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走红,谁让跪着的秦桧“站”了起来?

文/林 萧

最近,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满江红》突然火了,不仅票房节节攀升,还将岳飞以及《满江红》一词送上了热搜头条。由于电影的走红,也引起了各界的争议,比如《满江红》这首词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岳飞、中学语文教材到底有没有把岳飞的《满江红》删除,并用秋瑾的《满江红》代替等等,一时间网络上众说纷纭,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与此同时,电影《满江红》的热映给旅游景区也带来了一定的热度和流量。近日,河南周口淮阳区太昊伏羲陵景区的游客排起长队,在岳武忠祠打秦桧跪像,甚至有人用鞋抽打。打“秦桧”之举引起热议,有网友认为用鞋抽打秦桧跪像不妥,还有网友戏称“电影《满江红》的后劲儿很足”。

在电影《满江红》中,让“秦桧”戏剧性地成为《满江红》一词的传颂者,观众直到看到结尾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存在两个“秦桧”。最后背诵出《满江红》的秦桧其实是替身,真的秦桧此前根本不知道《满江红》的存在。在此,我不想过多讨论电影安排“秦桧”这一汉奸形象来传颂《满江红》是否合适,毕竟《满江红》一词究竟是如何流传下来,存在不同的说法,很难得到考证。我也不想讨论《满江红》这首词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岳飞,即便学术界多年来对此争论不休且尚无定论,也丝毫不影响岳飞精忠报国英雄事迹的流传,以及《满江红》作为一首爱国诗词的价值所在。

相比较电影《满江红》的走红,还有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热议,我更想谈谈历史无法避开的人物——秦桧。人们说起秦桧,奸臣、卖国贼等贬义词会脱口而出。古人云:“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历史上的秦桧,陷害忠良,卖国求荣,是公认的奸佞之臣,在岳王庙跪了800多年,被人鄙夷唾弃。据《宋史》记载,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2年),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抗金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遭到世人唾骂。南宋时,人们听到岳飞被害的消息,“天下冤之,闻者流涕。”元朝时,人们在秦桧墓前便溺,称他的坟是“遗臭冢”。到了明朝,有人在岳飞墓前植桧树,举刀一劈为二,号称“分尸桧”,由此可见世人对秦桧的憎恶程度。

也许连秦桧自己都没想到,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社会,一些人却在不断地为秦桧“洗白”,试图更改中国人心目中的秦桧形象,让跪着的秦桧或坐或站,还美其名曰“跪了几百年,想站起来歇歇了。”事实上,早在2011年,在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中就出现过一尊秦桧雕像。这里的秦桧雕像一反传统,不再是岳飞庙里长跪不起的罪人,而是挺直了身子,端坐了起来,这一举动立即遭到了全国网友的声讨。尽管博物馆方面迫于压力,后来撤掉了秦桧雕像,但却逃不脱为秦桧“洗白”之嫌。正是有了这样的“氛围”,出现上海某艺术家塑造的秦桧夫妇站像就不难理解,某知名专家还认为,艺术家为秦桧夫妇塑站像,是从艺术的角度,称其“侧面体现出现代人类的思想进步。”

让跪着的秦桧或坐或站,不仅打破了公众心目中的奸臣形象,也有了为“秦桧”们平反之意。如果说,一尊雕像纯粹为了个人表达,雕成之后置于相对私人的空间,或者仅仅在小范围内作为艺术探讨之用,自然无可厚非。但倘若把他们立于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供公众观瞻,则显然不妥。

给秦桧立坐像,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此前曾出现的“金瓶梅公园”“鬼子进村”“满洲开拓团”等旅游项目。公众看到的是,面对媒体质疑,相关部门总能拿出各种理由进行搪塞,最典型的莫过于打着文化的旗号,以文化创新、文化争鸣为噱头进行宣传。早些年,各地盛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后来逐渐演变成“文化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怪象。然而以文化创新为由头未免太过牵强,终究经不起时间及公众的检验。文化创新本身值得提倡,但也应该坚守最基本的底线,不能借文化名义炒作。

文化创新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历史。以秦桧为例,其行为足以让其遗臭万年。长跪不起的秦桧雕像,可以起到警示后人、教育后人的作用。一旦改变其形象为坐立,似乎在暗示“秦桧无罪”“为秦桧平反”。如此一来,不仅是对历史的扭曲,也是对是非不分、忠奸不明、善恶不辨的肆意放纵。

文化创新还应充分尊重民族感情。民族感情深藏在细微之中,容不得半点侵犯。谋害忠良、卖国求荣者理应受到万人唾骂,倘若其能够与烈士、英雄平起平坐,那么给奸臣立像的意义已丧失殆尽,不仅起不到应有的警示教育作用,反倒像在为他们树碑立传,导向严重歪曲。不尊重民族感情的文化创新,无异于亵渎文化。

道德是文化创新应尊重的基本底线。当前,一些地方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眼睛只盯着钱,不顾社会效益,这无疑是一种误区。抛弃公序良俗、伦理道德的创新,不仅不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最后的结局也只能是遭致公众唾骂、千夫所指。

【作者简介】林萧,知名青年作家、诗人、资深媒体人。曾任湖南卫视节目嘉宾,央视网、新华网、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著有诗集《红尘之外》《朋友别哭》、长篇小说《苦夏》、评论集《评心而论》等,入围第四届、第五届中国青年诗人奖,获冰心儿童文学奖、第二届雁翼诗歌奖等奖项。多篇作品被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天津卫视、河北卫视、山东卫视、广西卫视、东方卫视等上千家媒体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