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不强曾是制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一块短板,老百姓看病只能往大医院跑,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究其原因,医疗技术和住院环境的差别成为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医共体内双向转诊机制、加强医疗设备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重建和再造,初步形成了医共体带动乡镇卫生院发展的“阜新”版本。去年,我市紧密整合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

打造县域医共体 群众就医更有“医”靠

日前,彰武县章古台镇富源村村民老张在家干活时突然手脚不灵,出现脑血栓症状,家人立即拨打120,10分钟左右急救车便赶到村里,将其送至离家最近的镇卫生院。经镇卫生院医生和县人民医院专家联合诊疗,老张很快转危为安,7天后治愈出院。“这要搁过去,往县医院送,少说得一个多小时,指不定啥样了。”老张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医共体给百姓看病带来的真实变化。

2019年,彰武县被列为我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2020年12月,彰武县健康医疗集团成立。该集团以彰武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医院,全县5家二级医疗机构和23家乡镇卫生院签约挂牌成为成员单位。“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共体就医新格局逐步形成。

以医共体之“通” 破群众看病之“痛”

过去,乡镇卫生院由于专科人才和医疗设备不足,群众存在看病难、看病远等问题。融入医共体后,实现了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以章古台镇卫生院为例,通过建立医共体内双向转诊机制,该院先后与彰武县人民医院、辽健集团阜新矿总医院形成了三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患者的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共享体系。镇卫生院指导各村村医掌握辖区内群众的健康状况,群众患小病在村卫生室诊治,复杂的上转镇卫生院治疗,重病、大病再转彰武县人民医院、辽健集团阜新矿总医院治疗,病情好转稳定后再下转至镇卫生院康复,最后由村卫生室负责随访。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治疗体系避免了群众患病就往大医院跑,或者是小病拖重的情况发生,推动了转诊患者治疗、康复、追踪的持续性。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专家问诊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服务。

同时,镇卫生院开设了远程诊疗,先后安装了远程心电图、远程检验设备,医疗集团派驻一名业务副院长到卫生院开展诊治工作,并指导卫生院拓展特色科室和专科技术建设,开设了卒中单元、胸痛单元和创伤中心,建立了患者就诊绿色通道。通过医共体实现发病全程监控,救治全程参与,做实分级诊疗,把大医院的优质服务、优质资源传递到基层,百姓看病方便省时的同时,又保证了医疗安全,以医共体之“通”破解了群众看病之“痛”,切实让百姓享受到了医改红利。

下沉优质资源 服务围绕百姓“转”

为让百姓在乡镇卫生院享受到专家级医疗服务,实现医共体内诊疗同质化,作为医疗集团牵头医院的彰武县人民医院先后向基层卫生院派驻挂职业务副院长11名,骨干医师7名。截至目前,已开展诊疗服务4000余人次,实现了专家服务围绕百姓“转”。

针对村屯分散、基层医疗机构急诊急救能力不足的问题,医疗集团在成员单位设置了120急救派驻点,配备了急救车辆、除颤仪、心电图机等急救设施设备,有效缩短了基层急救半径,形成了黄金半小时急救圈,基层医疗机构急诊急救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医疗集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村医素质提升工程,每季度举办村医能力提升班,乡镇卫生院人员定期到县级医院进修培训,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为缩小城乡医疗资源差距,卫生院信息化建设也开始全面加速。章古台镇卫生院率先开通网络问诊“云”服务。患者通过手机“云端”问诊。医生24小时在线,根据患者病情描述、既往用药等信息开具处方,并可通过新农合结算,药品也能配送到家。

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居民就医问诊,改变了基层群众的就医生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及获得感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