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电影《长津湖》拍的不好看,是一部借爱国情怀欺愚民众的商业烂片!!

战争题材电影主要有两个叙述手法,一种是还原历史法,一种是人物塑造法。而电影《长津湖》是两边都不沾边的四不像。

先说还原历史法拍摄战争题材电影,我国在这方面最擅长,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大决战》,从史实还原,演员选角,宏大场面,还有背后的发人深省,都是中国电影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里程碑,让人看了怎么能不热血沸腾。

影响最深淮海战役有这样一个片段,是描述支前民工的。其中是一个大汉推着独轮车,前面小媳妇背着牵绳,小媳妇穿着红装,一看就是新婚。另一对是一个老大爷推车,旁边是他的老伴儿。夜里国军空袭,老大爷当场被炸死,大娘哭的死去活来。另一边,大汉也被炸倒了,一脸黑。小媳妇还以为他只是被熏黑了,没心没肺地笑着,突然大汉倒下了,小媳妇这才意识到她男人死了,哭得撕心裂肺。第二天,支前的队伍继续出发,小媳妇和大娘以及一些其他的老乡戴着孝跟着队伍继续前进。说实话,这个镜头始终让我难忘。虽然镜头仅仅几分钟,但带给我的震撼是直击心灵的,反应了我党究竟是靠什么拿的天下,不就是紧紧的抓住了人心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浩浩荡荡的国军黄维兵团推进的经典长镜头,在平原,道路,浮桥不同地形,不同场合,人,马,车衔接自然,完全不拥挤,不混杂,不脱节,这一定是长时间训练,通讯非常顺畅才能走出来的,载入史册的长镜头,拍出了犹如德军精锐在苏联辽阔大地上推进的气势,虽然已经知道结果,但还是忍不住为粟裕捏把汗,更令人引发深思,国民党溃败真的是因为国军装备不好?士兵素质不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组镜头的对比,更能很好、很真实的还原这一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事件,而不是简简单单的60万战胜80万的文字描述,起到兼顾艺术性、纪实性和教育性的重大历史战争题材电影的目的。整个大决战类似的经典镜头数不胜数,《大决战》三部曲也成为了CCTV-6镇台之宝反复循环播放,50年后依然是如雷贯耳的国之大电影,中国电影传世之宝。

类似大决战的还有《血战台儿庄》、《大转折》、《大进军》、《黄桥决战》等,虽然比不上《大决战》,但也基本起到了教育、启示、怀念的作用,不失经典战争电影称号。

但遗憾《长津湖》没有拍出血战美军的这种战争气势,这么好的一个题材,人物表演,场面,背景音乐都相当浮夸,想通过满屏的爆破场景,体现战争的残酷,想通过无比弱智的对比,凸显美军的无脑和志愿军的神勇无比,非常浅薄也不自信,让人根本就没有嵌入感。总之莫名其妙地就打赢了,感觉和抗日神剧也没什么区别,一场让中国改天换地的决战,拍成一个枪战片,看完就记得哒哒哒,如同看了一部50年代的战狼,叫《钢七连》都比《长津湖》合适。

其次,就是以人物叙述法看待这部电影,拍的也不好,国内《集结号》、国外《拯救大兵瑞恩》都是这方面不错的佼佼者,通过对某个人、某个事的描述,体现了战争毕竟是人打出来的,再残酷的战争,也有爱恨情仇,也有人性的特点,以点窥豹,把导演想要表述的东西,通过个人体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遗憾《长津湖》这部电影对人物描述太过杂乱,志司,9兵团,突击队之间的层级交代的极为混乱,描述故事脉络逻辑混乱,像是一个一个小故事生搬硬套,强行缝合在一起,导演自我感动,与观众缺乏沟通,宏大叙事,前言不搭后语,大人物、小人物该出场的都出场了,但没有一个明确的逻辑把他们粘连在一起,甚至看完最后也搞不清主角是谁,就看到一堆电脑特效,除此之外还要夹带私货,强行煽情,捧流量小生,还要强行搞敌人敬礼,让人失望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