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当下对比的大都是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常住人口、地铁里程等可量化数据,然而城市远期发展就更加看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R&D经费的投入占比、城市的创新性开拓性以及营商环境等。上周我们一起总结回顾了我国2022年GDP30强城市的排名与变化,今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城市创新能力之上,通过科技部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享的数据,通过对比过去两年我国城市在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哪些进步与变化,在了解当下全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下,对于未来我国城市的发展也理清一个发展脉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十强创新城市 西安再进一步

全国十强创新城市 西安再进一步

2022年是科技部连续第四年对外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旨在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形成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宜居城市中国样本、创新治理现代化先行区。因此《报告》评估中地区生产总值并不能完整概括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因此将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建设作为了重要评价要素。

2022年全国城市创新排名前十强城市分别为:深圳(80.10)、南京(79.26)、杭州(78.30)、广州(75.66)、武汉(74.92)、西安(72.40)、苏州(72.00)、长沙(71.07)、合肥(70.52)和青岛(67.24)。

相较于2021年全国创新城市十强,2022年入围城市的名单没有发生变化,但排名方面南京和西安都出现了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和西安均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发展基地,两地无论是在高等教育的数量、质量以及城市R&D经费投入占GDP比值方面均位列全国前五位。这里笔者将重点介绍西安在城市创新能力方面的主要表现,让大家更加了解这座北方省会城市的科技硬实力。

2023年1月,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对外公布——西安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这意味着西安成为我国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后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地区,第三个获批建设的城市。

从我国科技创新的规划定位来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当于创新体系中“金字塔”的塔尖,其背后具备可依托的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建设过程中将布局新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既给政策还给项目同时抓实施。

截止到2021年底,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000家,这其中就有大家所熟知却陌生的“嫦娥”探月、载人深潜、复兴号、C919大型客机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5.05%,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800亿元,位居全国城市前五位。新增工程技术中心81家,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中科院西安科学园、西部科技创新港成为西安创新策源地和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区。人才创新方面西安市坚持优化“人才+项目”“松绑+赋权”激发人才创新灵感。同时西安市还将创新贯彻融入到文化、旅游行业,打造全国旅游示范城市,众多文化IP被全国游客所熟知。

综上,西安市取得全国城市创新排名十强的成绩,并非虚名而是实至名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方多座城市表现突出

北方多座城市表现突出

我国当下的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南高北低的走势,多个北方城市经济排名连年下滑,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面临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在南方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似乎看不到哪座北方城市有逆势而上的发展态势。然而城市创新能力给我们了一个显著参考。

在2022年全国城市创新排名30强榜单中,有13个城市相较2021年排名有所上升,而位居北方的城市超过了半数,达到了7个。其中烟台和沈阳两市的排名上升明显。

2022年烟台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15.86亿元,位居全国第26位;GDP增速达到了5.1%,位居全国经济30强城市第一位,烟台市也大概率将在2023年GDP突破万亿元,成为山东省第三座GDP过万亿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虽然长期位居全省第三,但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烟台可以说是山东省的领头羊。过去的2022年烟台市共计有22个项目获得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立项,数量位居山东省第1位;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62.38%,位居全省第2位。

同时烟台市还在先进材料、绿色制造、高端远洋、医药生物、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多个方面开展科技创新,正在努力打造一批国家级实验室、创新平台、创新工程以及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过去一年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获批数量,同样位居全省第1位。

同时在科技创新方面发力的还有沈阳市。2022年,沈阳市科技型企业数量达到15363家,同比增长了38.09%,连续5年位居东北地区首位。在包括沈飞、康慧在内的科技型企业带头引领下,沈阳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新增数量均取得了显著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将创新体系优化作为国家战略性需求导向,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分别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等重大创新领域。支持高技术企业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创新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便是当下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