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真的是被惊艳到了,总觉得那段文字就自然散发着淡淡的荷香,连文后要求的背诵作业,都不觉得是负担。甚至老师讲课时,说了一句清华大学的那片荷塘,其实也就普通级别,都让我觉得这也是对文章的褒奖。

语文老师其实是在吐槽文人手中的笔,可以将万事万物都写出花儿来。但当时并不懂,只觉得该文处处皆好,懂得更好的文字应该文质并茂,这一篇其实稍有些文胜于质,已经是多年以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说到这本写于80多年前的《经典常谈》,坦白讲,从前真不知道朱自清还有这么一本大作,以他深厚的历史与国学功底,用他流畅的文笔,将原本厚重又晦涩的经典内容,讲得如此通透。最难得的是,隔着80年的时光,书中的真知灼见,仍然值得细品,是“经典常谈”绝非老生常谈!

序里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这里的经典包括以《说文解字》为引的训诂学,以儒家经典为本的文史知识、诸子思想,以及辞赋、诗、文的起源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起仓颉造字,大家都不陌生,甚至有一些朋友还能直接指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但能说出仓颉造字传说起于何时,凝定于何时的,恐怕不多。而朱自清在为大家一边讲述《说文解字》,一边将这些为我们娓娓道来。

其实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汉初才最终成形。但即使这时,仓颉还没被确定出是哪一代的人,黄帝史官的说法,更是《说文解字》在序言中添枝加叶的首创。

说起儒家经典之一的《周易》,许多人都能说出它是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本书在儒学兴起的初期并不受重视。毕竟“子不语怪力乱神”,而且我们能在史料中找到孔子教自己的学生读《诗经》、读《礼记》、读《春秋》的记载,却找不到孔教学生读《周易》的记载。

《经典常谈》告诉我们,《周易》能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受了阴阳家与道家的双重影响,那时已是战国末期,,儒家紧跟时尚热点,才给《周易》的卦爻辞,做起了新解,借以发扬儒家学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诗经》,很多人都知道内容它分为风、雅、颂,但事实上,《诗经》中的周南、召南之“南”,应是可以与风、雅、颂分立为四的。至于原因,这里卖个关子,想知道的朋友还是自己到《经典常谈》一书中,去问朱自清先生吧,想必定有收获。

当然了,《经典常谈》虽然是能带我们驶向国学经典之海的船,但却不是代表只读了这一本书,就能懂国学经典、不需要再读国学经典了,用朱自清先生在书中的原话就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