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忙忙碌碌,到正月初七,我们家的亲戚总算走完了。明天是正月初八,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谷日,或者说“粮食日”,“粮食节”,我与妻子、孩子商量,初八到乡下的农田里看一看别样的风景。

所谓别样风景 就是看看那些绿油油的、从黄土缝里钻出来的麦苗,在一片荒凉的冬天的黄土地里,麦苗在风中自在地舞蹈,给人以无穷的希望和力量。然而初八早晨一大早,当我们驱车来到老家,转了一大圈,却发现根本没有麦苗,苍黄的天底下,是同样苍黄的土地和杂草,田地里没有庄稼的影子。这是抛荒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问了一下附近的老人,得到的答案是:种田难赚钱,种小麦更难赚钱。小麦生长期长达8个月,管理麻烦,投资大,收益低。种小麦的时间还不如到外面打打短工,收入是种小麦的好几倍。

原来如此!

看不到小麦,只好悻悻而归,然而心里有些堵,一肚子的话不说不快。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粮食生产都相当重视,力求避免抛荒现象的出现,导致粮食的短缺。为了提醒每个人,有人专门给“五谷”设定了一个节日,即谷日,时间定在正月初八。之所以定为正月初八,是因为西汉东方朔占卜书里谈到了女娲创世时,在正月的前七日造出了六畜和人,在第八日造出了谷物,于是初八成了谷日,并流转至今。

南北朝时,皇帝萧纲曾写诗“岂如春路动,祈谷重民天”,说明在谷日祈谷,作为一种习俗在南北朝是比较流行的,并且皇帝亲自参与。唐朝诗人褚亮也写有《祈谷乐章雍和 》一诗,记录了唐太宗带着大臣们去长安南郊祈谷的场景,诗里面所说的日期“正月上辛”,就是指正月初八。

到了宋朝,谷日就更加受重视了,它已经成了政府官员的工作内容。每年正月初八,农业官员便下沉农村,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督促老百姓管理农田,并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宋朝诗人张侃就写诗记录了这一情况:

姬旦陈王业,农官报岁功。新晴春满野,宿雾晓披空。
卖卜烦邻叟,知时访老翁。更须图夕雨,土脉尽丰融。
宋 · 张侃《谷日 其一》

诗是以一人称的方式写的,意思是说,在正月初八的谷日,天气晴朗,草木发芽,满眼都是春色,作为管理农业的官员,我来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我查看了农作物生长的势头,询问了田间老人今年的收成会不会好,又请教了有经验的老翁管理农作物的具体方法,都做了详细的记载。最后,我还祈求苍天赐雨,让庄稼生长得更好,让百姓今年拥有丰收年。

古代生产力低下,水旱等灾害频发,如果粮食生产管理不好,出现欠收、无收的情况,那就悲剧了。《续资治通鉴》记载了北宋1033年的一次谷荒和1034年的一次大型祭谷仪式。

1033年,北宋都城开封以东因为农业歉收,出现大量饥民。宋仁宗调动江、淮一带的粮食,以漕运方式运抵开封,然后要求开封东面各县建立施粥大棚,熬好粥,给受灾的灾民施粥。

灾情警醒了宋仁宗,他痛感粮食储备之不足,以及对粮食风险重视不够,决定今后把粮食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上,于是要求在1034年正月初八这一天,带领百官举行隆重的祭祀谷神仪式。《宋史·乐志》记载:

景祐元年祈谷祀昊天,太宗配,作《仁安》以奠币,《绍安》以酌献。

意思是说,宋仁宗为了表示重视,亲自主持了这场盛大的仪式,一步一礼,焚香遥拜,给文武官员和普通百姓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而且,宋仁宗使用了高规格的“仁安乐曲”和“绍安乐曲”来祭谷神,拔高了谷神这种民间神的地位。

明朝、清朝对谷日节和农业生产也十分重视,但这里不想一一赘述了。总之,上述种种,可以概括成一句话:我们的祖先看重农业,注重粮食生产。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的我们,还需要这样吗?我们早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不是可以不重视农业,不关心粮食了?

我认为,仍需继承古人的农业精神,努力做好粮食的各项工作,包括种子的优化,粮食的增产,消灭抛荒现象等等。因为“粮食安则天下安”,“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我们需要这个最后的保障。国家也一直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保持18亿亩耕地的重要性。

所以,在正月初八的谷日节,我们可以不像古人那样拜谷神,但却要到田间地头去看一看,看看田地里的现状,展望下粮食生产的前景。尤其是城里人,为什么?因为城里人远离农村,不了解情况,到了田间地头,了解了实情,才会关心农业并为农业发声。还有孩子们,作为下一代和接班人,他们从未在农村生活过,离农村更远,对农业和粮食的意义一无所知。应该把他们带到田间地头,给他们好好地讲一讲历史和现实。不是吗?

可是现在的情况有点出乎意料,农民们种田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出现了抛荒现象,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应引起重视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