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与其说是单一观点,不如说更像中华文化中一种源远流长的思想体系,不是由单一的某个人创立的,而是不同的人在这个点上提出过不同的论述。

简单来说,道家偏向唯物,儒家偏向唯心,而现代人应该结合科学发展观看待这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天人合一最早的思想恐怕还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可以看作对宇宙起源的思考,也是对于万物关系最终如何统一的论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属道家的庄子则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到在道家思想中,天人关系即使不是先后与包含的关系,至少也是平等的关系,重点在于和谐、统一的状态,所以虽然一般理解道家讲出世,修仙,但是其实道家底层上是唯物的,从来不提倡人可以大过天,更多强调是人需要“合”天地

儒家更强调的是人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子·尽心上》中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更是进一步放大了人的意识,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外部世界,君王的道德水平更是可以影响天象。

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四个字的是张载:“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简单说就是儒者可以通过治学而成圣。

可以看到儒家的天人合一,虽然也没有说人可以超越天,但是明显更强调人的意志,无限拔高人的地位到甚至有点狂妄的地步。

所以儒家虽然看重入世,句句不离天,但其实底层上却是唯心的,在儒家看来天并不重要,天只是一个对照工具,最终还是取决于人的心性如何

两相对照,也是很有意思,值得品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现代人,如何看待天人合一的不同倾向的解释,我认为没有绝对的对错,重点在于理智的区分其适用范围

套入现代的科学理论,儒家的唯心论,尺度更为细微,不妨作为个人修为的一种方式,即人在面临艰难地客观实在时,如何激励自己,人如何看待自身,是可以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实实在在的影响自身行为,反作用于现实世界,进而实现积极的结果,也是也符合现代心理学和行为学理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家的尺度更宏观,可以作为人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边界,即人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亦有不可超越的边界,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行为,应以遵循天地之道作为前提。

何谓天地之道?用现代理论解释,物体的运动时至今日尚在相对论的框架内,材料的发展前提是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医学的进步首先要研究生物体本身……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认识“天道”,人类可以登陆火星,这就是“天人合一”;反之不能遵循客观规律,有违天道,一个小小的病毒就可以搞得世界焦头烂额。

所以,天人合一,既是唯心论,更是唯物论。(全文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