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陈田良老师所授太极拳的特点,许多反映在细节的讲授上。“一显”和“一显”之后的“一抓挠”,是陈田良老师教授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图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大多情况下,“一显”及随后的“一抓挠”是“鼓荡”的组成部分。其他情况如三关一长发劲等,则“一显”又成了三关一长发劲的一部分。是内外相合、招术结合的神意气开合,是太极发放劲在拳架中的体现。

图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在青岛电视台《太极与养生》栏目播出的“汪传杨式太极拳教学视频”中,师父陈田良在讲授揽雀尾时,提出在每个动作的定式时“一显”。陈老师讲解揽雀尾抱球:“它抱球的时候,你看一抱球…是这样的(做右抱球状定式见图1),这个手势到这儿才显(右掤前的左抱球定式见图2),再过来到这儿显示一下(右掤后的右抱球定式见图3),又这样了(做左掤见图4)。…记住了(这些细节),全部的八十九个式子,都应该是这么着(做双手指西南远处状见图5),这么着(做双手指东南远处状见图6)”,就是在定势的时候才稍微显一下。

图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师兄张海松在揽雀尾要点陈述时说“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大家注意一点,就是定势才能够一显,显什么呢,就是你的意气,你的神意气才能稍微地往外放一点,其他所有的过渡动作,都是要松松地在运行,不能使劲,太极拳非常强调这一点,松。”

图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在跟陈田良老师学拳的几年时间里,我是从青岛电视台播的视频中第一次听到陈老师“一显”的说法。陈老师授拳过程中经常的类似的说法是“手指一指就摸到了天边”“想象手一下摸到了远处的楼尖”“手一下就摸到了远处的树梢”,其实这些和“一显”是一种内容的不同表述方式,都是把神意气一瞬间“通出”或“通达”的意思,身形手势是为神意气找路子指方向的。正合了汪永泉所说的“手的功能是侦查、掌舵、通劲儿,不是打人的”“手管意气出去的方向”。

图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

“养”与“伤”是指内气的培养与损伤,注重“养”,防止“伤”是汪传杨式太极拳的一个特点,汪永泉语录中说“养生练法是神、意、气内含,不外泄。意气只通到手心、脚心,不从手指通出体外。技击的练法是神、意、气从手指通出一尺到三尺,注意不能只通出,不收回,必须要收回到体内,否则就‘伤’。要把通出去的内气画个弧,沿原路收回体内,再画弧通出体外,循环往复,这样内气、外气交换,则能‘养’。但功力不高的,往往收不回来,打完拳感到心里空荡荡,疲倦乏力,这是‘伤’的表现。到了练拳的高级阶段,无论养生和技击练法,内外气交换,都有利于养”。

图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

“手指一指就到了远处的楼尖”会不会“伤”?我带着疑惑问老师,师父陈田良回答说“你想着你的手臂长到可以够着楼尖,不是让您的神意气通出体外到楼尖”。我明白了:手指摸着楼尖,不是神意气离开手指到楼尖。

图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7

陈老师讲全部的八十九个式子都应该是这样,即在定式时瞬间把手势“一显”,把神意气通出去。这和陈老师讲的每一个式子定式时都要“鼓荡”,矛盾冲突吗?答案是不矛盾也不冲突,因为他们是一个发太极劲过程的组成。“鼓荡”是神意气发动的发动机,“一显”是为神意气通出指方向的舵手,“鼓荡”和“一显”是同时发生的。我在“对陈田良太极拳架中‘鼓荡’的理解”一文中,对“鼓荡”出的神意气的不同运行方向和路线进行了初步探讨,神意气不同的运行路线可以发出不同的太极劲。

图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

陈老师授拳过程中经常提醒我们的是,在定式后,也就是“一显”后,“要有一个抓挠的动作,手的动作不一定要显示出来,但一定要有这么个意思”,有时说法是“手要有往回一勾的动作,动作不一定大,但要有这个意思”“手指要一抓挠”。这实际上是通过手势引导把神意气收回的动作,目的是把发放出去的神意气收回体内,达到“养”的目的。一勾手神意气收回后,回到起始的无极状态,正如汪永泉所说“发劲是一松,不是一紧。劲发出去后,什么都没有了,对方还击,没有着落,找不到着力点”。

图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9

就我个人目前有限太极拳水平的以上认识和理解,不一定全面,不一定正确,希望大家批评讨论,希望大家进行否定,这样也有利于我的提高,也是对太极拳传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