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有两本《行走中国》系列里关于云南的书,一本讲三江并流,一本《消逝中的风情,守护古城》,书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曾说:如果目前在丽江古城的这种开发趋势继续下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有可能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录”,列入此名单的遗产意味着该遗产地正面临着管理和经验方面的困难,这是将该遗产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中取消的第一步。

3、白沙古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书是2008年出版的,文尾作者对古城保护和发展方式的改变给予了肯定。十几年过去了,世界文化遗产还在,丽江也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变化。几个古城,大研如黄山的西递,商业化太重,束河比宏村强,田园的区域还不错,丽江我觉得值得去的首选是白沙古镇和玉湖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沙古镇在城市的北边,相当于城乡接合部的位置,还记得当年从这儿去玉湖村车都打不到,店也很少,商业还处在萌芽时期。纳西族的奶奶们聚在古城中心的四方街守着菜筐卖菜,你跟她们说话,她们回答,你有来言她有去语,就是互相都听不太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过了几年,安静的白沙古镇来了许多新村民,很高兴地看到那年我买石头项链的一二三石还在,一个老外坐在门口弹着吉他,是老板吧?据说最初白沙就是一些喜欢丽江的外国人在这里生活开店,他们学说中文,也教当地人英文,所以现在一些本地店主还会用英文迎接着八方来客,店招和商品上也都标着英语。那年仅限四方街旁有点儿人烟,放射的四条小路走不了几步就是边缘。现在,五颜六色的窗框像接力棒,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售卖着商品也售卖着空间,审美在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沙古镇的名气在大研、束河之下,发展的速度也在它们之下,这点我觉得值得庆幸。但它才是丽江最早的商贸、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纳西族在丽江坝最初的聚居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383年前,也就是明初前的一千多年,木氏土司家族世代居住在白沙古镇西边的岩脚村。唐朝时,南诏王封玉龙雪山为“北岳”的时候,时任丽江王的木氏祖先就开始在这里修建了白沙街和北岳庙,宋元时期成为了繁华的市镇,四方街就是镇上繁华的贸易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氏政权起源于此,纳西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木氏土司在这儿积累的规划城镇的经验也带到了后来兴建的大研和束河,将古镇的中心建成商贸交易的中心,取“四通八达,权证四方之意”,命名为四方街。

从白沙的四方街往西沿小路走200米左右就到了连接着白沙古镇和岩脚村的大石桥,这是丽江最古老的大石桥,束河古镇的青龙桥和丽江大研古镇大石桥都是它的“后代”。作为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来来往往的马帮不知从这座桥上走过多少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白沙古镇与它的“后代”大研和束河共同组成了没有城墙的丽江古城,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级“古纳西王国 ”古都,最具纳西遗风的古镇,至今保留着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明清时期的宗教建筑群,它们墙上的白沙壁画是距今500多年历史的珍贵艺术瑰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丽江经历了二十多代土司与流官们的统治,第十一代土知府木旺聘请了以马啸天为首的一批汉族画家,还请了藏族和白族画家、东巴教第子、道教弟子绘制壁画。《木府风云》中多布杰饰演的就是木旺。

画中展现了从明洪武至清乾隆300多年时间里丽江的社会宗教生活,这个时期纳西族社会大开放,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在同一幅壁画里能见到佛教、道教、喇嘛教的佛像,这样融合的画作非常罕见,风格也融合了汉、藏、纳西、白族画师心血,以及当地东巴教的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60年代云南省文物调查队调查时15座寺宇中尚存200多幅壁画,现在仅剩下白沙琉璃殿16幅、大宝积宫12幅、大定阁17幅和束河大觉宫6幅共计51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是木氏的鼎盛时期,木氏家族迁到大研镇今天木府所在地后,他们的家庙和中央造办厂等留在了白沙。木氏土司知诗书、好礼节、大力推崇汉文化、建筑、服饰、刺绣,从汉地聘请了大量种桑、丝织、刺绣、木雕、建筑、艺术等的能手到丽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积善铜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沙的商业和纺织、扎染、手工刺绣等手工业都非常发达。解放前白沙有150多家打铜作坊,主要生产铜火锅、铜壶、铜盆、铜瓢、油灯等藏区及周边少数民族所需的物品,但解放后因历史原因,现在白沙街上只有一家店还在坚持手工打铜——积善铜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中的这位师傅叫和善均,出生于铜匠世家,现在是省级非遗传承人。说到这里也许还只是平平常常,但你知道吗,他是丽江纳西族“最后一个铜匠”,说到这里有些可惜,真的希望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走进了和善均师傅家,听他讲述纳西传统手制铜器的过往。

