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深圳华南理工之友》2013年10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总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翻开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但这一页刚刚翻过来的时候可说是崭新,也可说是空白。在远离首都的边城——深圳,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正如前往美洲新大陆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殖民地的“五月花号”上的乘客,他们将会以不一样的方式,见证一个时代的诞生。

在这片“新大陆”中,有一个群体特别瞩目——华工校友。不论是当时的华南工学院,还是后来的华南理工大学,华工人在此的枝繁叶茂、群星璀璨,究其原因,与其说华工近水楼台,还不如说是明辨笃学而充满创新与冒险精神结合的结果。

今天的深圳车水马龙繁荣昌盛。但无人会忘记她是如何从一个边陲县城变成今天中国的第四大城市。我想,他们就是鲁迅口中“把路走出来的人”。华工校友以他们超群的技术与坚毅的精神,披荆斩棘,一路探索,建设起深圳一个又一个的百年工程。其中,深圳物业集团与深房集团前董事长黄秉泉就是其中的代表。

深圳国贸大厦早期设计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国贸大厦早期设计模型

上图就是国贸大厦从设计师手上诞生出来的模样。眨眼一看,笔者觉得与今天无异,毕竟笔者也曾在这栋楼里工作过两年,自问再也熟悉不过了。诚然,如果当年黄秉泉拿到设计图纸后,埋头苦干,一心一意完成图纸上的任务,那么今天的国贸大厦就是模型的样子。

1981年,深圳开始大规模“筑城”,可说是百舸齐发。当时全国各地政府机关、中央企业都在深圳设立公司,然而一个县城无法一下子容纳这么多的企业办公,大家就围在一起商讨,集资建一栋办公楼,各自认购。在这“刚需”的推动下,未来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速度的来源自此诞生。

很快,地有了,钱有了,设计院出了图纸,在今天看来,万事俱备只欠施工。然而在1981年的中国,最困难的恰恰就是施工。须知道,在此之前,中国从来没有建起过如此高度的建筑。作为这次工程的总工程师,历史交给黄秉泉一个任务,边学边干,带领从来未建筑过摩天大楼的中国工程人员,建筑起一座摩天大楼。黄秉泉,这个名字注定要载入中国建筑业的史册。

1982年,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正式开建。然而施工不久,刚建到地基时,这栋备受瞩目的神州第一楼便全面停工了。因为如果继续下去,国贸就真的成了模型中的样子——恐怕没有哪个公司愿意搬进去办公了。

停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缺乏设计建设现代摩天大楼的经验。现在读者可以再仔细看看国贸大厦的设计模型。他更像是一栋好几幢六七十年代流行5~6层的低层办公楼叠加的产物。但是建筑一栋五十多层的摩天大楼,断然不是简单的加法就可以解决问题。

图中我们见到一个个独立的窗户,还有当时最流行的贴瓷砖。这种窗户再普通不过,在当时也不算落后。但这样设计的前提是设计者根本没有设想过在楼内安装中央空调。本着自然通风的理念,这窗户设计得相当称职,但你可以想象着大热天开着窗户吹着风扇在神州第一楼里面办公的情形?又或者每家单独装空调,这摩天大楼上筑起一个个鸟巢的样子?

相比于窗户,贴瓷砖的设计可算是危险。由于摩天大楼的高度与宽度的比例极大,在风力大的时候高层便会产生扭曲形变。这些没有弹性的瓷砖互相挤压,便有可能像雪花一样从百米高空坠落下来,后果可想而知。

还有看不到的,比如电梯。现在我们进入高层建筑,高、中、低楼层都有专用的电梯到达。在1981年的中国,甚至不知道应该设置多少台电梯、速度是如何。还有在中间的楼层设置的避难层,当时完全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国贸大厦最先在国内大面积应用滑模施工。滑模是指先用钢结构搭建模板,再往里浇灌水泥,等到水泥大体凝固,往上提升模板。国贸大厦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如此大面积的滑模施工国内没有先例。

在停工的一个月里,黄工带领设计、施工人员,前往香港取经。在国内没有可供参考的先例的前提下,黄工带领着他的队伍,用当时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切切实实的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这样一座神州第一楼,着实太受关注,不容差错。经过一个月的考察,定下来新的设计模式。比如上文所提到,独立窗户+瓷砖的组合,换成了铝合金+玻璃的幕墙,这样既可以承受高层风力说产生的形变,又使这栋1981年设计的大楼历久常新。引入了中央空调系统以及分层电梯设计,使办公环境完全改观。在顶层增加的旋转餐厅,不仅在80年代为全国各地新建高层建筑所效仿,1992年更成为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诞生地。30多年过去了,当年周围的青青稻田已变成林立的高楼,今天的国贸大厦在深圳算不上最先进的写字楼,但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它所采用的各种先进理念,并没有受“够用就行”的理念所囿,大胆尝试之余,他还被大陆高层建筑行业无数标准与案例所援引。

