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诺”,承诺,从一个“小承诺”到一个“大要求” | 模糊谈判力 第七十五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753篇推文。

全文共2579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引言

1引言

朱利安,生活在加利福尼亚的帕罗奥托市。

朱利安拥有一个漂亮的房子,门前还有一块他精心养护的草坪;

每次加州的美丽阳光,遍撒在他家门口的花花草草上,都让朱利安心旷神怡。

这一天,自称是“社区交通安全委员会”的两个人,来到朱利安的家;

他们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

我们有一块大广告牌,想要竖在您家的草坪上,希望您能答应,这是为了全体社区的安全哦!

这是一块写着“小心驾驶!”的警示广告牌

社区想要这么做的初衷当然是好的,这会让社区附近的司机提高安全驾驶意识,是对整个社区有好处的事情;

朱利安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也有一颗想要为社区做贡献的心;

但他还是不能答应这个要求。

因为这块广告牌有整个房子那么高,那么宽!

这要是立起来,整个房子的采光就会被挡住,他心爱的花花草草更是要遭殃。

尽管他有些愧疚,朱利安还是婉拒了这个要求。

他并不是唯一一个拒绝这个要求的人;

事实上,这个“社区交通安全委员会”已经找过这个社区附近几十家类似的家庭;

当然,大部分家庭都拒绝了,事实上只有不到17%的家庭同意了要求。

这倒不能简单地归因为,这个社区的大部分家庭都没有奉献精神;

因为其实这是一个社会实验,这个“匪夷所思”的要求,是故意被设计出来“刁难”朱利安的。

然而,这个实验还没有结束;

接下来,他们只是换了一个沟通的方法,就大大改变了这个实验的结果;

这次,有76%的家庭同意把这块房子大的广告牌插在了自家门前的草坪上!

他们到底是怎么做的?

2从小到大

2从小到大

我们依然在“模糊谈判力”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这一篇依然在介绍“七字说服力”的最后一个字,“诺”。

所谓“诺”,承诺也,也可以理解为,

人,有想要和自己保持一致的天性。

先让我们回到文首的故事里,到底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把一个很难答应的要求,从16%提升到76%的说服成功率?

首先,他们换了一批还未曾接洽的家庭;

在首次接洽的时候,先不去提“大广告牌”的事情;

而是提出一个非常非常“小”的要求,

我们想在您家窗户外的露台上,放一张巴掌大的小提示牌,能起到警示宣传的作用,希望您能允许。

这块牌子同样写着“做安全驾驶的好市民”这样的字,但它的大小只有10公分见方;

这个要求实在是不大,巴掌大小的东西放在窗口,都不见得看得到。

于是,几乎所有的家庭都答应了。

别急,实验还未结束,接下来两周后,实验人员再次造访,这次提出了那个“房子大小广告牌”的要求;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在经历了“从小要求到大要求”的这么一个过程,被说服同意的家庭居然就达到了76%!

(相关实验见:Freedman, J. L., & Fraser, S. C. (1966). Compliance without pressure: 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 195–202. /doi.org/10.1037/h0023552)

而这个变化的原因就来自,被答应的“小要求”在实验对象心中留下了一个“承诺”;

一个“我要为社区交通安全尽一份力”的“承诺”,哪怕很小很小,它也会在心中种下一个种子;

这个种子将成为驱动实验对象,继续在以后的行为中努力保持一致性的动因。

这便是“诺”字的威力。

3自我形象

3自我形象

这还不是“诺”字的全貌。

一个“交通安全的小牌子”,到“安全驾驶的大牌子”,“小承诺”被放大到“大承诺”,这听上去还是说得通的;

毕竟都是和“交通安全”相关。

但接下来,上面这个实验的另一个部分,就更让人惊呆了。

类似的设计,实验对象还是加州社区的一部分居民;

第一次接洽还是先提一个“小要求”,

只需要您在一个请愿书上签个字即可。

这个“请愿书”的主题是,“让加州更美丽!”。

“请愿书”只有一张宣传单,倡导加州居民团结友爱、共同奉献、共建美丽家园等等。

然后,同样是等两周后,再次造访;

同样再次提出“房子大广告牌”的要求;

这次,虽然没有达到76%的说服成功率,但却也有将近50%的居民答应了这个要求!

可这又该如何解释?

第一个“小要求”,和“安全驾驶”没什么关系啊?怎么就成为了“广告牌”这个“大要求”的一致承诺了呢?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弗雷德曼教授,也是这一系列实验的设计者,他给出了一个更震撼的解释,

“请愿书”依然在对象心中形成了“承诺”,它甚至改变了对象心中对自己的看法。

简单地说,弗雷德曼教授认为,签署“请愿书”的行为让对象形成了一个新的“认知”;

“请愿书”代表了他们是一个“更具社区公德心意识”的公民,而在没有签署这份“请愿书”之前,他们并没有在心中具象化自己的这个形象;

“签署”动作改变了他们的“自我形象”。

接下来,所有的行为都会和这个“自我形象”保持一致,再次形成“诺”字影响力。

4小小承诺

4小小承诺

如果一个小小的承诺,竟会改变我们的“自我形象”,那么问题可能就比你想象的要严重了。

回想一下所有那些我们曾经参与过的调研或是数据收集;

当我们单纯地在那些问卷上,写上我们的答案,或者表达我们的立场的时候,我们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会如何影响我们。

嗯,我觉得商务车型可能更适合我。
嗯,我觉得保护残障人士是对的,我们都该这么做。

你不会觉得写下这些,表达这些,会有什么问题;

没错,这确实是你思考后的真实表达,能有什么问题?

有问题。

它形成了一个“承诺”。

心理学家,苏-弗兰兹教授,曾经亲眼目睹过一个在法国巴黎街头发生的骗局;

骗子们先伪装成学生拿着“请愿书”,找路人签名,宣称的目的是“呼吁社会提高对聋哑人的关怀”。

当无辜的路人在签名之后,没走出多远,就会“碰到”另一群“募捐者”,他们打着“为聋哑人捐款”的招牌,请路人捐款。

大量路人在签名后,都会无法控制自己,向“募捐者”掏出自己的钱包。

更要命的是,不会有人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那些答应了安装“大广告牌”的人,不会意识到这和两周前自己答应的一个小要求有关;

掏钱给骗子的人,不会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五分钟前,自己在某个“请愿书”上签了名。

类似的事情,几乎总在发生。

当有人跟你说,

Jack,我们是朋友对不对?

你本来会毫无防备地回答,“对啊”。

你会觉得,这有什么关系,这只不过是社交场合的一句敷衍而已。

在了解了“诺”字的全貌后,你依然还这么认为吗?

5小结

5小结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内容的背后,依然都是“模糊谈判论”的影子;

分类、二元、语言、极端;

“诺”,“承诺”的本质,是对“战Vs逃”二元差异的极化;

当我们尝试画出一个分类,战 Vs 逃(做Vs不做),人们的大脑迅速二元化,寻找决策动机;

当“动机”还没出现之前,这个分类对我们来说就是模糊的,没有说服力;

“诺”,可以让我们在谈判中撕开这个分类,让人对“承诺”保持一致的感受越强烈,“诺”字说服力就越极端;

说服力的流动,再次从模糊走向极端。

这里是“谈判思维”!

“模糊谈判力 第七十五篇”待续

---桔梗(839239@qq.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