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1:1632年,六部衙门建成之时,皇太极召集六部启心郎,苦口婆心地告诫:“我挑选你们作为启心郎,顾名思义即各部贝勒有过失之时,你们应当要力谏,使之及时匡正。”

场景2:1638年,豫亲王多铎(掌管礼部)因与皇太极“闹别扭”,没有出席多尔衮远征的送行,为特别重视远出之人迎送的满人所不齿,为此皇太极大动肝火,将未能起到规劝多铎随圣驾的礼部启心郎祁充格革职。

场景3:1639年,皇太极历数兵部启心郎穆成格罪状质问:“用尔于兵部,原为开导贝勒...尔部贝勒行事僭越,尔何故不开导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困难

困难

为何皇太极如此看重启心郎呢?还得从努尔哈赤留下的“烂摊子”说起。两次立储失败的教训,使得努尔哈赤确立了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明确了八旗独立性、自主性、相互间平等和相互协商等原则性问题。

这不,尚未继位之前,二贝勒阿敏便以推举为条件,要皇太极应许自己“单飞”,完成父亲舒尔哈齐的“夙愿”,出外就藩,而后又屡次不听号令,对皇太极的“怀柔”政策置若罔闻,在永平四城以及朝鲜,或肆意屠城,或纵兵抢掠。

皇太极的“嫡哥”莽古尔泰也不是省油的灯,进攻大凌河,造成了其正蓝旗一定伤亡,愣是要求皇太极退兵,急眼了还上演一出“御前露刃”,影响极坏。

凡此种种,表明了皇太极的地位实则等同于旗主贝勒,新汗的权威时常受到严重挑战,长此以往,统一的后金国势必分崩析离,努尔哈赤创下的基业将功亏一篑。

深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皇太极利用汗位的便利,或通过换旗,或通过打击三大贝勒,逐渐掌握了两黄旗、镶白旗,但和硕贝勒权力依然强大,与皇太极时有冲突。

为此,皇太极采纳宁完我的建议,仿照明制设置六部,借以削弱诸贝勒的权势,并在六部之下设置了启心郎的官职,主要对诸贝勒进行监督规谏,最终达到加强集权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名

正名

皇太极设启心郎并非突发奇想,早在努尔哈赤时期,为了掌控日益激增的国家版图,清太祖设诸申、蒙、汉巴克什各八人,作为耳目对八贝勒进行监督,可见皇太极沿袭了父亲这方面的想法。

不过,按照代善六世孙昭梿在《啸亭杂录》提及:

  • 国初,满大臣不解汉语,故每部置启心郎一员,以通晓国语之汉员为之。职正三品,每遇议事,座其中参与之。

认为启心郎设置的目的是充当翻译,以消除满汉官员沟通障碍。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清入关以前,负责翻译的主要有巴克什、笔帖式和通事三类官员,巴克什、笔帖式以笔译为主,而通事则主要负责口译,而巴克什又可细分为一般巴克什和赐号“巴克什”。

其中一般巴克什于皇太极时期改称笔帖式,由此也继承了一般巴克什部分职能,诸如翻译、管理档案等。

而清入关后,由于统治区域的迅速膨胀以及大量明朝官员的归降,言语不通成为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障碍。

为此,笔帖式被广泛地派往中央和地方的各个衙门,即便如此还是供不应求,部分兼通满汉的启心郎被迫干起了“兼职”,从事翻译工作。另外,1658年顺治裁撤启心郎也提及:“各衙门满汉启心郎原因诸王贝勒管理部院事务而设”,原来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置

设置

由于启心郎的设置是皇太极为加强集权的手段,是汗权与和硕贝勒斗争的产物,所以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设置的人数出现变化:

  • 1631年,六部启心郎满汉各两人,共计24人;
  • 1638年,皇太极改革官制,六部启心郎满各1人,汉各两人,将权力集中于6位满启心郎手中,突出满启心郎的地位,共计18人;
  • 顺治执政时期,六部启心郎人数并不固定,维持在2-4人。

随着皇太极站稳脚跟,后金国机构日趋完善,相继设置了理藩院、都察院、宗人府。其中理藩院为管理蒙古等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都察院是掌监察机构,宗人府则为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启心郎人数设置:

  • 理藩院:满、汉各1人,顺治执政时改成满1人,汉2人;
  • 都察院:设置都察院之初,仅设满启心郎1人,顺治执政时,增设了汉启心郎2人;
  • 宗人府:满、汉各1人,后改成满1人,汉2人。

