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要说汉朝皇室发生的最大一起冤案,非卫太子“巫蛊之祸”莫属。
汉朝非常忌讳巫蛊这种邪术,尤其是汉武帝。当时汉武帝宠臣江充因与太子刘据有私人恩怨,与人联合诬陷他在宫中搞“巫蛊之术”。面对这莫须有的栽赃陷害,刘据惧愤交加,要带兵诛杀江充,却被江充恶人先告状说成谋反,遭汉武帝镇压。
这事让卫太子刘据跳进黄河洗不清,皇后卫子夫和刘据相继自杀,含冤而死。然而这还不算完,武帝刘彻下令将牵涉人员全都处死,没有卫青和霍去病支撑,卫皇后一族几乎被灭族,牵连甚广。
当“巫蛊之祸”告一段落,汉武帝逐渐从这事中清醒过来,意识到当年卫太子是冤枉的,都是奸臣江充所害,刘彻当即下令诛江充三族,又修建思子宫来表示对卫太子的悼念,将当年为卫太子说情的田千秋提拔为大鸿胪。
这件事随着时光流逝慢慢淡去,刘彻驾崩后,汉昭帝刘弗陵登基为帝。
却不料十年后,也就是汉昭帝始元五年,一名对宫殿十分熟悉的黄衣男子突然出现在未央宫北门,他对着通信太监说:“我是卫太子。”
此消息传至未央宫内,满朝沸腾。汉昭帝和霍光等大臣都非常紧张又吃惊,卫太子不是十年前就死于那场巫蛊之祸吗?为何如今又冒出个卫太子?如果是假冒的那还好办,万一是真的呢?毕竟当年卫太子死后也没见着尸体。
汉昭帝找来曾见过卫太子的人出来辨认,可毕竟过去十年,他们也不敢果断说出是不是真的。而那黄衣男子面对这些“检验”,也毫无畏惧,不动声色。这更让一众大臣们心里没底。
更何况,民间同情卫太子的冤情,一直有卫太子没死的说法,一旦这个卫太子是真的,那汉昭帝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就会被大大削弱。
到底怎么处理才最妥善?一时间,大臣们皆拿不定主意。
02
这时候,有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当时的京兆尹隽不疑。
在未央宫北门前的一片喧闹中,隽不疑二话不说,直接让人把黄衣男子拿下。
这简单粗暴的操作吓了众人一跳,有大臣战战兢兢,好心劝告隽不疑:“你这样做是不是太鲁莽了?万一他是真的卫太子呢?”
隽不疑却不慌不忙地说道:“就算真的是卫太子,你们有什么害怕的?春秋时期卫灵公的太子蒯聩逃亡,卫灵公将国君继承给了蒯聩的儿子,之后蒯聩再想回来做国君,却儿子挡在城外,《春秋》也认为这样没毛病。卫太子十年前就已经被废,不管眼前人是不是真的卫太子,他回来都是自首的罪人。”
说完这番话,大家都陷入了沉默。而隽不疑则大手一挥,让人将黄衣男子送进了诏狱关押。简单粗暴的一个操作,顿时解决了让众大臣陷入两难的尴尬问题。
在之后的审查中,“卫太子事件”才真相大白。黄衣男子名叫成方遂,他原本以占卜为生,有一位原先跟随卫太子的下属曾去问卜,说了那么一句:“成先生,您的相貌长得很像卫太子啊。”
这样一句简单的感慨,就被成方遂听进了心里,正所谓富贵险中求,一个冒充卫太子来求取富贵的念头在脑子里生根,于是就有了上面的那一幕。
最终这一出闹剧,以成方遂被腰斩于市告终,而雷厉风行将其关押的隽不疑,却因此事声名鹊起,被汉昭帝以及霍光等大臣称赞不已。
03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隽不疑确实有他的超出常人之处。
隽不疑十分精通《春秋》,正如同在上述事件中,《春秋》记载的事他能张口就来,言行举止也能遵守礼仪规范,在汉武帝推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环境下,隽不疑可谓是生逢其时,有了最适合自己的政治舞台。
最初隽不疑在渤海郡担任文官,名声贤良,在州郡都很闻名。汉武帝末年,有个叫暴胜之的人镇压盗贼很厉害,他被任命为直指使者,在他的执法范围内但凡有人违抗命令,就以最严厉的军法处置。一次他巡察到渤海郡,听说隽不疑的名气,就想见见他。
隽不疑头戴进贤冠,腰部佩戴美玉和宝剑,盛装来见暴胜之。到了门口,看门人要求隽不疑卸下剑来才能入内,隽不疑却以剑是君子的武器装备为由,坚定拒绝。暴胜之听闻此事,也没强求他卸剑,而是以很高的礼仪接见了他。
在交谈中,隽不疑言行举止都非常守礼仪,他还对暴胜之说:“但凡为官,太刚直就容易受挫折,太软弱就容易荒废政务,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恩威并施,如此才能建功立业。”暴胜之听后深以为然,还针对朝政局势向隽不疑请教,隽不疑都答得条条是道,令人叹服。之后不久,暴胜之就向汉武帝举荐隽不疑,汉武帝将其任命为青州刺史。
成为青州刺史后,隽不疑兢兢业业,发挥所长,用一身所学走上了政治仕途。汉昭帝刚登基不久,齐孝王之孙刘泽打算谋反,计划先刺杀隽不疑,却被隽不疑敏锐地察觉揭露,及时逮捕,才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的叛乱。
这事之后,隽不疑再次升迁,被提拔为京兆尹。为官期间,隽不疑恩威并施,懂得运用经术来维护社稷。
其实在背后,隽不疑的母亲也总是支持着他,常常在他下班之后追问:“有没有囚犯被平反?”如果有囚犯因隽不疑公平审案被平反的,其母就会非常高兴,吃饭的时候热心帮他夹菜;如果没有,他母亲甚至会因为生气不吃饭。
04
隽不疑的名气在朝中大振,就连权臣霍光都想把自己女儿嫁给他,却被隽不疑严词拒绝。
后来,因疾病缠身,隽不疑辞官,不久后病逝。得知隽不疑去世,当初的同僚都非常伤感怀念他,包括后来任京兆尹的赵广汉也唏嘘感慨:“我禁奸止邪,行于吏民,至于朝廷事,不及不疑远甚。”这可以说是对隽不疑能力的最中肯评价了。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司马迁《史记》、张向荣《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