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赵匡胤靠着自己禁军大将的身份发动陈桥兵变,夺了人家孤儿寡母的江山,也担心有人照葫芦画瓢,给自己来个王桥兵变、李桥兵变啥的,于是特别打压武将而重视文官,这也为整个大宋王朝尚文轻武开了个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官首领的宰相们自然变得位高权重。在宋朝,宰相其实不叫宰相,而叫“同平章事”,不管你的官爵有多低,只要后面有个“同平章事”四个字,那就是宰相,就有资格和皇帝一起讨论并决策国家大政方针。如果没有这四个字,就算你官爵再高,那也只是个虚职,没有意义。

而且,宋朝的宰相一般都不止一个人,而是有好几个,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为了分散权力,免得宰相权力太大威胁到皇帝,另一方面也让这些宰相们之间可以互相牵制,窝里斗,也就没精力和皇帝抗衡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宋太宗初年的四位宰相。

首先出场的是薛居正、沈伦二人。首先介绍一下薛居正。宋朝建国初期,赵普一个人担任宰相,权力很大。太祖有些不放心,于是仿照古代的制度,专门设立了参知政事这一职位,一方面辅佐赵普处理政事,另一方面也分散他的权力,薛居正就是宋朝首位参知政事之一。后来,赵普因为过于专权被罢,薛居正升任宰相,算是转正了。

再说沈伦,此人是太祖的老部下,在太祖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就曾担任过幕僚,掌管财权,以廉洁而闻名。太祖即位后,沈伦因为才能出众,又是藩邸旧臣,逐渐受到重用。公元九六四年,太祖下诏出征四川,因为沈伦之前就以廉洁著称,就命他掌管大军的粮草供应。不久,宋军攻克成都,王全斌等大将仗着军功,争着抢掠百姓的财物,只有沈伦独自住在佛寺里,吃着素食,有人向他进献珍奇宝贝,沈伦也一概拒绝,回京时所带的只有数卷图书而已,太祖得知后十分赞许,因此对他更加器重。赵普被罢相后,沈伦就和薛居正一起升任宰相。

太宗即位后,薛居正、沈伦二人继续担任宰相,这两个人既有文采,又有执政能力,而且品德高尚,那是真正的宰相气度。太宗朝初年的大宋就是在二人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可惜好景不长,薛居正为了追求长生,于公元九八一年因为过量服用丹砂中毒,死于任上。而沈伦也在第二年因为卷入宋太宗的弟弟——赵廷美案而被罢职,从此退出权力中枢。

下面有请卢多逊、赵普二人上场。与上两个宰相同心协力治理国家不同,这两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冲突不断。赵普是太祖时期的老宰相,宋朝初年的很多制度都是这位仁兄设计的。而卢多逊虽然才能出众,但为人却很一般,因为觊觎宰相的位子,经常当着大臣们的面给赵普穿小鞋,搞得赵普很没面子。后来,太祖对赵普的专权逐渐不满,卢多逊敏锐的觉察到这一点,于是更加肆无忌惮的帮着太祖打压赵普。赵普最终被罢免,外放河阳,而卢多逊却因此升任参知政事,成为副宰相。

太宗即位后,卢多逊终于如愿以偿的升任宰相。可作为一个政治投机者,他却不干正事,整天想着巴结权贵。当时太宗的弟弟赵廷美被任命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和之前太祖在位时太宗的官职一模一样,这就让一些人误以为太宗死后也一定会传位给赵廷美,而卢多逊就是其中之一。

在利益的驱使下,卢多逊与赵廷美越走越近,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已经因此万劫不复了。因为太宗压根儿就没有传位给弟弟的打算,他那样做,正是要引蛇出洞,他倒要看看,到底哪些人和赵廷美沆瀣一气。

而为了对付赵廷美、卢多逊等人,太宗将德高望重的赵普召回京城。作为老牌政治家的赵普,对付这些小辈自然游刃有余。而且卢多逊本来就是自己的政敌,因为太祖的支持才把自己给整倒了,这次有太宗的支持,一定整倒你这小子。

在赵普的策划下,赵廷美被一贬再贬,最终落了个流放房州的悲惨结局。而卢多逊也被弄了个“结交藩王、图谋不轨”的罪名。这要在别的朝代,够杀好几回的了,但因为从太祖时就定下一条不成文的惯例:不杀士大夫,卢多逊这才保了条命,被流放到现在的海南岛“度假”去了。但赵普也没捞着啥好处,在赵廷美案结束后,赵普也没有了利用价值,随即被罢免,再次离开京城。

经过这一番折腾,太祖时期留下来的“四大天王”全部退出,由太宗自己任命的新的宰相们即将登上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