此外,启心郎觉和托包庇本旗(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而被鞭一百,以及《满文档案译编》记载:“于清廉,原历任汉军固山额真祖泽远下启心郎.....”。

表明了皇太极还在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内部设置了启心郎,人选皆由各旗人员出任,从而确保对后金国各个要害进行“全天候、无死角”的监督。鉴于启心郎专为八旗高级军事长官所设,而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各旗各有一名固山额真、两名梅勒章京,如此算来,应该是24名满启心郎和24名汉启心郎。

至于品级,皇太极显然忽略了,最初只授予了部分满启心郎牛录章京(相当于正四品),汉启心郎则无一人受封,所以出现了开篇的场景1,而后皇太极又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启心郎的职责,只是启心郎有心无力。

皇太极意识到了症结所在,不仅提高了满启心郎的品级(甲喇章京,正三品),而且还授予了汉启心郎牛录章京,以履行启心郎监督规谏之权限。

1631年六部启心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31年六部启心郎
1638年六部启心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38年六部启心郎

权限与来源

权限与来源

从清代记载看,启心郎在清初非常活跃,又不仅限于监督规谏:

  • 献言献策:1633年,拿下旅顺口后,兵部启心郎丁文盛、赵福星献策,认为“旅顺口虽小,系水路咽喉之处”,应当加强防御力量;
  • 处理部院事务:加强集权时期,皇太极非常强调启心郎监督规谏的专一,鲜有插手部院事务,而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一则皇太极掌控了局势,其次新任的启心郎多为科举选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处理部院一般事务逐渐增多,如出现了汉启心郎高士俊、朱国柱负责管理户部仓库钱财的记录;
  • 参与军事行动:继位后,皇太极坐镇盛京,居中调度各大贝勒攻城掠地,为及时了解战场状况,频繁派出启心郎经常来往两地,传递军情以及旨意,成为了清初君臣之间沟通的重要媒介。此外,启心郎还随军作战,如启心郎迈图在松锦大战中牺牲;常有凯旋时,启心郎代表本部贝勒向皇太极请安的记载;
  • 出使:与明朝的作战非朝夕之功,双方的力量对比此消彼长,或战或和,而蒙古和朝鲜也成为左右战局的重要因素,为此,皇太极派出启心郎出使,完成为使有利于己方的外交活动。

此外,随着入关后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各项事务纷至沓来,启心郎成为了“救火队长”,诸如充当殿试阅卷官、甚至被派到各地,处理地方事务,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事务,出现了启心郎“供不应求”的局面。

于是,启心郎的来源从最初近臣,如祁充格便是皇太极“龙潜”之时的旧人,索尼、穆成格则经常奔走各地,传达皇太极的旨意,逐渐扩充从明诸生以及科举中选拔充任,如工部启心郎罗绣锦是天聪朝第一次科考的举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裁撤

裁撤

1658年,顺治决定改革官制,一大内容便是裁撤启心郎,之所以如此:

首先是启心郎丧失了“话语权”。启心郎直接关系到皇太极建立强大集权的成败,表明了启心郎与皇权联系紧密,六部满启心郎都是皇太极心腹之人,经常出入宫廷,参与机要政务。

但入关后,索尼、额尔格图因不同原因被革职;祁充格、詹霸升迁为弘文院大学士;只有布丹仍任户部启心郎。可见启心郎“核心班子”已然分崩离析,继任者多出身科举,与皇权联系较弱,政治地位自然而然也就不能同日而语。

此外,清入关后,顺治频繁将熟悉部院事务的启心郎外派,治理各地方,“铁打的六部,流水的启心郎”导致了启心郎任期的大大缩短,也动摇了启心郎群体的根基。

其次,启心郎是由于贝勒管理部院事务而设,不过1643年,多尔衮摄政后,却废除了贝勒管理部院事务,并将原来监督的权限赋予了都察院,不仅相当于釜底抽薪,而且更让启心郎变得“师出无名”了。

索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索尼

最后,天聪朝刚立国,官制并不完善,各职官“边界”不明显,使得与皇权联系紧密,拥有较高政治地位的满启心郎获得诸多权限,但随着入关后,对官制进行多次改革,调整,使得各职官分工明确,同时也进一步压缩了启心郎的权力,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