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网络购物的群体也遇到了数量瓶颈。同样,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任重而道远。

“双十一”已经是第14年了,可是不少农村人依旧无法有效地上网购物。互联网,只是少部分人能够从中实现购物与售卖双向操作,更多的人,重点是购物,而不是进行销售。

这样,一定程度,会造成资源外流。随着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专职或兼职地进入了电商的层面,市场是有限的。从业人群却越来越多,势必会有较大的优胜劣汰。这对乡村层面的电商冲击是更大的。

同时,电商的发展,让乡村百业状态,进一步破坏。有些乡村好物,失去了足够的本地市场,被外来好物所取代,也是本地专属记忆流失的助推力。电商的便利,也间接扰乱了小地方的慢节奏,为了看到更多更好的世界,年轻人渐渐离开。向往的世界大了,忽略了身边曾经的小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传统的“淘宝镇”、“淘宝村”,有深厚的时间与经验积累,有较多的资源扶持,可以更好地抵挡各种冲击。至于刚刚有电商计划的“村里人”,则会有更大的难度。农产品本就难以标准化,运输与储存,一直是巨大的难题。

走在别人的道路上,总是容易被动。需要更多乡村找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体主导的发展方向。电商,看似简单,却多数不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电商有诸多不确定性,只能当作辅助措施,不能当作全部渠道。一味看好电商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壮大集体经济,寻找多级联动的机制,才能为乡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用实体助力三产融合。

总之,乡村振兴,是考验综合能力,而非某一个人或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