学习的过程绝不仅限于这一个月。在两年的建筑过程中,建起一栋摩天大楼的方方面面都要“偷师”。知识的来源,一方面是境外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资料,比如玻璃幕墙、电梯;另一方是香港建筑商的投标书。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地标——国贸大厦,就是在黄工与他的团队在一边探索一边实践中筑成的。

深圳国贸的建成,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中国第一高楼,是中国奔向世界的枪号,是现代深圳的起点。对于内地的建筑行业来说,这是书写在摩天大楼建设上开天辟地的一笔。我们形容吃“头啖汤”的人就是第一个品尝美味的人,然而黄秉泉吃的不是“汤”,而是“硬骨头”——必须要先慢熬细炖,啃的时候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技巧”,才能把包含在里面的营养吸取出来。

今天的国贸大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的国贸大厦

在深圳国贸建设的同期,深、港两地政府于1982年4月30日达成开辟“深圳皇岗——香港落马州”过境通道的协议,这就是日后的皇岗口岸。深圳建市前,原来已有了两条连接深港两地的通道。一条是罗湖口岸,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7年,清政府设立了“九龙关”,1911年广九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这里就成了一个铁路的出入口岸。还有一条是文锦渡口岸,深圳建市前,基本上未通汽车,主要是用于出口鲜活商品,依靠人力运输过境。1979年经国家批准,文锦渡作为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后来逐步开通了货运汽车、客运汽车和小汽车。以上两个口岸规模都比较小,不能适应深港两地来往日益增长的需要。

中港港两地都渴望一个现代化大容量的口岸早日建成。作为特区成立后建设的首个全新口岸,其象征意义与实用意义并不亚于深圳国贸大厦。与皇岗口岸配套的高速公路链接口岸与广州,接入祖国路网。未来中港两地的人流、物流都通过高速公路与皇岗口岸走向世界。

经市政府有关部门决定,深圳市物业集团公司的子公司——皇岗建设发展公司与广深珠高速公路公司合作,组建了一个皇岗口岸工程总承包公司。采取包造价、包工期、包质量、交钥匙的方式完成皇岗口岸的建设任务。黄秉泉那头刚刚圆满完成国贸大厦的建设任务,这边便继续担任总工程师,指导建设皇岗口岸。工程从1986年5月5日动工算起到1991年8月8日全面开通止,用了五年时间。皇岗口岸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客货综合性公路口岸,也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之一,是继珠海的拱北口岸之后的全中国第三大客运口岸。

在兴建国贸大厦的同时,作为大厦的建设主体,深圳市物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深物业A、证券代码:000011)同时成立,黄秉泉作为第一任董事长,带领公司于1992年03月30日登陆深交所主板,从代码可以看出,这是深交所第11只上市交易的股票。1992年1月,作为深圳物业集团董事长,黄秉泉率领公司员工在国贸大厦正门迎接南巡中的邓小平。正是在国贸顶楼的旋转餐厅,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将黄秉泉称之为这一历史的见证者毫不为过。

黄秉泉(左3)见证“南方讲话”的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秉泉(左3)见证“南方讲话”的诞生

把物业集团“扶上马”后,凭借丰富的经验,黄秉泉获委任为深房集团董事长。成立于1980年1月8日的深房集团属于深圳甚至中国国内最早一批组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曾在房地产开发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包括:第一个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第一个引入外资合作开发土地;第一个采用楼宇预售手段筹集开发资金;第一个按国际惯例实行建设工程公开招标;第一个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对开发的楼宇、住宅进行全方位管理;在深圳经济特区举行的第一次土地使用权拍卖会上夺标等等。1993年7月,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月15日深深房A(证券代码:000029)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工出生于江门市,当时正处于日本侵华时期,烽燹遍地,他被迫辗转于湛江、桂林,直至战后才在香港定居,完成中学学业。1953年中学毕业后,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黄工与当年许多侨居青年一样回到内地工作、学习,随之考入刚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1957年毕业后,随国家分配进入冶金系统工作。1982年新生的特区筹建国贸大厦,黄工甫至即担任国贸大厦总工程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黄工依然居住在深圳,后代也在这里开枝散叶。笔者想到,最适宜用一句成语——含饴弄孙来形容今天黄工的生活。他是见证过、经历过、创造过一个华丽的时代的华工人,在时代的乐谱上留下了恢弘的篇章,流传万世……

撰文:关卓奇

附篇:日久见“深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