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条件反射。
我们通常把年少气盛理解为年轻人脾气比较火爆;但这里的年少,指的不仅仅是年龄,还有心智。
我们常说一个人心智不成熟,意思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有且只有一种情绪应对方式,那就是本能反应。
很多人脾气差,并不是因为他心甘情愿做个臭脾气的人,而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脾气臭,他们遇到情绪问题在一瞬间就释放出去了,根本来不及反应。
他们也许会认为是自己冲动,急躁;但冲动急躁只是一种现象,不是根本原因。
情绪怎么产生的
大多数人都把情绪问题归结于个性,人品,内涵,修养。认为脾气不好是因为个性偏激,人品恶劣,内涵低,修养差。
但是这种想法从根本上就弄错了顺序。
就好像你炒了一份很咸的青椒肉丝,我问你什么原因,你说厨艺不行;
但“厨艺不行”是结论,盐放多了才是原因。
正确的逻辑顺序是先展现出情绪,才会得出诸如个性,修养等问题的结论;从顺序上来看,优秀的人格品质属于情绪的下游,不是情绪的上游。
什么才是情绪的上游?答案是需要。
心理学讲:情绪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
但凡是人性的需求,就一定会出现满足或者不满足的情况。
你的价值观判定自己是否得到满足,判定结果决定着你的情绪。
关羽提着华雄的脑袋扔在十七路诸侯脸上,众人惊掉下巴,唯独曹操面不改色。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不喜形于色,而是明白风险与收益并存,安逸与平庸共生。
为什么情绪反应既敏感又强烈
有的人情绪发作的时候什么都忘记了,哪里还管你那么多?
这表面上是在说真性情,实际上是在说你的情绪爆发阈值低,神经细胞反应扩散。
一触即发
什么情绪爆发阈值低?
检验一个人情绪阈值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一句话重复几遍,你会很容易就检验出一个人的情绪阈值。
你会发现如果一个情绪敏感的人,在你重复的第二遍对方就已经开始出现情绪反应了。
如果对方是个情绪迟钝的人,在你重复的过程中或许会跟你进行友好互动。
恶其余胥
什么叫做神经细胞反应扩散?
《尚书大传·大战》中写道: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意思是:如果喜欢一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一个人,就连他住所的墙壁都讨厌。
对客观事物的扩散性就是情绪强烈的真正原因。
比如你的老板让你很中意,你会很乐意去他办公室溜达;如果你的老板尖酸刻薄,经过他的办公室你会不自觉地加快脚步。
这就是典型的情绪反应过激。
假如一个人长期处于某种情绪,或者突然发生激烈的情绪变化,那么大概率是因为神经细胞反应扩散严重。
为什么会很多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情绪
爱发脾气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一直标榜自己是个是非分明的人,但对自己的情绪总是善恶不分。
曾经有幸见过这样一种人,他是公司的一位项目经理,公司每次阶段性总结的时候都会提及自己要照顾这位员工的情绪,要照顾那位员工的情绪,但在平时工作中,就属他骂人骂得最凶,话说得最尖酸刻薄。
听到他说过频次最高的话就是:你这弄的个什么玩意?
说着最救生济世的话,做着最杀人诛心的事。
生活中,类似这样双标的人不在少数。
与其说他们故意找茬,他们的双标行为更像是一种习惯。
与其说他们有意为之,他们的行为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
心理学有个理论叫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这个概念比较抽象,简而言之就是,像吃饭睡觉行走这些行为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达到的行为,就叫动力定型。
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
有句话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表面上是在说一个人的人格难以改变,但背后的真相是,无条件反射难以察觉。
或许你在一开始的时候知道自己脾气有问题,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心理暗示,发脾气这种行为已经刻在了基因里。
这才是即使知道自己易燃易爆炸,依然无法改变的真正原因。
这才是真正的本性难移。
情绪改变的关键
这是不是意味着一个情绪暴躁的人就没法改变自己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难移不是不能移。
过去的情绪反应模型本质上是在某一时刻构建了一个错误的情绪反应方式。
从逻辑上讲,只要重新构建一个正确的情绪反应模型就可以改变以往的情绪反应状态。
爱比克泰德说:侮辱你的不是那个辱骂或打击你的人,而是你认为“他们正在侮辱你”的这种判断。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情绪的本质是你的认知对事态的反应过程。
意思是你的情绪状态不取决于发生了什么,而是你怎么看待发生的事情。
关中大侠听了公孙乌龙滥杀无辜的事后恍然大悟,于是让公孙动手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1.他是来寻仇的吗?2.他会伤害你吗?3.他非得死吗?
用哲学的话翻译过来就是,他是谁?他要干什么?应该如何处置他?
这三个经典问题正是心理学中合理情绪疗法的关键行为技术之一的“停留于此”。
什么是停留于此,心理学鼓励求助者待在某个不希望的情景中,以对抗逃避行为和糟糕至极的想法。
意思就是当你打算反击的时候,先不要出手,而是先让自己回答这三个哲学问题;
这种做法就是直接改变公孙乌龙的情绪反应模式。
结语
改变情绪的关键,就是改变自己的对事态的认知模式。
这三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不管是哪个问题,一旦你真正拨开主观的看法去回答,你就会发现并不容易,甚至很困难。
比如在你问“他要干什么”的时候,如果他不是来攻击你的,他还有可能正在做什么事。
如果你不够客观,就会像武侠小说里被主角说动的大反派,若有所思地放下屠刀,然后又恍然大悟般地抬起,恶狠狠的告诉对方:“他就是来攻击我的。”
曹蛮为了自己的私欲,出卖了自己的上司,杀害自己的战友,无论司令怎么劝都劝不住;直到司令为救他而死的时候才真正看清自己一手造成的生灵涂炭。
坏人是怎么变好的?答案不是伏法,而是他作恶多端之后突然有一天发现原来有人一直在替他赎罪。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