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集电视剧《一代廉臣孟养浩<金瓶梅>》剧情简介

编剧 何方

剧情简介:明朝万历年间,家景贫寒的孟养浩考乡试第五名,正准备进京考进士,父亲却突然病故,妻子快生孩子,母亲患眼疾,他要放弃去京城参加殿试照顾母亲和妻子,县衙欧县令和父亲好友桂花老板极力劝说孟养浩进京应试。

孟养浩不负众望考取第三十名进士。神宗爱妃郑贵妃一心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自己当皇后,希望亲信在神宗身边做事,为以后自己儿子立太子行方便。

当李太后和神宗安排孟养浩在神宗身边做事时十分嫉妒,唆使亲信对孟养浩百般刁难陷害,致使孟养浩几次被廷杖。郑贵妃虐待皇长子及母亲王恭妃,激起孟养浩等大臣们的强烈反对,纷纷上疏神宗册封王恭妃为贵妃,由于神宗宠幸郑贵妃未能实现。

南方某发生严重灾害,本应是郑贵妃亲信郭圣明和鲁志明巡查,因鲁志明老家西北某省发生水灾,神宗派鲁志明、郭圣明去西北,派孟养浩去南方。南方的灾情主要是郑氏家族及亲信和地方官员勾结搞土地纳献,搜刮百姓钱财所致。

郑贵妃怕孟养浩去南方查出他们的问题而竭力阻扰。不知情的神宗仍坚持孟养浩去。李太后怕郑贵妃加害于孟养浩,赐给孟养浩令牌,又派两名年轻武林高手同往。到了南方某省,郑氏家族与地方官员极力阻扰孟养浩调查,孟养浩用智慧排除干扰,查清事实真相,解救被害女子,革职同室好友,释放蒙怨官员,打击横行恶霸。

回朝廷后,孟养浩揭露郑氏家族及亲信搞土地纳献,搜刮百姓钱财,导致殍尸遍布,民不聊生。郑氏家族和亲信极力辩护,孟养浩找来证人,澄清事实。由于神宗宠幸郑贵妃,不便向郑氏等下手,激起大臣们义愤,再次上疏神宗册封王恭妃为贵妃、立皇长子为太子。

郑贵妃感到威胁自己的儿子立太子,仗势神宗宠幸,设法分散孟养浩等一帮大臣的力量。受蒙蔽的神宗让孟养浩回家休息一年,并许配孟养浩相救的两名宫女为妾安抚孟养浩。孟养浩谢绝,只作随从。

他带两位女子游览咸宁家乡名胜古迹后,劝其回宫。随后,孟养浩发动乡亲破除迷信、组织捐款,治理河道、修建桥梁,造福乡亲,遭到不怀好意的老乡诬陷。

这时,神宗巡访江南,孟养浩陪同神宗和郑贵妃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郑贵妃得知孟养浩治河修桥,想从中查找孟养浩的问题,个别不怀好意的老乡趁机诬告孟养浩徇私舞弊,一些乡亲极力为孟养浩澄清事实,还其清白,受到神宗称赞。

孟养浩对郑贵妃仗势神宗为非作歹,虐待恭妃和皇长子,企图掌控皇权很反感,设法让郑贵妃去九宫山道场接受洗礼,希望能释放善心,还恭妃母子自由,让皇长子出宫读书,为日后立太子做准备。

郑贵妃回宫后,行为虽有一些收敛,把皇长子搞到自己儿子一起住,但她无意让皇长子出宫读书。孟养浩与其他大臣继续与郑氏家族抗争,触怒了神宗。神宗下令廷杖孟养浩一百将致于死地,被李太后、王皇后救走,经过精心医治,孟养浩得以生还。

孟养浩伤好后又去南方继续了解灾情,被郑贵妃亲信抓捕,又被李太后设法营救后送回老家。

孟养浩回家后满怀悲愤博览群书,潜心创作《金瓶梅》小说,揭露明朝中后期社会的腐朽黑暗,以此警示朝廷,振救摇摇欲坠的明朝社会。

小说秘密传开后,在社会引起反响,朝廷查封该书,清查作者,怀疑孟养浩所为,因书中无真名,无法抓捕。

朱常洛的亲生母亲王恭妃生前受尽郑贵妃的凌辱,去世时告之已经立为太子的儿子将来要善待孟养浩,光宗铭记于心。神宗去世后,朱常洛继位,号光宗。这时朝延十三位大臣联名上疏光宗为孟养浩平反。光宗顺应民心,委任孟养浩管理全国河道的操江督御吏。因光宗上任刚满一月就被郑贵妃等人所害。孟养浩原本因受刑伤得很重,身体一直虚弱,加之创作《金瓶梅》积劳成疾,光宗的死对他精神打击很大,刚上任就一病不起,不久病逝。

