一生默默无闻致力于我国核试验研究工作,最后又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向祖国告别。
2013年,他被授予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人民才知道他的名字,了解他的个人事迹。
今天我们之所以有“没有人敢对中国动武”的底气,就是因为我们身后有上千千万万像林俊德院士这样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者。虽然他已过世,但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也始终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