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秦统一文字前的文字差异很大。同一个字,战国时代主要诸侯国的写法差异很大,现代人可能完全看不出来那是一个字。
但对当时的人来说呢,秦统一文字前的文字差异就没那么大了。对他们来说,不同诸侯国的文字差异,大概和我们现在看简体/繁体之间字的差异程度,或者草书/行书/楷书之间的差异差不多大。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许慎 《说文解字‧叙》
按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说法,天下分为七国之后,文字的发音和形体结构都变得不一样了。
西周春秋时期主要用金文。春秋晚期,各国已经出现了文字异形的现象,到战国时期差异就很大了。战国时期的文字可分为五大系统:齐系文字,燕系文字,晋系文字,楚系文字和秦系文字。
我们看看这些不同系统的文字差距有多大:
如果没有提示,我们现代人是没法辨认出来,这些来自六国的文字其实对应的是相同几个字的。
五大系统还有各自的分支,比如晋系文字,还包括韩、魏、中山、东周、西周、郑、卫等小国。也就是同一文字体系内,一个字还有不同的写法:
可见当时的文字不仅字形多、书写笔画、偏旁结构也不太不一样。这个差异可不是一般的大。
然而,以当时的人看这些文字的感受就跟我们现代人不一样了。当时各国分裂的时间并不长,分裂之前使用的是同一种文字金文。而从文字本身的演化过程看,随着使用规模和频繁程度的增加,会变得越来越简单,这样更容易书写和传播。
这种简化从西周时期就一直在发生:
只不过到了战国,这个过程加快了。也就是说,各国的文字某种程度上都是西周的金文的简化版。因此七国的文字和金文的关系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繁体字和简体字之间的关系。
我们现代人即使没有学习过繁体字,只要阅读一段时间的繁体材料,大概就能理解这些繁体字是什么意思了。因为每个字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简化的过程也是有一定规律和相关性的。我们不能发现七国文字的对应关系,只是因为七国文字的未简化版——“金文”和现代简化字差异太大而已。所以对相对熟悉金文的古人来说,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字就跟我们现在理解繁体字差不多。
另外。原来甲骨文、金文都是刻画出来的,而后来的书写工具变成了毛笔,书写材料更多是简牍、绢帛,而且南北方的书写材料还有差异。不同的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使用不同的书写方法难易程度不同,加上当时文字用字不规范,审美不同,导致书写出来的字形差异也很大。这种差异更类似于我们现在书法风格的差异,比如草书/行书/楷书之间的差异。
其实这些不同书法风格的字,不熟悉的人也辨认不出来哪些对应的是同一个字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熟悉之后,还是能分辨出来的。对当时的人来说,识别不同地区的异体字,就跟我们现在识别不同书法风格的字的难度差不多。
所以呢,秦之前的各国文字差异,对当时的人来说,他们眼中的文字差异应该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但是,无论是简/繁体级别的差异,还是草书/行书/楷书之类书法风格的差异,如果种类太多,都会大幅度增加交流的难度。所以秦要统一文字。不过所谓“书同文”,其实是个规范化用字的过程,主要是消除那些异体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