丽江纳西族制作铜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青铜兵器时代。明朝时,木氏土司聘请中原的铜艺匠人,将中原的铜器制作技艺引入,在清朝达到鼎盛。后来随着现代工业制品的大量涌入,手工打制的铜器不断走向衰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是茶马古道上第六代铜匠传人,1987年时17岁的他初中毕业,开始和父亲学习打铜。打铜需要体力,小孩儿的时候是不可以学的。而要掌握冶炼、打胚、修形、錾刻、镂空、镶嵌、掐丝等一系列纳西铜器工艺流程,也需要将近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家院子宽敞,一面开放式的场地摆放着许多他的作品和使用的工具。喜欢的可以购买,也可以在他的指导下敲打一件自己喜欢的小铜器,做完了可以带走。要知道铜壶盛放水是不会变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动手不知道,原来一件最简单的小盘子,一个小弧度,也是技巧,要经过长时间的敲打才能成型,手都酸了。我在许多铜片材料中选择了六边形小盘。上边的污迹原来是可以用醋洗干净的。

我的盘子敲打了半小时终于完成,极聪明的朋友挑的勺,2分钟完事儿!

在写这篇的时候查到,和善均师傅的儿子非常喜欢打铜,并且和师傅也有徒弟,所以不愁传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东巴文化

在白沙古镇的许多墙上都画着一些又像文字,又像原始岩画一样的图案,这就是神秘的东巴文,也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汉字不也是象形文字吗,这点不太明白),目前世界上少有的较完整和系统的古文字。东巴文只有2000个字,现在用东巴文写就的100年以上的文物尚存4万多卷,国内有2万多卷,其余收藏在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国立图书馆,以及英、德、法、意大利、荷兰等国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也成为了丽江的第三个世界遗产——世界记忆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巴到底是什么,是纳西人?是教名?都对也都不对。

几千年前,生活在河西走廊河湟流域“逐水草而居”的古羌人顺着金沙江迁徙,最终定居在了丽江坝子,与当地人融合后成为了纳西族。在慢慢时间长河里,纳西族祖先创造了自己独有的原始多神宗教,他们的祭司叫东巴,这种宗教就被称为了东巴教。

东巴教崇尚自然,万物有灵,佛教修来世,东巴教修今生。他们平素不供养神灵,只在祭祀这一天把神像挂上去,跳东巴舞,办法事时请神灵护法下来,法事完后再把神像收起来,神仙送回去。东巴是对德高望重、掌握东巴教所有内容人的一种尊称,又以年龄分为老东巴和小东巴。他们不出家,可以结婚生子,不是专职的宗教人士,可以理解为兼职的,需要的时候穿上东巴服饰变为祭司,平时就是百姓里的农民。现在称得上东巴的最多不超过200个人。东巴是世袭制的,有儿子传儿子,没儿子传侄子,儿子侄子都没有,这一位东巴就结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纳西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的丽江、迪庆州的维西县,以及西藏的昌都、芒康,四川西川的木里县……2010年人口普查的时候共计有32万人,现在也仅仅34万而已。

有些可惜的是,纳西人的学校已经不再系统地像我们的语文一样去教授纳西语,纳西族的学校在家里,父母会教孩子纳西语和普通话。3岁前孩子在家能够说纳西话,进幼儿园开始学普通话,没有环境就不会了。如果家里只教纳西话,那么孩子上学就听不懂。所以一般孩子的普通话比爸爸还溜。也许20年以后丽江坝子里的纳西语就要消失了,这种文化正面临失传,进入博物馆,像玛雅、埃及、苏美尔文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少数民族家里都有磨房,磨房里有个火塘,纳西族也不例外。每家都有一个四时不灭的火塘,它可不仅仅是做饭、取暖用。纳西人的一生,从生到死都不能离开这个火塘。出生就在火塘旁边,成人礼、结婚也在火塘边举行,最后的一口气也是。火塘是纳西族非常重要的场所,一天三顿饭,一家人交流、传承文化习俗,也是待客的地方,这就是纳西人的火塘文化。东巴教没有寺庙,没有教堂,他们的学校和教堂都在家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在纳西人的生活里非常重要,每年农历的6月24日到26日是纳西族的火把节,每家每户都要在院子里点三个晚上的篝火。白沙古镇的每个村还会在自己村里儿的活动场地点燃火把,大家一起唱歌,穿上羊皮褂跳起纳西族的民间舞蹈打跳庆祝。

在丽江的最后一夜,我们跟随丽江著名东巴、市级东巴画非遗传承人学习东巴文化,学写东巴文。汉字是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吃饭了”,东巴语则翻过来“饭吃了”。简直是看着好看,以为容易,实际上太难画了。字写在最原始的手工东巴纸上,很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