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仅是把自己学习先贤相关内容拳论的一些心得体会进行分享,期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导、希望大家进行否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的认识,也是对太极拳传播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我理解是练习太极拳”着”的熟练渐进程度和渐进水平,逐渐懂劲和进入通向神明的台阶是“着熟”进阶程度和“着熟”的更高水平,明白和会“着”是基础,在“着”上用功达到更高层次的熟练是功夫。正如打算盘从开始念着口诀一个珠子一个珠子拨打,到得心应手,再到手、眼、心一体的不假思索的噼里啪啦的打算盘。书法也一样,初学书法从每一笔每一划都要考虑笔法“九用”如何用和每一个字都要考虑“五势八法笔势”怎样组成字和如何裹束,而王羲之酒后书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时,书写过程不想笔法而处处符合笔法。这些都是把“法”通过熟练化于心,把打算盘、写书法变成了尊法守法的本能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明白着熟、懂劲和神明是什么,下面先学习和理解太极拳先贤们对太极拳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的释解。

杨澄甫注释为“着者,拳式也。今同志专悟懂劲,故不能发人。先学姿势正确,次要熟练,渐学懂劲。古人云:不揣其本而其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此句先求姿势后悟懂劲,不难而及神明。神明,言拳精巧,豁然贯通,即领悟得拳奥妙。能气行如九曲珠,太极理通焉。非久练久熟,何能及此境耶?”。

可以看出,杨澄甫解释“着”是拳式;“神明”是拳精巧和明白,是通过领悟得到拳的奥妙,是明白拳理。强调先学会而熟练,再悟得懂劲,通过久练久熟下功夫,就不难阶及神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容樵注释为“愈练愈精,渐至懂劲,由懂劲而渐至变化,用劲愈久,则豁然贯通而神明矣”。

可以发现,姜容樵重点是“渐至”“渐至变化”,“神明”是“豁然贯通”的明白,和杨澄甫观点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微明注释为“着熟者,习拳以练体,推手以应用,用之既久,自然懂劲而神明矣”。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陈微明把“着”理解为练体和应用两个方面,认为练得时间长了,自然就懂劲和神明了。实际上就是把懂劲和神明看成是“着熟”的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自然的进步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禹生注释为“太极拳之妙全在用劲,然劲为无形,必符著于有形之着,始能显著。言太极拳者,每专恃善于运劲,而轻视用着,以致习者无从捉摸,有望洋兴叹之慨,虚度光阴,难期进益,……。故习此拳者,应先模仿师之姿势。姿势正确矣,须求各姿势互相联贯之精神。拳路熟悉矣,须求各势着数之用法。着熟矣,其用是否适当?用均得其当矣,其劲是否不落空?劲不落空,是真为着熟。再由推手以求懂劲,研求对手动作之轻重迟速,及劲行之趋向方位。久之自微懂而略懂,进至为无微不觉,无处不懂,方得称为懂劲。懂劲后不求用着,而着自合,进至无劲非着、无着非劲,渐至不须用着只须用劲,再至不求用劲,而劲自合。洵至以意运劲,以气代意。精神所触,莫之能御,则阶及神明矣。是非数十年纯功,曷克臻此”。

可以看出,许禹生强调无形的劲只有依附于有形的“着”才能显著出来,练拳要先姿势正确,各姿势互相联贯,学会拳势着各种用法,“着熟”的标志是拳式用的得当、劲不落空;着熟后再通过推手学习“懂劲”,听懂对手的的轻重缓急、出劲方向趋势,随着用功时间和领悟不断地增加,渐渐就会由微懂到略懂,然后逐渐达到无微不觉、无处不懂的“懂劲”水平;懂劲后不求用着,而着自合,进至无劲非着、无着非劲,渐至不须用着只须用劲,再至不求用劲,而劲自合。逐渐达到“以意运劲,以气代意、精神所触,莫之能御”的阶及神明阶段。可以看出许禹生的观点也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研求领悟,由“着熟”逐渐达到懂劲和阶及神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培生注释为“太极拳的妙处不是短时间所能学到的,应该像学学问一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有所成就。首先应该按照教师的姿势盘架子,要求姿势正确,再求着熟,了解每一着的虚实阴阳,再了解每一着的用法,再了解太极拳中各种劲的意义。由推手而求得懂劲,训练皮肤感觉的灵敏,懂得各种劲的用法,能够随心所欲,方达于化境。然而在这些阶段中,也象做学问一样要碰到好多困难,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必定要坚持不懈,精心琢磨才能豁然开朗,有所了惜,突破难关。这样数十年不断地刻苦钻研,克服无数困难,才能得到太极拳的精妙处”。

