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游戏公司相继推出未成年人限玩时间以后,短视频成了新宠。

使用短视频类应用软件的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5%;对网络文化的模仿,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已成为普遍现象,占比高达73.4%。

近日,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联合伽马数据共同发布了《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

报告显示,以2022年的数据为例,在原本用于玩游戏的时间里,看短视频的占65.54%,看网络视频占48.02%,刷微博、小红书占43.5%,学习仅占39.55%。

“十岁的小孩,拿着大人的手机,给喜欢的主播打赏几万块钱,家长不得不报警。”

“假期就抱着手机坐一整天,别提看书了,连出去玩都不想了。”

“现在的孩子看了段视频后段子张口就来,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甚至都不像一个孩子该有的样子。”

报告公布后,各大平台的留言区成为了沉迷短视频的孩子的家长们的哭诉墙。

手游开启防沉迷,进而转战短视频

报告显示,游戏企业防沉迷系统覆盖九成以上未成年游戏用户,超七成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3小时以内。未成年人游戏总时长、消费流水等数据极大幅度减少, 未成年人游戏沉迷问题基本解决。

但有趣的是,虽然游戏时长减少,但未成年人的娱乐行为却从游戏向其他活动转移!其中短视频就是一个重灾区。

网络隐患对于家长来说就像打不死的小强,“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以这是为什么呢?

视频流的推送模式使用户体验流畅,并以大数据为基础,为用户量身定制视频推送。而这些视频内容大多只是为了迎合用户喜好,而没有考虑是否适合未成年人观看(如热舞视频等),使得青少年在使用短视频平台时沉迷其中。不设门槛的娱乐活动,大门随时向未成年敞开,在没有完全建立好自律机制的未成年群体中,短视频的诱惑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再加上如今青少年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参与度愈加突出。短视频平台制作门槛低、零成本操作,只需一部手机和平台中的拍摄模板便可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创作上传,满足了自身的表现欲,获得了陌生人的关注。

不能忽略的还有,许多短视频中的音乐与流行语进入校园,其中不乏篡改经典、粗鲁低俗的内容,但却成为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交流的必备段子。“当今不要担心你没有有趣的灵魂,只要你懂段子、懂流行语,我们就有共同话题。”

移动互联网新贵,短视频亟需加强监管

短视频和游戏可不一样,未成年群体并不是游戏消费的主力军,所以没了未成年用户游戏营收受不到影响,但短视频都是靠流量,如果未成年的群体消失了,就代表短视频平台的月活会受到影响,这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营收。所以未来短视频平台会和游戏一样限制未成年群体访问吗?

其实,国内短视频平台早已开始积极加强防沉迷举措,从技术层面完善针对青少年的各项有效保护措施。

例如去年9月,抖音宣布对所有新注册用户和14周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强制执行青少年模式,且无法自行退出。在该模式下,用户每天仅可使用40分钟且无法通过任何方式延长使用时间,每晚22点至次日6点也将无法使用抖音。此外,青少年模式下推送的内容也被局限于热门动画、自然科普、人文历史、兴趣才艺等领域。

此前,还有记者对目前主流的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B站、小红书等五大短视频平台进行了测评。

经测评发现,抖音、快手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推出了更为个性化的内容推荐,B站、小红书、视频号还尚未细化到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分类。

另外,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B站、小红书等五大平台均会在用户使用时提示可开启青少年模式,点击“开启青少年模式”便可设置密码、进入青少年模式。在退出登录后,再次点开App时,则会延续之前青少年模式的设置。

但这是针对主动设置青少年模式的情形,如果要长期强制使用青少年模式,仍要通过各平台的实名认证实现。

在实名制的基础上,青少年模式得到了彻底地执行。据了解,从去年9月起,抖音推出平台史上最严青少年防沉迷措施,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全部进入青少年模式,且无法自行退出。对14-18岁实名认证用户,抖音在内容推荐、社交、搜索等方面提供更严格安全保护,如禁止对陌生人显示除头像和昵称以外的个人信息。

在上述五大平台中,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都是明确要求“唯一绑定”,也即是一个实名身份只能绑定一个账号,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未成年人通过他人身份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冒用。

严格来说,之后逐渐从监管和技术层面杜绝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并不困难。但问题是,继游戏与短视频后,未成年人会不会又转而沉迷于其他娱乐方式?

要我说,别瞎忙活了,孩子们的成长自有其规律,仅仅限制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家长的引导和陪伴,做父母的更因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起自律的榜样。不然,一到假期,大的小的都窝在沙发里上网,到头来还怪各大平台害了孩子,这不瞎扯吗?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