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高僧火化后,为何会出现七彩斑斓的舍利子?有人用鸡骨头和牙齿做实验,居然也能形成舍利模样,这会是一场骗局吗?

有人曾问一高僧舍利子何来?对方答曰:必从极清净舍利而来!

这个答案完全符合大众想法,人们似乎都偏执地认为,火化后出现舍利子,是对僧人这一生最高的评价。只有他普度众生,艰苦修行,慈悲心肠,才会出现这种珍宝。

反之若没有,那高僧付出再多的心血,兢兢业业地指点他人,也不会有人相信他是诚心修佛,让人感到他这一生并不圆满。

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也是人们对舍利子的看重。

而在佛教里,舍利子也尤其珍贵,被视为圣洁的产物,往往会被供奉在各个寺庙内,供世人敬仰。

《法华经》里曾描述过: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高僧难得,舍利子更难得,在古玩儿市场中,最普通的也能卖到数万左右。最贵的还属香港的一个古玩拍卖会上,一颗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子,最终以12000万元的价格成交,超出预期数倍。

买回去的用途就只有收藏,但不知为何,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个怪象,舍利子越来越泛滥了。

不仅文玩市场在卖,有些殡仪馆还打出,“普通人也能烧出舍利子”的标语。这种服务还能特别定制,可自行选择颜色。

这是为何?普通人真的能烧出舍利吗?还是说舍利子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世间根本就没有这种东西存在?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舍利子是如何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舍利子是高僧火化后,留下的一种产物,有的呈现五颜六色,有的则是白色和黄褐色,几种颜色不同,形成的区别也很大。

首先就是白色,人骨的主要成分是钙、磷等,再加上一些有机物。当接触高温时,有机物会碳化,里面的碳元素也会氧化成二氧化碳,慢慢燃烧就变成骨灰。

这个时候骨灰已经变成羟基磷酸钙,如果继续加温,骨灰就会熔化,最终分解成磷酸三钙。再接着加温到1700℃左右,还会继续融化,蜷缩成一个白色小球。

这就是白色舍利子,其实也是骨灰换化的一种,有人用鸡骨做过实验,持续高温加热下,也得到了一颗舍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人工制作的方法更简单,用动物骨灰和石英按照比例混合,放到焚烧炉里,便能形成,如果想要通透的质地和鲜艳的颜色,也可以加入一些物质炭烧。

其次是黄褐色舍利子,有人认为,这种舍利子的由来,可能还与僧人的饮食习惯有关。

本着不杀生的原则,佛教一直提倡吃素,虽然没有强制执行,但高僧在修行时,基本不会沾染荤腥。这也使得他们摄入了太多的纤维和矿物质,最终累积成结石,燃烧后遗留了下来。

其实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大部分结石的熔点只有200℃,而火化温度可达上千度,燃烧过程中,结石早就烧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黄褐色舍利,最有可能的就是牙齿或未燃烧殆尽的骨头,牙齿是人体骨骼最坚硬的部分,主要成分是钙、镁、磷等无机物,且表面有一层釉质,使得它坚硬无比。

要知道金刚石的硬度在10,牙齿的硬度却达到了9.6,另外遗体火化时,并不会像电视剧那样变成一捧灰,还会留下部分骨头。

火化师会将这部分骨头敲碎成颗粒,与骨灰混合在一起,所以很多人都没注意到牙齿的存在。与高僧火化不同,会有人专门关注骨灰里是否出现圆形颗粒。

最后就是五颜六色的舍利子,这个很简单,除了上面提到的人工舍利子外,还有可能是高僧身上佛珠、宝石等,这些都是传承下来的,由玛瑙、碧玺、翡翠等宝石组成。

而这些都是天然矿石,在不同的温度下,颜色和形状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化,例如玛瑙含有少量褐铁矿,高温下氧化,会变成赤铁矿,呈现鲜艳的红色。碧玺经过热处理,颜色还会变浅。

这才是舍利子的真正由来,不过,利难舍!舍己利人难!舍身利他更不易!这才是舍利子的真正含义,这也是得道高僧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