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重点

文丨方浩

好久没有发声的刘强东终于发声了。

昨天,刘强东以公司全员内部信的形式再次出现在热搜,要点如下:

1、自2023年1月1日起,京东将逐步把外包员工转化为德邦(之前已被京东收购)自己的员工,“为十几万德邦的兄弟们缴齐五险一金,确保每个德邦兄弟都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为京东集团(包括旗下子公司)所有物流、客服等基层员工设立“住房保障基金”,集团未来十年将投入数百亿为基层员工提供购房无息贷款;

3、刘强东本人再次捐款1亿人民币,京东集团及各业务集团也会拿出一定比例的现金,大幅扩充“员工子女救助基金”的规模;

4、为了提高基层员工福利待遇,同时尽量减轻公司压力,自明年1月1日起,京东集团高级管理人员的现金薪酬降低10%-20%不等,职位越高降得越多。

说实话,像京东这种物流、客服人员规模巨大的企业,即使通过外包形式避开五险一金,也是合规合法的。但京东一直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这次又把德邦物流十几万员工全部纳入公司社保体系,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将是很大的一笔成本支出。

当然,一家企业给员工上五险一金是责任和本分,谈不上有多高尚。但京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家拥有超过50万员工的巨型民营企业。

目前,京东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与物流一线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缴纳“五险一金”的公司。2022年前三个季度,京东为一线员工的薪酬福利支出已超过330亿元。

而且京东对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的照顾始终如一。

2012年,还处在“烧钱阶段”的京东就推出了集团内部的“安居计划”,向符合条件的员工提供最高100万的无抵押、无担保、无利息的资金支持,用于缓解员工家庭在指定地区内购房首套房的压力。据悉该计划提供的借款金额已经累计达到近20亿元,帮助超3000位员工实现了买房的目标。

这次设立的“住房保障基金”可以看作是对“安居计划”的升级和普及,重点是一线基层员工。

农村出身的刘强东知道基层打工人的不易。

2014年,京东上市后的第一个春节前夕,刘强东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关于留守儿童艰难生活的报道,顿时哭了。那一年开始京东为员工留守的每个孩子发放3000元慰问金,两个孩子留守就是6000,三个是9000。

昨天的内部信中,刘强东宣布升级“员工子女救助基金”,旨在“为任何一个在职京东(包括德邦等子公司的)兄弟,哪怕你是为京东工作一天,无论是因为工伤还是非工伤,只要发生重大不幸导致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了生命,你的孩子们将由这只基金抚养最长可达22周岁,直至大学毕业”。

从个人财富的角度说,刘强东早就脱离了那个底层群体,但情感上的共鸣是剪不断的,自己吃过苦才更能理解别人的苦。

这两年刘强东很少发声,媒体关于他的报道可能更多是每一年一次的明州案件进展。今年国庆节双方好不容易和解了,一些营销号对刘强东的“兴趣”却越来越大:

什么“刘强东带着老婆跑了”、“刘强东套现了京东几百亿”、“刘强东老家的大门被人泼油漆了”……大强子的人设瞬间变成了江南皮革厂刘总。

在一些营销号眼中,事实是一回事,真相是另一回事。但事实不等于真相。刘强东带着老婆去了美国,这是事实;但去美国是为了出庭、了结官司,而不是跑路,这是真相。

过去几年,刘强东确实辞掉了一些职务,这是事实;但目前依然是京东董事会主席、个人最大股东、公司战略总负责,这是真相。有选择地凸显某个事实而掩盖真相,对中国企业家群体而言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解读方式。他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打气,而不是误读。

有一种说法,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草根逆袭的商业大佬中如果刘强东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从苏北农村的苦孩子,到京城名校的创业大学生,再到中关村练摊儿的个体户,直至把京东送到纳斯达克上市,刘强东堪称白手起家的典范。

但刘强东之所以成为企业家,不在于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一直坚守的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真正的长期主义。

2003年京东从线下转到线上,有员工不解、反对;2008年刘强东决定自建仓储物流体系,引来一众电商大佬的嘲笑。结果已经说明了一切。

按理说如果当年京东像大多数电商公司那样只讲流量故事、靠PPT融资,刘强东可以更早地套现,但他把好不容易融来的钱都投到了基础设施和员工招募上。

赚眼下的快钱还是赚长远的大钱,是区分生意人和企业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刘强东在人生几次重大的商业抉择上,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一个社会浮躁的重要表现,就是都想赚快钱。中国的网络经济、数字经济之所以在过去20年异军突起,就在于有一些像刘强东这样的追始终求长期利益的企业家。很多人看到他们赚了大钱,很少有人体会过那种弹尽粮绝的绝望。企业家精神不是在数钱的时候彰显的,而是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淬炼中沉淀下来的。

还有人拿套现来说事。京东上市时刘强东的股份是23%左右,现在是14%左右,八年持股比例减少只有不到一半。就目前剩下的股份来说,刘强东可能依然是中概股平台公司中占股最多的创始人。

今年初,刘强东宣布捐出149亿人民币的股份(按当时股价算)用于教育和环保等慈善事业。没错,这一大笔钱就来自于刘强东减持的股份。

其实中国人并不仇富,仇的只是为富不仁。有些富豪不受待见,主要是因为两点:一是钱的来路不明,比如靠坑蒙拐骗,比如通过财务造假在股市割韭菜;二是富了之后自认为都是自己的命,跟时代、跟别人都无关。

在赚快钱的时代,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显得格外稀缺。刘强东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本色,不在于赚了多少钱,中国比他富有的人多了去了,而是他赚了大钱之后,依然没有忘本。

所谓“本”,不仅是指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理解那些刚刚上路、仍然在打拼的人。

小时候刘强东的父母外出谋生,他和妹妹就和外婆一起生活,用今年的话说就是留守儿童。考上大学的生活费都是靠乡亲们东拼西凑,连路上充饥的70多个煮鸡蛋都是左邻右舍给的。

后来京东在刘强东的老家宿迁市设立呼叫中心、建设电商产业园,目前全市600万人中有50多万人从事电商行业,电商也成为宿迁市第一个产值过千亿的产业。当然,还有刘强东对母校中国人民大学、老家中学的多次捐款。

我想说的是,对于刘强东,既不能单纯地看作某个案件的“当事人”,也不能把他看作是多么伟大的企业家,把他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就好了。一个人懂得知恩图报总比忘恩负义要好得多。

过去两年,共同富裕成了看待企业家社会责任的一个新标签。总有吃瓜群众喜欢看谁捐了多少钱,恨不得富人天天捐款。捐钱做慈善当然是好事,但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如果能够让那些跟着自己一起打拼的兄弟的日子都越来越好,应该是首要的善举。

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共同奋斗,而共同奋斗就需要某种形式的利益绑定。之所以说京东是一家有温度的公司,就在于刘强东对待基层兄弟们有温度,而且是实实在在地给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今年第三季度京东再次实现规模性盈利,这背后是几十万物流、客服一线员工的奋斗。当年同行、投资圈对京东自建庞大的仓储物流体系不理解,今天却已经开花结果。

原因很简单,京东的模式就是赚效率的钱,而效率一方面来自技术对供应链的提升,另一方面就是来自人,特别是那些守在仓库、跑在路上的一线兄弟们。老板对兄弟们实在,兄弟们就不会对老板、公司和客户藏着掖着,这是一家公司最难得的正向反馈机制。

所以说,不要被营销号的内容蒙蔽了真相,每一个光明正大地改变自身命运,又不忘本的人,都应该被尊重、被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