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在今天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早已不是陌生的字眼,关于不同修行人的修行生活状态也越发引人关注。在形形色色的修行者中,出家人算是比较特殊的一类,他们不仅要在身、心上不断修炼自己,还要在行为上严守教门中的清规戒律。

作为一名全真派道士,刘道长深有体会:“以前的戒律很严,出家道士不能结婚、必须食素、必须住庙。”自二十多岁因慕道出家青城山圆明宫至今,入道门近三十载,刘道长恪守戒律,不成家、食素,只是在住庙这一点上,随了自己心性。

小庙虽苦寒,但也自在

赵公山麓赵家沟,四周的群山在一片不知是雾还是霾的笼罩中呈现出迷茫的苍灰色,一条铺满枯叶的石梯小径从沟边曲折而上,束发长髯的刘道长缓步走在前面,一身青色长袍,背着同周围山色一样的户外背包,手握一支套着红绒布袋的竹箫,这是他出门云游的标配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过了立春,天气仍带着几分寒冷,但石梯陡峭,才走了一小段就令人感到背心开始冒汗。虽然刘道长不同于大多数道士一般身材清瘦,甚至略显富态,但走起山路也不含糊,一直步伐稳健地领先在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梯路尽头就是刘道长目前的修行之地——赵公财神庙。因为他前几天去了资阳那边帮一位善信做放生科仪,今天本在成都小憩,听闻我前来赵公山拜访,遂当天赶回了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道长原本并不在财神庙,是去年才住进来的。大约十年前,他云游至龙泉山,在山中发现一座无人打理的小庙,从此住了下来,并在那里度过了十年的山居修行生活,但因是座村庙并未开放,加上年久失修摇摇欲坠不再适合居住,于是来到了赵公山。

作为青城山主峰的赵公山,因财神赵公明元帅曾在此隐居修炼而与青城山并称为“洞天、福地”,在绵延十余公里的赵公山中,分布着多座供奉财神赵公明的庙观,刘道长所在的财神庙就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财神庙坐落在半山腰地势平坦处,朱漆殿墙,两层楼阁,它背靠赵公山余脉卧牛山,面朝都江堰,在庙前空地上,可以远眺都江堰鳞次栉比的城市建筑,视野开阔,风景优美。尤其是紧挨着庙后的一大片坟园,足以说明这里是一块风水佳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庙里,风尘仆仆的刘道长并没有坐下歇息,放下背包的第一件事便是到殿里敬香,进殿前他特意换了套干净的道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殿堂简洁,只在二楼供奉有一尊财神赵公明和一尊慈航真人塑像,这座财神庙虽然与赵公山其它几座相比略显简陋,但胜在地理位置优越,因为这里山不高,离城市最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据刘道长介绍,此庙香火冷清,周围也没有人家,平时就他一个人守庙,很难看到其他人,只在初一十五或节日才有居士信众上山,而且基本是当地村民。

但这样的环境对刘道长而言反而清静。他喜欢清静、喜欢自然,就像他住过的大部分是山野小庙。刘道长不喜约束,喜欢过云游参访、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所以他觉得大宫观规矩多,对于他住过的山野小庙,刘道长感慨:“小庙虽苦寒,但也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正因如此,才使刘道长的修行之路充满坎坷。全真派戒律严明,规定出家道士必须常住宫观,对于像他这样性格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束缚,想要来去自由,就意味着可能不再被原来的宫观接纳,就像刘道长所说:“走出去容易,想回去就难了”。

回不去,就只能重新找地方修行。所以自刘道长从圆明宫离开后,换过一些地方,后来到了龙泉山,在此期间,也曾遍寻其它更适合落脚的开放宫观,也在一些宫观住过些许时日,但总是不尽人意,辗转几许,最终才来到了赵公山。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山野小庙虽然清静,就是生活条件有限,但多年的山居生活早已使刘道长有足够的经验克服种种困难。

从殿里敬完香出来,天色不早,刘道长却脱下道袍换上便装,背起抽水器,提着水桶进山了,因为庙里水用完了,他要去山里接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源是一股从林子里浸出来的山泉水,流量很小,所以预先在出水口放置了两个大的蓄水桶,此时早已蓄满,只是刚下过一场雨,颜色有些发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道长介绍,因为前段时间庙里以前的水源没水了,他便在山里重新找了水源,就是现在的这处,通过重新排线、接水管,再用抽水器将水抽进庙里的蓄水池,才又用上了自来水。刘道长还半开玩笑说,当时排线经过坟园时天刚黑,不知怎的把脚给崴了,就像是撞鬼了一样,现在走路脚都还有点痛。

接完水回来,夜幕已降临,山色暗淡下来,财神殿里油灯闪烁,淡黄火焰发出微弱光芒,而远处的都江堰城市华灯初上,璀璨醒目。

放好抽水器,刘道长打开厨房的电灯开始准备晚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庙里食物充足,因为有块地,刘道长自己会种菜,所以平时的蔬菜不缺,米面油多为居士善信捐赠,刘道长告诉我,之前在龙泉山时认识的一些朋友居士得知他来到了赵公山后,仍然会大老远跑来这里看他。

尽管地里的蔬菜已经成熟,但刘道长仍然决定先把春节前剩的一棵有些坏掉的白菜吃完,他耐心地削去烂叶,留下能吃的部分,或许是因为经历过亲手播种,知道来之不易,所以对待食物他总是格外珍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家修行提倡劳动自养、勤俭节约,刘道长也一直遵循着这一古训,多年不添新衣,家当修补再用,出门挂单住庙,日常的衣食住行未敢有半点浪费。

晚饭很简单,仅白米饭和一个只放清油、盐煎炒的白菜,这就是刘道长平日里的伙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此,这样的生活也比之前在龙泉山小庙时好很多,以前刘道长在龙泉山的时候我也去过,那里生活比较艰苦,房子家徒四壁、漏风漏雨,还有虫鼠光顾,庙里没有菜地他就开荒种地,吃过野菜,时常泡菜稀饭,有时也日中一餐。

《明心宝鉴》言:“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不管是以前的龙泉山,还是现在的财神庙,无论是陋室空堂,还是粗茶淡饭,刘道长都能做到安然处之,自得其乐。

闲云野鹤,悠然自乐

身为道士,祖师爷会赏赐给他们一些可以谋生的手艺和本事,因此不至于讨不到饭吃。所以即便财神庙香火冷清,对刘道长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平日里会有善信找他做解冤、祈福或放生之类的一些法事,这会给他带来一点经济上的收入,能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刘道长还有一门年少时就学得的才艺——吹箫,他也会制作笛、箫,也曾做过这方面的营生,不过现在箫对他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兴趣爱好。

古有侠客仗剑走天涯,今有道人携箫蜀中游。刘道长外出云游总是带着一把箫,遍访川内名山宫观,拜谒明师仙友,若遇知音便品箫论道,行脚山野则即兴而奏,不管是道家仙乐还是红尘俗曲,旁人听着是音声旋律,刘道长吹的却是逍遥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道长曾自嘲,以前跟他一起从青城山道教学院毕业的师兄们,如今个个都道业有成,有的做了宫观的主持,有的成了道教界的优秀人才,只有他仍然平平无奇,还在四处漂泊。

但比起地位、成就,刘道长似乎更习惯像现在这样随心、随性、随缘的生活,与青山为伴,静心修行,或闲云野鹤,悠然自乐。

离开财神庙的时候,刘道长也同我一道下了山,这次如果不是我前来拜访,他此时应该还在成都,现在他又外出了,不知去哪儿,也不知何时又回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