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王献之的草书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献之草书作品

释文:“……东改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诸谢当有,有便是见。今当语之,大理尽此。信……”

如上图所示,“改”字的右偏旁反文被王献之写的形状特异,辨识度极低。这与他父亲王羲之的风格相差较远。

在请看“枋”字,王献之让木字边的短横的右端向上出了一个尖儿,像是一个“牛”字,影响了读者的辨识。看来有些书家的功力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就有些不太在乎读者能否接受了。

再请看“自”字,王献之把“自”字的外框断开成两笔写成,这和如今大为流行的草书写法窘异,请看如今大为流行的草书“自”的写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大为流行的草书“自”的写法

请接着往下看,王献之写的“力”字形象变形过大,大多数人无法联系起来这样的字就是“力”字。我觉得王献之已经深深沉醉于创新里,他可能不太考虑读者们能否跟得上,而只追求自我的书法创新能够长江后浪推前浪了。

再请看“湖”字,“湖”字也被王献之写得几乎没有了中间“古”里面的小“口”,造型极为大胆,丝毫不担心读者的反应。

再请看“迎”字,“迎”也是写意过度了,因此辨识度也不高。

请看“诸谢”二字,王献之没有把这两个字的辨识的痕迹留给读者一点点,而是果断的掐断了辨识“诸葛”两字的线索。

请看其他书家写的“诸谢”二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他书家写的草书“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他书家写的草书“谢”

再请看简简单单的“六”字,“六”被王献之写得结构新奇,力透纸背,令人击节赞叹。

再请看“盡”字,王献之把“盡”字中间的草书写法的弧线进行了笔画儿细化改造,虽然更加潇洒飘逸,但是,辨识度下降了。如下图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看其他书家写的“盡”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他书家写的草书“盡”

从此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来王献之行笔果断,力道极强,自信满满。但是,在短短的一幅作品中竟有如此多的难以辨识的字体,这说明了王献之是一个醉心于探索的书法家,比较重视自我风格创造,而不太重视读者们的感受。这可能和王献之有一位书法造诣极高的父亲王羲之有一些关系。王献之想要写出自己的风格,不想自己的书艺被笼罩在父亲的光环之下,所以用功更猛。

我来写一句对王献之草书的评点:

“字体超酷恒创新,深度简省难亲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洪春,创新自作句,画框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洪春创写自作句,场景效果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洪春创写自作句,场景效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