电视剧本注册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本注册证书

《金瓶梅》作者探源之一

原标题:孟养浩——《金瓶梅》被尘封多年的真实作者

作者 何方

《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自该书问世四百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外专家、学者对《金瓶梅》作者进行研究,目前为止其作者尚无定论。作者经过近几年的考察研究,发现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孟养浩创作了《金瓶梅》。

1592年,孟养浩以刚直不阿的性格上疏奏折,冒犯了神宗皇帝,被惩罚一百廷杖,险些丧命,然后被革职回家。从他的诗“宋代金莲绿玉堂,千年芹洺尚遗芳。朱花已吐文章色……”、“铁屐蹈穿尘世界,金章飞下宋宫庭……”、“委蜕千年事,神功万载传”和家谱“……日拥书万卷,留心著述……三十年不复有出山之志岁”、“序记,简牍、长歌、短什不下数百万言,悉藏于家……”等,以及其亲属的不少诗和文章也有反映。这些在过去认为是《金瓶梅》小说作者的资料中是没有的。种种资料证明,孟养浩创作了《金瓶梅》小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以特殊的经历证明创作了《金瓶梅》

孟养浩,出生于1559年,湖北咸宁人(明朝湖广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孟养浩考取进士。先后在兵部、户部等部门任职。万历二十年(1592年)正月,因上疏奏折冒犯神宗皇帝,被施刑一百廷杖后革职回家。从1592年到1621年29年时间,孟养浩创作了《金瓶梅》,这应证了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对《金瓶梅》成书的时间推断:《金瓶梅》小说应为万历十年至三十年的作品。

据《钦定四库全书》记载:孟养浩,字义甫,湖广咸宁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行人,擢户科给事中,迁左给事中。帝严谴李献可,养浩疏谏曰:“人臣即至狂悖,未有敢于侮君者,陛下岂真以其侮而罪之耶?献可甫跻礼垣,骤议巨典。一字之误,本属无心,乃遽蒙显斥。臣愚以为有五不可。元子天下本,豫教之请,实为宗社计。陛下不惟不听,且从而罚之,是坐忍元子失学,而敝帚宗社也。不可者一。长幼定序,明旨森严,天下臣民既晓然谅陛下之无他矣。然豫教、册立本非两事。今日既迟回于豫教,安知来岁不游移于册立,是重启天下之疑。不可者二。父子之恩,根于天性,豫教之请,有益元子明甚。而陛下罪之,非所以示慈爱。不可者三。古者引裾折槛之事,中主能容之。陛下量侔天地,奈何言及宗社大计,反震怒而摧折之?天下万世谓陛下何如主?不可者四。献可等所论,非二三言官之私言,实天下臣民之公言也。今加罪献可,是所罪者一人,而实失天下人之心。不可者五。祈陛下收还成命,亟行豫教。

帝大怒:‘言册立已谕于明年举行,养浩疑君惑众,狂吠激上,好生可恶,殊可痛恶。令锦衣卫杖之百,削籍为民,永不叙用。中外交荐,悉报寝’。光宗立起太常少卿,半岁迁至南京刑部右侍郎。未之,官卒。”①

谕旨下发后,大臣们纷纷上疏劝说神宗收回成命,神宗不理。孟养浩被锦衣卫押至午门施行廷杖。为震慑其他大臣,神宗特地在行刑厅中央竖起一根大木柱,神宗站在木柱旁边,手持大刀,孟养浩被打十杖,行刑官向神宗报告一次,神宗就用大刀朝木柱上猛砍一刀,砍的口子深达一寸许。

孟养浩难以忍受,大叫一声“高皇帝”就昏迷了。高皇帝是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孟养浩昏迷前高喊开国皇帝,意思是神宗愧做朱元璋的后代,没有把子孙教育好,对不起开国皇帝朱元璋。

李太后、王皇后和王恭妃闻迅赶来才救下孟养浩。此时的孟养浩已经是皮开肉绽。在李太后和王皇后等人的帮助下,孟养浩的伤才得以治好。等伤治好后,孟养浩又去山东私下调查,又被去山东巡查的郭圣明、鲁志明发现,又给关了起来,正准备置于死地,又被李太后派人去救走。孟养浩回家后悲愤万分,然后找来很多书籍,潜心创作《金瓶梅》。

