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初,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九千余人,奉命北移至泾县茂林地区时,不曾想遭到八万多国军的围攻。在如此劣势之下,我军与敌人激战七昼夜,因弹尽粮绝,大部分将士牺牲在战场上。
不仅如此,新四军指挥系统也遭到重创,军长叶挺与敌方谈判时被扣押,政委项英与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紧急情况下,一位优秀的政工领导挺身而出,率领残部向外突围,不曾想身负重伤。转移途中,部下为了保护他付出惨重的伤亡,为了不再拖累战友,这位政工领导举枪自尽,他就是被毛主席亲自推荐给项英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
袁国平是湖南邵东县人,1906年生于当地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农闲时,父亲靠着一手弹棉花的手艺赚些零钱,一来补贴家用,二来供养儿子读书识字。对于父亲的良苦用心,袁国平自然非常清楚,中学毕业后,他顺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本来从一师毕业,可以顺利在老家荣获一份当教员的工作。但受到当时一师革命氛围的影响,以及主席、田汉等进步教员的引导,求学期间,袁国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一师毕业后,他决定弃笔从戎,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四期生,与林彪成了同届同学。
黄埔进修期间,在周恩来、肖楚女等我党精英的培养下,他加入共青团,后于1930年加入我党。这一期间,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以及广州起义,可惜两次起义接连失败。当广州起义失败后,他随起义军残部来到花县,在他提议下,起义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叶镛担任师长,袁国平担任党代表。
后来红四师先后与红二师、澎湃领导的农民赤卫队会师,作为黄埔政治科的学员,搞宣传他自然拿手,当时他总结两次起义的失败,认为要紧抓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于是他提出在连队建立党支部,还创办了《红军生活报》、《造反》等红军刊物,以此为基础向官兵们进行思想教育宣传,深受大家的欢迎。
1928年袁国平听从上级指示,来到湖南平江,担任湘鄂赣特委书记,平江起义后,袁国平一直跟随红五军行动,1930年红三军团成立,总指挥是彭老总,总政委是滕代远,参谋长是叶帅,三位建国后级别都很高,而袁国平则担任政治部主任,此时他的同届同学林彪,还只是红四军军长,两年后才升为红一军团军团长。
后来袁国平担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其在红军中的地位,依然比林彪要高。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组建新四军总部时,项英曾向中央提议,由张际春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但毛主席慧眼识真人,在苏区以及长征时期的经历,让他认定袁国平才是这个职务的最佳人选,于是向项英推荐由袁国平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上任后的袁国平将政治工作的搞得有声有色,白天到处视察,搞宣传,晚上写宣传材料,他的政治文章理论精辟,说理透彻;他的演讲材料充实、语言风趣、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感染人,后来陈老总评价他:国平是个很好的宣传鼓动家,有才干。
可惜这样一位优秀的政工人才,却没有看到抗战胜利那一天。皖南事变中,军部几位领导死的死,扣押的扣押,他挺身而出,带队突围,却在激战中身中数弹。后来被军部卫士连救起,大家轮流背着袁国平突围。
半夜时分他们一行人泅渡章家渡时,因水声暴露了行踪,为了保护袁国平,本来一百多人的队伍牺牲过半。为了不拖累大家,趁夜里休整时,袁国平掏出配枪,举枪自尽,时年35岁。
建国后,袁国平的遗体由南京军区从泾县茂林地区迁出,移葬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