我们发现,王培生也是强调“着”的先对后熟,强调坚持用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强调要明白每一着体和用的阴阳虚实道理和各种劲的意义,训练方法上指出通过推手而求得懂劲,训练皮肤感觉的灵敏,达到懂得各种劲的用法、能够随心所欲的化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稔丰的注释为“懂劲就是通过推手,增强人的感觉能力。推手练到一定程度后,对方的手或身体的某一部分接触自己的身体时,就能立即察觉对方劲的来源去路和轻重虚实,然后即可粘着或黏着对方的手,使之不易逃脱,并能很巧妙地以彼之劲还彼之身,使自己完全占据主动地位,运用力学原理将对方发出去,这就做到懂劲了。这就是推手的技击方面的意义。懂劲后,推手就愈练愈精了,也就是说,只有学会了懂劲,推手才会进步快,效果高,招法运用自如”。

可以看到,周稔丰也是认为推手是练习懂劲的训练手段,并指出只有学会了懂劲,才能招法运用自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均生解释为“我们首先应当认清什么是"着"。太极拳的着,概括地讲就是太极十三势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个手法,前进、后退的步法,左顾、右盼的眼法和中定的身法。……。拳式中每个动作都有这些着法。此文提出‘着熟’二字,我认为学拳之初,便须先了解某式某动作是什么着,为什么这样动作,全身这样配合有什么用处,然后加工练熟,才不枉费力气。着熟之后,为什么又说‘渐悟懂劲’呢?我认为如想弄懂所谓的"劲",首先要认识劲是什么,怎么运用。着是有形的,劲是内在的。它是从形的正确模仿,细致的锻炼而渐渐产生的。这里说的"懂"应当是指劲的运用,而懂的方法是在练架子和推手的科学试验中渐渐悟出来的,也就是懂得时间和方向的结合与变化。什么是‘神明’呢?这个词不是指唯心的神,而是变化莫测、出奇制胜。关键首在‘明’字,而且和上句的‘着熟’是分不开的。着由明而熟,则劲又可由明而神。功夫提高是一层一层地前进的,所以文中说‘渐’、‘阶及’。陈鑫先生曾有‘出奇在转关’的诗句。他说的奇、正与这里的神是相同的。不过他说的‘转关’二字却把陈式太极之所以神奇指明了。为什么‘转关’却可以说明出奇?出奇处在于双方争胜的关键时刻,动作变化角度与时间的毫厘、分秒不差,使对方与旁观者认为必败时,却由于这一‘转’而胜,连他本人也有‘我亦不知玄又玄’的感觉,岂不令人拍手称奇。……”。

洪均生认为“着”就是太极十三式,也强调学拳要对某式某动作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知道的前提下加工练熟。指出着是有形的,劲是内在的。劲是从形的正确模仿,细致的锻炼而渐渐产生的。懂劲的方法是在练架子和推手的科学试验中渐渐悟出来的。神明和‘着熟’是分不开的,着由明而熟,则劲又可由明而神。功夫提高是一层一层地前进的,是逐渐的、一阶一阶的取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子能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中华武术》杂志编辑部编《登堂入室—太极拳疑难解答》的“140.如何练习太极拳的着法?”中 认为“何为着法,即在特定的环境和范围内的太极技击方法。包括有打法、拳法、拳势。也是攻防技击术概括的统称。为什么要学练着法?拳沦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前辈拳师经验强调了量质变规律。两句话概括了练太极拳求功的三部曲,‘着熟’是练太极拳基础之功,是‘ 懂劲’ ‘神明’的前捉条件,‘着熟” 是两个含义组成,‘着‘’是着法,‘熟’是指求着法需用的量度,只有‘着熟’ ,才能求出‘懂劲’的新质。怎样求‘着法’,辩证唯物主义是求着法的准则。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无到有,从易到难,从感知到知觉再到真知。都有一个量质变过程。学练着法必须两人互练。先从单个着法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陪练。‘着熟’的标准是能掌握动作要领,能独自训练,有形象思维的产生,使用时得心应手。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其他着法。当着法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要训练着法的连用。要注意前提条件,能借机使用,能引进(劲)落空使用。……。”“总之,学练着法要追求全、精两字,既懂得进攻着法,又懂得防守着法。 重点要掌握动作要领,从练熟一个着法,到练熟更多的着法,能够着法连用。在着熟的基础上,积累懂劲功夫,最终求达神明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练习太极拳的着法?”这篇文,把“着法”定义为包括有打法、拳法、拳势的在特定的环境和范围内的太极技击方法;指出“着熟、懂劲、神明的关系”为:“着熟”是练太极拳基础之功,是“ 懂劲” “神明”的前捉条件。在练习方法上提出要“必须两人互练”。

(未完待续:“着熟、懂劲、神明”是“着熟”的程度和水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