孟养浩创作《金瓶梅》有以下有项依据。

二、以特殊的政治背景证明创作了《金瓶梅》

明朝万历皇帝爱妃郑贵妃乱政,导致社会政治腐败,社会混沌不堪。

据【明史卷一百一十四》记载:恭恪贵妃郑氏(万历皇帝宠幸的郑贵妃),大兴人。万历初入宫,封贵妃,生皇三子,进皇贵妃。帝宠之。外廷疑妃有立己子谋。群臣争言立储事,章奏累数千百,皆指斥宫闱,攻击执政。帝概置不问。由是门户之祸大起。万历二十九年春,皇长子移迎禧宫,十月立为皇太子,而疑者仍未已。②

自明万历九年(1581年),郑玉红入宫,由于受宠,一路册封。万历九年(1581年)被封为淑嫔。万历十年(1582年),郑淑嫔晋封德妃。万历十四年(1586年),郑德妃为神宗生下二子一女,被晋封为皇贵妃。自此,神宗皇帝沉迷于郑贵妃,上早朝的次数逐渐减少,到后来28年不上朝,全国从上到下政治腐败,官员生活奢靡,社会风气日渐败坏,下层人民被官、商、霸盘剥,生活十分清苦。

(一)嫉恶如仇 打压忠良

由于郑贵妃受宠,一心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自己当皇后。她处心积虑地打压正直的大臣和影响她儿子立太子的皇长子。她希望自己的亲信在神宗身边做事,为便利她儿子立太子。当她看到李太后和神宗安排孟养浩在神宗身边做事时十分嫉妒,唆使亲信百般刁难陷害,致使孟养浩几次被廷杖(廷杖,皇帝惩罚大臣的一种酷刑,轻则残废,重则丧命)。与此同时,郑贵妃对皇长子朱常洛母子嫉恶如仇,千方百计虐待其母子,激起孟养浩等大臣强烈不满,纷纷上疏神宗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册封其母亲王恭妃为贵妃。在郑贵妃的操纵下不仅未能实现,还使一批又一批大臣被廷杖,有人被致死,有的革职回家,有的充边,导致国家机关很多部门缺位,无法正常运转。

山东本是郑贵妃亲信郭圣明和鲁志明巡查的地方,山东发生自然灾害,此时郑贵妃亲信鲁志明的家乡宁夏也发生灾害,神宗考虑鲁志明是宁夏人,方便去家乡救灾,便将鲁志明和郭圣明派往宁夏,派孟养浩去山东。山东的灾情原本不算大,是郑氏家族及亲信和地方官员勾结搞土地纳献,搜刮百姓钱财所致。郑贵妃怕孟养浩去山东查出他们的问题而竭力阻扰。不知情的神宗仍坚持派孟养浩去。李太后怕郑贵妃加害于孟养浩,赐给孟养浩令牌,又派两名武林高手同往。

郑贵妃见孟养浩去山东,其家族与地方官员勾结,极力阻扰孟养浩巡查。孟养浩用智慧排除干扰,查清事实真相,解救被害女子,革职同室好友,释放蒙怨官员,镇压横行恶霸。回朝廷后,他无情地揭露郑氏家族及亲信搞土地纳献,搜刮百姓钱财,导致殍尸遍布,民不聊生的事实。郑氏家族和亲信极力辩护,孟养浩找来证人澄清事实。由于神宗宠幸郑贵妃,不便处罚郑氏家族及其亲信,又激起大臣们义愤,纷纷上疏神宗惩罚违非作歹之人,继续呼吁册封王恭妃为贵妃、册立皇长子为太子。尽管孟养浩和大臣继续上疏奏折,由于神宗皇帝宠幸郑贵妃,郑贵妃横加干预,上疏的奏折都石沉大海,还使得孟养浩和一批又一批大臣受到惩罚。特别是孟养浩对朝廷上下腐败深恶痛绝,多次上疏,多次受惩,最后一次神宗下旨廷杖一百,险些丧命,其心灵受到极度创伤。

(二)搜刮钱财 贪得无厌

郑贵妃倚仗万历皇帝宠幸,当时的郑氏家族权势显赫,可谓“一人得道,全家升天”。其父亲、哥哥、都是都督同知,堂兄、侄儿也身居要职。据《明史》记载:福恭王常洵,神宗第三子。初,王皇后无子,王妃生长子,是为光宗。常洵次之,母郑贵妃最幸。帝久不立太子,中外疑贵妃谋立己子,交章言其事,窜谪相踵,而言者不止。帝深厌苦之。二十九年始立光宗为太子,而封常洵福王,婚费至三十万,营洛阳邸第至二十八万,十倍常制。廷臣请王之籓者数十百奏。不报。至四十二年,始令就籓。③

