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地图,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地名都跟阴阳扯上了关系,诸多沈阳、洛阳、江阴、蒙阴,仔细一数,更是有趣,在我国23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有108个含“阳”的地名,含“阴”仅有10个左右,这显然不是巧合。那么,为何会有那么多的地名用阴阳来命名?又为何是“阳”多“阴”少呢?
用阴阳命名的原因
在古文中,阳写作“昜”,意为云开见日;阴写作“舎”,意为团聚的雾气。《易传》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而老子在《道德经》中如是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因此,在古人的观念里,阴阳二字博大精深,合乎为道。
此后,相生相克的阴阳不仅被指代男女、日月,也逐渐地演变用以指代方位,比如在《诗·大雅·公刘》中有这样的描述:“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意为“山南山北测一周,勘明水源与水流”,这里面就是用山水作为参考物,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而这也成为古人取地名的一项原则。
战国著作《谷梁传》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指出了古人将地名与阴阳挂钩。而南宋时有位叫洪迈的文学家也在他的《容斋随笔》中专门对古代地名的阴阳进行了考证,“若山北水南则为阴,故郡县及地名多用之”。
由此可知,按照上述原则,古人取地名就形成了一个公式,即用该地所在名山大川的方位来命名,比如洛阳在洛水的北边,按照山南水北为阳的原则,即名为“洛阳”,再比如华阴在华山北边,山北即为“阴”,所以叫华阴。
为何阳多阴少
按照古人取地名原则,山南为阳,山北为阴,那么理论上阴阳应该差不多多,为何却是阳多阴少?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我国位于北半球,山的南边为受光面,更加温暖舒适。而对此,古人也了解,三国的何晏在他的《景福殿赋》中提及:“南距阳荣,北极幽崖”,洪迈在其著作《容斋随笔》中也有提及:“盖面势在背,自难立国邑耳。”因此,为了更好地采光向阳,获取舒适的生存环境,古人自然在建造城池的时候会选择山的南边,而很少选择山的北麓。
而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境内河流大多是自西向东流,与地球自转同向,河水在偏向右的力的作用下,容易造成河的右岸更容易遭遇水患,而这一侧恰好是水的南边,即阴面。也由此,古人更少在水的南面修建城池。
此外,古人喜“阳”不喜“阴”的态度也决定了我国地名阳多阴少。比如开封、济南均位于水之南,一个位于济水之南,一个位于黄河之南,按照山北水南为阴的原则,名字中应该带个“阴”的,但偏偏古人没取。
其实细品,不难发现,无论是地名中的阴阳还是阳多阴少,呈现的正是厚重深邃的中华文化,是我们的古人对于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断探索。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兜汤看历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