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636年5月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到1912年2月溥仪下诏退位,满清王朝共历十二帝和享国276年。期间,一共只出现过“世袭罔替”的十个亲王和两个郡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

到了清末时,醇亲王这一脉成为最显赫的王族,甚至仅仅袭爵一次便出现了“两代潜龙,一朝摄政”的盛况。本着实事求是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讲述奕譞和载沣这两代醇亲王的兴衰荣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0月——1891年1月),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字朴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潜主人。他先是被册封为醇郡王,因为配合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而被加封为醇亲王,光绪登基后被加恩“世袭罔替”。

作为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奕譞在青年时期被加封为醇郡王。不过,等到四哥咸丰登基后,他和六哥奕訢一同遭到了长期的猜忌和打压,以至于都没能进入“顾命八大臣”的队伍。

奕譞的资质和能力均属一般,日后飞黄腾达的最大砝码,就在于迎娶了叶赫那拉·婉贞作为嫡福晋。因为,她是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杏贞的胞妹,使他除了一个“小叔子”的身份外,还拥有了一个“妹夫”的身份。

奕譞一共生育有七个儿子,其中的长子和三子早殇,次子载湉就成为了事实上的长子。之后,还有第四子载洸、第五子载沣、第六子载洵和第七子载涛。

1875年1月,也就是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突然驾崩,留下了偌大的大清江山无人继承。关于死因,有人认为是天花病,也有人认为是花柳病,本文就不再详细赘述了。

清朝的皇位继承,历来就遵循“父死子继”的原则,之后才是“兄终弟及”。不过,同治皇帝不仅没有儿子留存,甚至没有哥哥或者弟弟留存,当年就是以“独生子”的身份继承大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解决皇位继承问题,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召集王公大臣们前来养心殿西暖阁进行磋商。同治帝是“载”字辈,他的下一代就只能是“溥”字辈,最终恭亲王奕訢的孙子“溥伦”胜出,被推选成为继位之君。

众所周知,恭亲王奕訢颇具才干,是当时的领军机大臣,在朝野的势力很大。因此,慈禧太后担心自己的大权旁落,坚决反对由溥伦以嗣子的身份来继承大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慈安和慈禧紧急磋商,两宫太后一致认为将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以咸丰嗣子和同治弟弟的身份继承大统更为合适,而他只有四岁。但是,王公大臣们却一致认为“国难立长君”才能避免出现主少国疑,双方出现了明显的矛盾。据《翁同龢日记》记载:

此后垂帘如何?枢臣中有言,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

啥意思?两宫太后提出“立贤”,王公大臣却坚持“立长”,双方的理由都很充分。最终,慈禧提出继续垂帘听政以弥补皇帝年幼的不足,相当于是明确摊牌了,就是不愿意放权。

这下,谁也不敢继续反对了!很显然,如果再坚持“立长”就是公然与两宫太后对抗,顾命八大臣的下场依然历历在目。据《翁同龢日记》记载:

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既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慈禧太后当场拍板后,醇亲王奕譞的次子载湉(长子已夭折)入宫继承了四大爷咸丰的皇位。从此以后,他改叫自己的四伯母和大姨妈慈禧为“额娘”,又在李莲英的暗示下改称为“亲爸爸”。

醇亲王奕譞面对慈禧这位四嫂兼大姨子,始终都心存敬畏之心,一直战战兢兢办差。现如今,儿子载湉登基称帝了,自己也成为了“太上皇”,他的敬畏之心反而更甚了,简直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深怕一不留神就遭到打压。

为了试探醇亲王奕譞,两宫太后下旨赏赐一顶杏黄轿子,这是皇族才有的待遇。他明白慈禧的用意,不仅一次都没有用过,而且还为了避嫌而请辞全部差事,这才被加恩为“世袭罔替”,成为了满清帝国的第十一个铁帽子王。

1891年1月,也就是光绪十六年十一月,醇亲王奕譞在留下“家也大业也大,子孙祸事也最大”的遗言后病逝于自己的府邸,享年只有51岁,谥号“醇贤亲王”。他的一生过得有些窝囊,先是提防四哥咸丰皇帝,后是提防四嫂慈禧太后。最大的优点在于,知道自己无能,但敢于使用像李鸿章等有能力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醇亲王奕譞过世后,第五子载沣成为兄弟几人中最年长的一个,故而承袭了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年仅八岁的新一代醇亲王,自然不会得到任何的差事,只能继续在家读书学习。

