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这个时候的清晨,还没出家门,就接到苗剑的电话,心顿时揪了起来。

他是在徐州二院给我打过来的。

70岁的苗叔突发脑淤血,他从北京连夜赶回,正在徐州联系医院,问我徐州四院有没有熟人,想把昏迷的老爷子转过去。

我家族中多位长辈都因突发脑淤血去世,知道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因血肿大量时侵犯脑干,造成身体器官不能正常运转、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从而出现严重后果。

我赶紧帮着联系了几个徐州的同学,跟他们寒暄几句后,把电话、微信转给了苗剑,让他不要着急,要冷静一些,人既然120到了徐州医院,该怎么治疗听医生的,祈祷苗叔挺住。

替苗叔担心中,回忆起苗叔、苗剑一家人这几十年的故事.......

1.苗楼村印象

老家八义集地处苏北平原,人口稠密、民风彪悍、没有什么大型厂矿企业、商贸流通虽比周边乡镇繁荣一些,是方圆几十里的集市所在地,但老百姓大多数还是种植、养殖为生,生活水平和周围村落比起来、处于中下游。

小镇八义集得名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古训,但农村生活还是靠乡村传统伦理和宗族门户势力维系,谁拳头硬、谁权势大,谁说话算。

几百年来,人丁不断流入小镇,各种姓氏、家族屋舍田地、密密匝匝、群落杂居,有“山前高、山后曹,过了荣庄都姓苗”的姓氏分布说法。

苗,是八义集镇的大姓,村民主要居住在位于八义集镇正南3公里的苗楼村,方圆6平方公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是一大片独立的村落。

苗楼村既保持了乡村的独立性,有独立的小学、卫生室、灌溉站、戏台、祠堂、小卖部等公共设施,又和镇中心相距不远,赶集采购十分方便。

苗楼村西面是淙淙蜿蜒的一手禅河、南边是激荡奔涌的房亭河,271省道及泗八路穿村而过,村东就是连徐高速互通出口,交通十分便捷,是苗氏祖先百年前选择的风水宝地。

苗楼村下辖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近千户人家,几十年来,从苗楼村走出的名人不少,有从军的、经商的、考学的、办厂子的。

尤其有一位从军的苗姓将军,发达之后不忘回报桑梓,80-90年代苗楼村甚至八义集小镇的青年,都因他的关系入伍当兵了,此人非常念旧,乡音不改、乡情仍在,他利用个人关系,带兵的举动,着实改变了不少人的一生命运。

从小活泼好动、调皮捣蛋、野蛮生长的苗剑,就出生在这个平凡的村落里,历经49年,跌跌撞撞完成了北漂逆袭。

2.苗剑的出生

回到49年前的1974年,苗剑出生时,并无满室异香、夜吞北斗、日月入怀等异象,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

那时农村还是大集体,干活出工不出力、吃饭也是饥一顿饱一顿,年底村里分粮食,都是按照工分来,工分多的分一大堆,工分少的分一小堆,无论工分多少,粮食一年都吃不到头,青黄不接的几个月,需要瓜菜代。

苗剑的出生,让家人欣喜的同时,也平添了一张令人发愁的、吃饭的嘴。

那时农村真穷,要啥没啥,能吃的野菜出头就被人掐走了,生产队大集体割过的麦茬地,都要被来来回回的再“找”几遍。

苗剑呱呱坠地时,还是小木匠的苗叔正在河南焦作闯荡、没能守在苗婶身边,这也成为苗婶后来吵架时、屡屡火力压制苗叔、让他瞬间哑火的杀手锏。

俗话说,贱名好养活,苗婶随口给孩子取了乳名“焦作”,后来1976年出生的弟弟、1983年出生的妹妹,也沿袭了这一习惯,分别取名“沈阳”、“长春”。

现在想想勤劳能干、独自撑起一家三代的苗婶可比1990年央视春晚一举成名的黄宏、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厉害多了,也更有先见之明,这地名既有纪念意义,又避免了当时遍地叫厌了、村中央喊一声的“军、强、伟、刚”,十几个孩子纷纷答应的窘状。

如果说,苗剑有一点与众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的乳名了——“与众不同,黑里透红。”

3.焦作这座城市

写此篇之前,我特意查了一下焦作这个城市。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解放前挖煤炼焦作业很兴旺,先是由沁阳县抽离部分区域成立了焦作矿区,进而慢慢扩大成了焦作县、焦作市。

焦作市因煤、焦而兴,资源品种多(煤炭、石灰石、铝矾土、耐火黏土、硫铁矿等40多种)、储量大(煤田保有储量32.4亿吨、铁矿储量740.6万吨、硫铁矿储量3475.5万吨)、质量好,在全省、甚至全国,都闻名遐迩。

在上世纪70年代在全国“工业学大庆”的热潮中,资源丰富的焦作兴旺发达,散发着勃勃生机,矿工不断涌入、矿产不断开发,矿区遍地开花,城市的快速发展,给外来移民谋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苗叔就是从当时吃不饱饭的苏北,奔赴豫西北这座资源城市中的一位,而他在焦作市没日没夜给城里人打制家具时,为了多挣点钱,儿子出生都没舍得回去。

当年,老家人为了谋生,奔赴淮南、淮北、焦作、枣庄等外地做矿工的很多,一个带一个,一家带满庄,都是为了一口饭。

我家的二老爷、二叔等人就是淮南煤矿退休的,还有更多的人,去了徐州附近的旗山矿等,先是临时工,后转成了正式的。

苗叔后来也后悔,70年代,他闯荡焦作做木匠时,有太多机会可以进矿当矿工了,甚至苗婶都有进煤矿食堂的机会。

当时觉得矿工太苦太脏、井下作业危险,钱还不多,她们的”小农意识“,主动放弃了成为矿工、改变家庭命运的机会。

因此,有时人的命运,也是冥冥注定的。正如苗剑和他的兄弟,年纪相仿、当年成绩差不多,结果一卷定终身,走出了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待续)

《苗剑北漂记》概要:1997年8月底,一个来自苏北农村的屌丝青年苗剑,大专自费毕业后工作无着,在家中窘困无奈中,被迫北漂。

经过25年的摸爬滚打,尝尽酸甜苦辣、一路跳槽开挂,他先后读了北理工的研究生、北大的MBA、各种行业资格证,后在某石油网络公司、朗讯、新浪、盛大、百度、学而思、腾讯等公司不断历练,成为名副其实的金领和部门负责人,手下团队不乏清北复交的高材生......知天命之年,身在北京“狡兔三窟”的他,却无比怀念小时拿着苇杆提心吊胆、四处偷着钓鱼的快乐。

苗剑北漂记,记录的是过去的几十年,在国家经历风云激荡的时代里,一穷二白的农村青年进城后,在互联网行业,经历的职场、生活、思想和家庭生活的变化,反映了一个底层小人物不惮前驱、持续奋斗、改变个人和家族命运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