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盖石瓢 摄影 | 李冉 @仓巴鹿人
“种得满园碧玉蕉,绿天深处听潇潇。”
古人是懂风雅的,所以总喜欢在自然界中寻找清心之处。无论是秋后残荷,还是暮春落花,都有别样的雅趣。
平盖石瓢 摄影 | 李冉 @仓巴鹿人
芭蕉,袅娜生风,自有一种不同与众的美感,雨夜中滴滴答答的声音打在芭蕉叶中,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的灵感;若用于绘画中,芭蕉又多与仕女有联系,仕女们的生活多赏花品茗。
庭院芭蕉叶旁,消夏纳凉吃冰镇的蜜饯,蹴鞠出了汗,可坐于芭蕉叶上理琴弦等等。
在传统元素中,芭蕉叶属于十分常见的素材。
青花竹石芭蕉图带盖梅瓶
蕉叶纹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严格地讲实际上应是一种兽体的变形纹。“两兽驱体作纵向对称排列,一端较宽,一端尖锐,作蕉叶形式。这类纹饰大多施于觚的颈部和鼎的腹部”。
用作瓷器装饰始于宋代,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多将其作为瓷器的辅助纹样,表现手法主要是划花。青花、釉里红、彩瓷上广泛采用,一般装饰在器物的颈部或近底部。
吴俊卿芭蕉牡丹轴
定窑刻花梅瓶的颈部饰单层蕉叶纹,龙泉窑刻花碗内饰有粗短的蕉叶纹,景德镇窑青白瓷碗外壁刻划双线蕉叶纹。 蕉叶纹于元、明、清时期颇为盛行,装饰技法以彩绘为主,多绘于瓶、罐、尊等器物颈部或近底部。
芭蕉,树状草本植物,自西汉已在中国园林栽种,种植历史相当悠久。
青花竹石芭蕉图碗
芭蕉形象优美,南朝卞敬宗说它“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异秀延瞩”。明人杜琼也曾在《蕉园》一诗中称赞道:“种得满园碧玉蕉,绿天深处听潇潇”。
起初,芭蕉只是作为一种奇草异木供人们欣赏,随着道教的发展和佛教的传入,芭蕉逐渐有了深厚的文化寓意。
体和殿款黄地粉彩芭蕉花卉纹花盆
蕉叶纹作为一种瓷器装饰图案,也有着其独特美好的寓意。
如芭蕉的叶大,则“大叶”谐音“大业”,寓意大业有成;而且芭蕉的果实都长在同一根圆茎上,一挂挂紧挨在一起,所以被看作团结、友谊的象征;再如芭蕉其冬死春又复生的特点,也被看作起死回生的象征。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道:“蕉能韵人而免于俗。”大意指芭蕉的韵味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避免世俗之气。久而借芭蕉抒情成了文人墨客、高僧雅士们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以及对文化人格的一种追求。
“窗前谁中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在蕉下听雨、品茗、抚琴、吟诗、作画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以芭蕉为题材的美文、书画作品更是多如牛毛。
如此芭蕉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开始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衣物、书画、瓷器、家具等等,都有了芭蕉的影子。
任颐芭蕉狸猫轴
那首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风歌曲《青花瓷》中便唱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每每听时,我的眼前似乎都是江南的烟雨,慢悠悠的乌篷船。那方园林中,窗前种了青翠的芭蕉,雨滴打在叶片上,如同少女的心事。
清润也好,萧瑟也好,都是古人审美的结晶。
竹刻芭蕉竹石图笔筒
当它跨越时间来到我们面前时,已经不再拘泥于庭院,而是去往更宽广的天地,带着一份专属于时代的浪漫。
如同一个有内涵的人,有气度的人,可以在一株草木里,看到情感和禅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