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十大文豪之一。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他写的。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叫鲁瑞。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绍兴私塾“三味书屋”教他的先生叫“寿镜吾”。

1893年,进士出身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被革职下狱,由此周家家道开始衰落。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江南水师学堂”,这时候改名为周树人。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期间,鲁迅阅读了很多外国著作,开阔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所著的介绍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的《天演论》,给予了鲁迅深刻的影响。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学习期间成绩优异,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来到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但他的这种梦想很快就被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连一个解剖学的考试成绩都被怀疑是老师藤野严九郎故意泄漏考题给他的。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电影片里,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抓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边上看热闹。这使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让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不仁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的悲剧命运,先要改变中国人的精神意识,而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文学和艺术。今天人们手里一个手机就能知晓天下事,那个年代读书、看报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于是鲁迅“弃医从文”,来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

中间在1906年3月,鲁迅遵照母命回国与大他两岁的朱安结婚。当年秋天鲁迅携二弟周作人再赴日本。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的思想是极其苦闷的。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看到一时的希望,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水深火热的现状。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兼职讲师。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语丝》周刊。同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会见且合照。

在“五四运动”之后,革命的中心逐渐移向南方,鲁迅感到了北方文化界的寂寞和荒凉。1926年8月,他因为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当局通缉,便离开了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又前往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再之后去了上海。

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赓有交往。鲁迅扶植奖掖文学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萧军、中国第一位女文学家萧红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进行过论战。1933年,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凭吊柔石、胡也频等被国民党捕杀的五位“左联”成员。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年55岁。他的死讯引起全中国的注意,在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为他一个文艺界人士举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礼,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轰动一时。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的作品题材广泛,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也以译作著名。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作品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的心理与灵魂。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