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名字并不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是具有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的。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所以,中国人非常重视取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取名是有禁忌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避讳”。古人取名时有三种避讳:第一种是“国讳”,也叫“公讳”,就是取名时不要与皇帝本人的名、字以及皇后、皇帝的父祖的名相同,甚至连皇帝朝代的年号、皇帝和皇后的谥号、皇帝陵墓的名字、皇帝的生肖和姓氏也都要避讳。第二种是“家讳”,也叫“私讳”,就是取名时要避讳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第三种是“圣讳”,就是要避讳周公、孔子等圣人的名字。

在这三种取名避讳中,“国讳”是最严重、也是最严格的,全国上至公候下至平民,甚至皇帝本人取名时也要避讳。如果取名时触犯了“国讳”,严重的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取名避讳起源于周代,秦代以后,避讳制度不断完善,避讳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比如王、龙、天、君、帝、上、圣、皇等字被禁止使用。但是历史上有三个人就敢用“王”字取名,他们是谁?他们的命运又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他被称为“神童”,他七岁时写的诗现在几乎人人都会背,但他的一生却跌宕起伏。

骆宾王七岁时,他的爷爷对好友说自己的孙子聪明绝顶,好友不信,便让骆宾王以河塘里三只正在游泳的白鹅作诗。小骆宾王略加思索,脱口而出: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从此,“神童”骆宾王声明远扬,这首《咏鹅》也流传至今。

成年后的骆宾王因为性情孤傲,始终没有遇到能够赏识他的才华的伯乐。骆宾王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他收起自己的孤傲,开始四处寻找入仕的机会。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得到了一个八品的武功县主簿的官职。他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数年,后提升到了六品侍御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上侍御史之后,骆宾王开始频频给武则天上书,指出武则天诸多错误的做法,还严厉弹劾正当红的酷吏。因为得罪了武则天和酷吏,骆宾王被冠以“贪赃”的罪名打入大牢。一年后出狱,被任命为临海县丞,这一年骆宾王已经53岁,他早已厌倦了官场的一切,对于这个八品的小县令,骆宾王并不在乎,于是辞官回乡。

公元684年,徐敬业发动叛乱。骆宾王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投靠了徐敬业,撰写了那篇著名的《讨武曌檄》的文章,这篇檄文成就了骆宾王的千古盛名。但是,徐敬业的叛乱最后以失败告终。骆宾王的结局却成了千古之谜。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跑了,总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不知所终。

清代乾隆年间有人在南通发现了骆宾王墓,墓旁的石坊上有一首诗:

碑掘黄泥,五山片壤栖灵爽。笔传青史,一檄千秋著令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野王是西汉元帝时期的左将军,与名将赵充国齐名。冯野王,字君卿,他的父亲是西汉名将冯奉世。在冯奉世所生的九子四女中,冯野王最有才。他年少时曾拜博士为师,通晓《诗经》,后来靠着冯奉世的关系,到东宫当了太子(后来的汉元帝刘奭)中庶子。

虽然冯野王的名字中有“王”,但他的一生却是郁郁不得志,屡次被打压。汉宣帝刘病已认为冯野王才华横溢,准备提拔他,询问魏相的意见,魏相说:“他不合适。”结果汉宣帝只能放弃提拔他的打算。

冯野王的姐姐嫁给了汉元帝刘奭,被封为昭仪。冯野王在地方做郡长,政绩显著。汉元帝想提拔冯野王当御史大夫。但是,冯野王的哥哥得罪了宦官石显,石显专权跋扈、排除异己,他对汉元帝说:“如果您提拔冯野王,就会有人说您有私心,提拔外戚。”汉元帝一听,认为石显说得也有道理,就选了别人当御史大夫。冯野王又一次失去了晋升的机会。

汉成帝刘骜当了皇帝以后,又有人对刘骜说:“冯野王是国舅,不适合在中央当官。”于是,冯野王便被调离中央,到地方上担任上郡太守,最后郁郁而终。看来取个霸气的名字也未必有好的运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王原名顾体伦,因为他仰慕西汉冯野王,希望能创造出和冯野王一样的文学成就,才更名为顾野王。他是吴郡吴县人,因为居住在亭林,被称为“顾亭林”。

顾野王是南朝时期梁、陈间的官员,在梁武帝大同四年,担任太学博士、陈国子博士、黄门侍郎和光禄大夫。

顾野王擅长诗词、书法和绘画,他博通经史,擅长丹青,他还是一位文字训诂学家和史学家。历史上第一本完整的楷书字典《玉篇》就是顾野王编纂的,那一年他才二十四岁。

中国人取名历来有很多讲究,名字虽然不能决定人的命运,但它却带有时代的烙印,凝聚着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对人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