1898年,面对过于如火如荼的维新变法运动,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予以镇压,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之内。之后,甚至萌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准备由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成为新帝,确定了“保庆”作为新年号。

对于这种重大变更,西方各国均表明了反对的态度,这令慈禧极为不悦。就在这段时期,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团运动已经愈演愈烈,而且还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清廷终于由观望转变为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伴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洋人被杀,其中就包括了德国公使克林德。在此背景下,由德、英、俄、日、美、法、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登陆天津,目标直指北京而来。

面对来势汹汹的八国联军,慈禧太后赶紧脚底抹油,带着光绪皇帝一同逃往了西安。在逃亡途中,她急调两广总督李鸿章前往北京就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协助奕劻与洋人展开谈判,而且同意派遣大员前往德国专程道歉。

关于赴德去“道歉”的大员人选,清廷迟迟都没有确定下来,但德国要求不低于亲王头衔。在谈判大臣奕劻和李鸿章的推荐下,载沣获得了自己就任醇亲王以来的第一个差事,那就是“出国道歉”。

1901年7月,远在西安的慈禧太后正式任命载沣为“头等专使”,率领张翼和荫昌等人出访德国。从北京到达上海时,他主动取消了当地官员准备的亲王级别接待礼仪,提出了“一切从简,不必奢华”的要求。

载沣乘坐德国舰船“巴伐利亚号”从上海港出发,途径香港等地后抵达德国。之后,他展现出了18岁年龄没有的成熟和稳重,静静地在行邸内等候德皇召见。

在觐见德皇威廉二世前,载沣被要求行跪拜礼进行道歉,这明显是在羞辱自己和国家。因此,他坚决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而且还向德国外交部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宁蹈西海而死,不甘向德皇跪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载沣的坚决抗争下,德国方面最终取消了跪拜道歉的要求,同意只行鞠躬礼即可。之后,他参观了军工厂、博物馆和日报社等地方,亲眼见证了德国的强大,也感到了自身的落后:

举凡外洋风土人情,随地随时留心考察,以期无负我皇太后和皇上委任之至意。

此次出访,载沣圆满完成了任务,尤其是拒绝德皇威廉二世的行为赢得了慈禧太后的认同。之后,他被任命为随扈大臣,接着是正红旗都统,到24岁时竟然成为了军机大臣。

1908年11月,37岁的光绪皇帝和73岁的慈禧太后一前一后离世,相隔仅仅二十个小时。对此,后世一直都存有疑问,认为其中存在重大的隐情,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叙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慈禧太后临终前指定溥仪成为储君,载沣也成为了监国摄政王,从此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掌权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袁世凯,为自己的二哥光绪皇帝报仇。

只不过,当时的袁世凯早已经牢牢掌控了北洋新军,而且还有庆亲王奕劻和张之洞等重臣的鼎力支持。无奈之下,载沣只得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在罢黜对方的所有职务后以“足疾”为由归乡养病。据《清史稿》记载:

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

这次“罢袁事件”,载沣显得有些狼狈,完全没有达到报仇雪恨的目的,而且还暴露出了自己的实力不足和性格软弱。难怪,他的七弟载涛会这样评价:

遇事优柔寡断,人都说他忠厚,实则即是无用之别名。他日常生活很有规律,内廷当差谨慎小心,这是长处。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

袁世凯虽然表面退隐,但始终都牢牢掌握着北洋的军权,静待时机变化后卷土重来。其中,作为军队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各镇的统帅冯国璋、曹锟、段祺瑞、王士珍和张勋等唯其马首是瞻,完全不理会载沣的表面耀武扬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亥革命爆发后,面对遍布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作为摄政王的载沣竟然完全调动不了北洋军,只能没羞没臊地同意袁世凯复出。而且,还无奈解散了皇族内阁,将朝廷的军政大权都拱手交出,彻底丧失了制约对方的能力。

辞去摄政王以后,载沣自觉愧对列祖列宗,只能灰溜溜地回到了自己的醇王府。据溥仪的弟弟溥杰回忆,父亲回家后这样自嘲:

