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姐出品

前几天在地铁站,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妈妈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乘地铁,在过闸机之前,妈妈对小男孩说:“宝宝待会妈妈刷完卡你赶紧在妈妈前面过去,就像刚刚进站一样。”

小男孩点点头,紧紧跟着妈妈身后,按照妈妈刚才的提示成功逃票。

俩人成功出站后,妈妈摸摸小男孩的头:“走,去买你最喜欢吃的披萨!”

小男孩很开心地说:“好!”

然后母子二人有说有笑地离去。

看到这的时候,很震惊,为这位母亲感到不齿,更为孩子感到悲哀:身为一位母亲,怎么能为了区区几块钱的车票教孩子逃票?

一张车票可以用钱衡量,可是给孩子的教养却是无法用钱去衡量的。

得到了微小的利益,却牺牲掉了更宝贵的东西。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父母的言行,决定了他未来的底色。

心穷的父母,如何能给孩子做好榜样?

01

心穷的父母,养不出内心坦荡的孩子

不由想起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安家》中霸占老洋房的太表姑奶奶。

太表姑奶奶本是洋房主人龚家的一门远亲,年轻时不幸丧夫,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前来投奔。

龚家爷爷看她可怜,在洋房旁边搭建了一间小平房,让她暂时落脚。期间龚家不仅供她家吃饭、穿衣,还供她两个儿子上学读书。

太表姑奶奶带着两个儿子,在这一住就是40年。直到龚家搬家,她才买房搬走,且买房的钱还是向龚爷爷借的,一直未曾归还。

各自搬家后,中间十几年没有联系。

直到听说龚先生要卖掉老洋房,太表姑奶奶又带着两个儿子全家再次住进已经不能住人的平房里,为的就是分房款。

龚先生公司资金周转不灵,急需用钱,为尽快卖掉房子,他顾及过去的情分,答应给太表姑奶奶家三百万。但没想到的是对方根本不同意,一口咬定要五千万。

龚先生不同意,他们就一直赖在里面不走。

其实现在太表姑奶奶家庭尚可,两个儿子生活也算圆满。但是心穷的人,计较惯了,是便宜就想占,更何况是分房款这种“天大的好事”呢?

俞洪敏曾说:

斤斤计较、爱占便宜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我们很难在一个庸俗的家庭里面发现一个孩子有着高雅和清纯。

深以为然。

太表姑奶奶的两个儿子就是这种人。龚家将他们培养成人,他们不仅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还和母亲一起“讨债”,态度坚决。

不仅如此,在“讨债”期间两个儿子的小家庭之间也因“利益”问题矛盾不断。

为谁家可以睡床而斤斤计较。

自家占不到便宜就是别人自私。

生怕对方独占了“巨款”。

果然,一个心穷的母亲,衍生出了两个心穷的家庭,不知道他们在争论这些的时候,想没想过他们的孩子还在场?

孩子是父母的续集,心穷的父母,注定养不出内心坦荡的孩子。

02

心穷的父母,带给孩子一生的匮乏感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

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若父母没有觉知,把匮乏感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未来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

父母心穷带给孩子的,不仅是格局上的狭隘,更是心中永远填不满的沟壑。

豆瓣上有个帖子:“父母的哪些行为给了你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位网友分享了她的经历:

她说,小时候父母最常和她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和别的小朋友比生活,要比成绩”,她喜欢的东西,在父母眼里都是乱花钱。

慢慢地,她学会了“懂事”。从不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开口要礼物,穿的衣服是妈妈给买的最土的那种,站在身着花花绿绿的人群中间,显得格格不入。

没有零食,没有零花钱,有的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害怕生病,因为每次生病得到的不是妈妈的嘘寒问暖,而是一顿臭骂:“让你多穿点你不多穿,冻感冒了吧?活该!你知道陪你打针一天我要扣多少工资吗?你知道你打针吃药要花多少钱吗?你知道你生病请假这几天要落下多少课吗?”

这种环境下的她,从不向父母提过多要求,只能在成绩上力争上游,给空洞的内心带来一丝慰藉。

哪怕大人们都夸她懂事,她也并不开心,内心那块空着的地方用力撕扯,让她窒息。

直到后来她长大,她才知道,原来她们家经济并不匮乏,匮乏的是父母的内心。

可能是小时候的匮乏感太过深刻,所以她经济独立之后,便开始控制不住的买东西:买很多衣服放在衣柜里,虽然出门穿的是最普通的那件;买很多娃娃,哪怕只是堆在角落吃灰;买很多零食,哪怕肠胃不好医生建议少吃油炸食品。

她说,只有实实在在拥有,她才有安全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一个“过度补偿”的概念: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有某种自卑感,那么他以后的生活将倾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自卑感

但这种补偿,只是主观上的,对于问题本身的改善没有意义。

上述网友的行为,就是弥补童年缺憾的行为。

小时候没吃到的糖,长大后再吃已经变了味道;小时候形成的匮乏感,长大后再多的物质也填不满;小时候的缺憾,长大后都成了深入骨髓的不安。

心穷的父母,会带给孩子一生的匮乏感。

03

爱孩子,从做一个“心富”的父母开始

其实,真正的爱和教育,都和金钱无关。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父亲,将所有的身家压在了一种新型医疗器械上,但是销售却很困难,生活一度穷困潦倒,妻子还为此离开了他和儿子。

可是他并没有因为生活困难而向孩子哭穷、抱怨,而是告诉孩子要保持乐观,保持初心。

他教孩子要自信:“没有人能否定你,说你成不了才,哪怕我也不行!”

告诉孩子要学会坚守梦想:“如果你有梦想,就去捍卫它。”

哪怕一度付不起房租,也没有恐吓孩子不准吃零食,没有让孩子感受到“我不配拥有”,而是说:“你可以选一个。”

他曾带着孩子在厕所里度过漫漫长夜,他曾不停歇地赶工只为救济站的一个床位,他曾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点一点尝试修好足够他和孩子四周生活费的机器,他也曾在乱糟糟的餐厅看书学习想要顺利通过半年没有薪水的实习工作的转正。

困难吗?困难。

贫穷吗?不贫穷。

因为真正的贫穷,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心灵的贫瘠。

这位父亲通过自己的乐观与坚持,成功成为一名股票投资人,不仅改善了生活,更给孩子做了榜样。

内心富足,大概是一个父亲给孩子最好的爱和礼物了。

不要因为自己内心的匮乏,榨干了孩子心中的养分。

无论贫穷还是富裕,都请告诉孩子:你值得拥有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如果暂时不能拥有,以后也一定配得上。

因为物质的艰苦,困不住富足的内心。

04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亲爱的父母们,

不要再因自身的格局,而限制了孩子的格局。

经济状况不好,不要怨天尤人,将“心穷”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经济状况好,也不要遮掩地藏着,将“心穷”的烙印刻在孩子心上。

教育是一场修心之行,让我们用一颗充盈的内心,去唤醒另一颗同样充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