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 吃汤圆,人团圆,福满家园;明月圆,好梦圆,春满人间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传统节日元宵节,在古代又称“元夕”“元夜”。

正月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古人常称为“元月”,又称夜为“宵”,每月的十五日为月圆之夜,而正月十五日是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节”。

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悬,给人一种祥和美满的启示,生活就像天上的月亮,圆满美好!

望着圆月,饮几杯小酒,此时定然是情也醉人,景也醉人,酒也醉人,人也醉人。

而正月十五吃汤圆(元宵),是由来己久的习俗,“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你圆你的心愿,我圆我的梦想!

元宵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汤圆,看看天上的圆月,赞叹这月圆人好,这人间的团圆幸福!

大好春光,人丁兴旺

元宵节起源于对“太一神”的祭祀。太一神在远古是太阳神,掌控宇宙的至尊之神,后来成为道教的“太乙真君”。

万物生长靠太阳,先民在初春祭祀太阳神,用灯火来娱乐神,所以元宵节最初是个农业节。

人们在春天开始的时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管是彩灯还是其他活动都围绕这个主题;与此相对应的,就是祈求子嗣繁衍、人丁兴旺,花灯历来是中国人求子的吉祥物。

元宵节有“送花灯”的习俗,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

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未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天官赐福,洪福齐天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来源于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官、地官、人官。正月十五日又作为天官的诞辰,因为天官喜乐,所以上元节要燃灯。

天官是紫微大帝,掌握人间命运,主持善恶生死公道,每年正月十五亲临人间巡察善恶,赐福给凡间。

过去民间贴对联,上联“吉庆有余”,下联往往对“天官赐福”。

民间还流传“天官赐福唱词”,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

“天官在中堂,万事多吉祥。麒麟生贵子,辈辈状元郎。吾当心喜,十保留在福地,正是:一保风调雨顺,二保国泰民安;三保牛羊满圈,四保四季平安;五保福寿长,六保家有万石粮;七保生贵子,八保状元郎;九保瘟火二戒,十保举家人等安康。”

花灯如昼,普天同庆

“正月十五是新春,家家户户挂花灯,花灯彩灯挂大门,迎来丰收得太平。”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门前都张灯结彩,出现“花灯如昼”的场面,人们赏彩灯、猜灯谜、吃元宵,所有活动都围绕着“灯”来进行,所以元宵节又称“春灯节”“灯节”。

灯火象征着希望,赏灯活动表现出中华民族对生活的乐观、对未来的期盼。

如果将元宵节看作春节的一部分,那么元宵节就是春节的高潮。与其他传统节日强调“合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烈,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观灯、猜灯谜、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锣鼓喧天,满街鼎沸,游人摩肩接踵,笑逐颜开,所以元宵节也堪称中国人的狂欢节。

偷菜摸钉,婚姻美满

古代以各种各样的礼教对女子进行身心的束缚,但在元宵节这天,暂时解脱种种限制和束缚,允许其离开闺房外出参与娱乐活动。

“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彼此有情的男女会利用这个夜晚幽会,偶然邂逅的青年男女,只要相互产生了好感,也会情不自禁,私定终身。元宵节也因此是古代的情人节。

古代元宵节有未婚女子“偷菜”的习俗,姑娘们借看灯之际,去人家地里偷取蔬菜,以此祝愿找到如意郎君。

这种习俗在有些地方至今还有遗留,民谚说:“偷得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

此外,还有“走三桥”的风俗,在元宵节妇女结伴出游,见桥必过,至少要走三座桥,据说可以强身免灾,也叫“走百病”。

“走百病”之后,已婚未孕的妇女还要到城门那里,去摸城门上面的钉子,取“添丁”的意思,希望来年可以生子。

这些习俗都表达了古代女子渴望婚姻美满、生活幸福的良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