从今天开始,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离开政坛后,载沣再也没有过问过军国大事,完全置身事外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退休生活。不过,他“退休”的年龄实在是有些太小了,只有28岁而已。

袁世凯成为内阁总理大臣以后,开始玩起了“两面派”的手法,一面同革命派秘密接触,一方面又向满清皇室持续施压。凭借刁钻老辣和圆滑世故,他将两边都玩得团团转,高,实在是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2年1月22日,孙中山在内外交困下发表了公开声明,只要袁世凯能够促成清帝退位,自己将会让出大总统之位。到了2月12日,隆裕太后偕宣统皇帝颁布了《退位诏书》,存续276年的满清王朝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位于北京的外务部公署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彻底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他开始推行一系列的倒行逆施之举,除了向革命派痛下杀手外,对于满清的王公贵族也不断进行压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国库空虚为由,袁世凯要求满清的遗老遗少们“踊跃捐款”和“为国分忧”。当看到北洋政府摊派文书后,赋闲在家的载沣气得鼻子都歪了,但还是不得不筹集了几万两银子捐了出去。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公然推翻共和制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且自称为洪宪皇帝。1916年5月6日,他在举国声讨下黯然退位,一个月后终于一命呜呼,留下了四分五裂的北洋派系。

1917年6月14日,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由率领“辫子军”进入北京,再次推翻共和制并且宣布复辟。一时间,满清的遗老遗少们纷纷粉墨登场,只有载沣显得非常平静,认为这种违背历史潮流之举必定没有出路,果然被他猜中了。

1924年10月22日,直系将领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突然倒戈,率部回京后软禁了贿选总统曹锟,从而控制了北京的政权。之后,他取消了满清皇室优待条件,停付每年四百万元的抚恤金并且将溥仪的小朝廷赶出了紫禁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溥仪带着皇后婉容和皇妃文绣等人离开紫禁城后,只得回到了自己出生之地醇亲王府。不过,由于父子之间的分歧甚大,他在短暂居住后就移居到天津租界的静园居住。

溥仪离开后不久,心怀鬼胎的日本人找到了醇亲王载沣,还游说他前往东北的“龙兴之地”。不过,他从甲午战争后就彻底认清了对方的险恶用心,此后坚决不与之进行接触。

载沣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认清自己和顺应潮流,知道自己能力不足就不要强行出头。关于这点,他的儿子溥仪就远远不如,前往天津后还在继续做着皇帝梦,更在土肥原贤二的亲自游说下前往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3月1日,溥仪在新京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从此公开背弃了自己的国家和祖宗。对于儿子的所作所为,载沣显得非常失望,认为“伪满洲国”和“张勋复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坚决拒绝前往东北,一直都留在北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沟桥事变后,北平被日军攻陷。身为“伪满皇帝”的父亲,载沣的醇亲王府还得到了一些“特殊的照顾”。但是,他对于日本依旧非常排斥,宁愿装病足不出户也不与之进行接触。

在溥仪的一再要求下,关东军参谋吉冈安直多次要求载沣搬到长春居住,声称这是为了确保王爷的人生安全。不过,他依旧拒绝前往东北,拒绝前去充当傀儡,一直到了抗战胜利。

北平解放后,载沣并没有像其他的封建卫道士一样敌视新政权,还积极响应号召解散仆人和抵制跪拜,更将醇亲王府主动捐献出来。后来,这里的主体部分被卫生部用作办公地点,2001年改为国家宗教事务局,另有部分用地建成了聋哑学校和宋庆龄故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1年2月3日,载沣在利溥营11号的一处四合院内过世,死前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两个儿子溥仪和溥杰,他们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虽然新政府已经废除了诸多的封建旧礼,但还是准许他以满清旧制下葬。

载沣的一生,虽然没有太多的丰功伟绩,但也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化。他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在于认清形势,从来没有违背历史潮流,平静地接受了满清覆灭,也平静地接受了新中国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1月26日,周总理在接见特赦后回京的溥仪及其家族成员时,这样评价了载沣:

他毕竟是一位政治家,是一个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者。在日伪统治下没有屈从日本人的一再劝诱,坚持不去东北,政治上同“满洲国”划清了界限。在这件事情上,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政治胆识和魄力,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