又据《明史 后宫故事》记载,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以后,神宗派出大批矿监税吏,赋予种种特权,到各处去搜刮金银财宝。一方面,这些臭名昭着的矿监税吏如陈奉、马堂、梁永等都是郑贵妃的心腹宦官,他们知道郑贵妃受神宗宠幸,无不极力巴结她。他们把从各地搜刮来的金钱和各地进贡的税银,进贡神宗与郑贵妃大肆挥霍。仅供郑贵妃和其他嫔妃使用的胭脂费,每年就支用白银10万两,而万历初年全国的田赋收入每年才400万两。④

(三)上梁不正下梁歪

一些宦官称郑贵妃为“内主”,他们倚仗着这个后台在各地搜刮掠夺,杀人抢劫,无恶不作。虽然各地百姓群起反抗,一些正直的地方官员也纷纷上疏要求惩办这些宦官,但是神宗与郑贵妃都极力为他们开脱,使他们逍遥法外,又更加助长了地方官僚的贪图享受,无恶不作。

这些弊端更加激起了孟养浩创作《金瓶梅》的决心。

三、以治河经历证明创作了《金瓶梅》

《金瓶梅》的故事是借助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进行讲述的。孟养浩选择以山东运河一带为创作背景,除了沿袭《水浒传》的架构,另一个原因孟养浩祖籍是山东人。据《孟氏大成宗谱》卷四《行状》第十页记载:余家谱自亚圣以后代多名士,在宋忠襄王珙自山东来镇襄阳,遂家于楚。子孙散居武昌、咸宁二邑。⑤

孟养浩曾去山东巡查,了解山东的情况。当时的北方,特别是江淮地区的货物不断被商人贩卖到南方。南方地区的货物也被运送到北方,运河一带商业发达。当时运河一带人们纷纷经商(包括一些官商勾结)走发财之路。通过对运河一带商业的描写,可以较好地与官场的腐败巧妙地结合起来表现。

孟养浩有治河经验,据大明工部尚书张九德题写的(灵州河堤记》,就有孟养浩担任治理河道的财务总管的记载。

“遂请于先抚宁夏、今制台少司马介石李公前制台、今太司徒瞻予李公,俱报可。则以守备张大绶董堤务,指挥孟养浩司出纳(财务总管),以李盛春作工程。大与石堤之役”。(6)《灵州河堤记》

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养浩亲自担任了治理河道的重要角色——财务总管,说明他治理河道是有经验的,他在自己家乡也确实亲自治理过河道。

《金瓶梅》中安忱治理河道,是作者孟养浩精心安排的一条线索。因为孟养浩有治理河道的亲身经验。安忱这个人物是贯穿《金瓶梅》全书的一个重要人物。笔者认为这个安忱就是孟养浩的原型。

《金瓶梅》中对安忱有多处描写。

(一)《金瓶梅》第三十六回,新科状元蔡蕴和“同榜”进士安忱同船回家省亲(孟养浩是万历1583年考取进士),路过清河,西门庆经翟云峰介绍,到新河口迎接。作者专门交待了这一人物的出身:“看官听说:当初安忱取中头甲,被言官论他是先朝宰相安惇之弟,系党人子孙,不可魁多士。徽宗不得已,把蔡蕴擢为第一,做了状元。投在蔡京门下,做了假子。升秘书省正字给假探亲。” (安忱是宋朝“秘书省正字”,负责通讯、文字修改、日杂之事;孟养浩是明朝皇帝身边的行人,负责传旨、册封之事)。安忱与西门庆见面后,安进士道:“学生乃浙江钱塘县人士,贱号凤山。见除工部观政。亦给假还乡续亲。”

(二)第六十八回,安忱荣升为“都水郎中”(孟养浩为治河财务总管,后又升为操江都御史),“备员冬曹,谬典水利,奔走湖湘之间”,“奉敕修理河道”,为期三年。

(三)“都水司郎中”一职,只有明代才有这种官职,宋朝没有。明洪武二十九年,工部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郎中为司官,下设员外郎、主事。也说明《金瓶梅》写的是明朝的事,这也正是孟养浩所在的时期。

四、以本人的诗证明创作了《金瓶梅》

孟养浩是进士,写作功底深厚。1592年正月被革职回家,到1621年,在家闲居28年,有足够的时间创作《金瓶梅》小说。从孟养浩的一些诗里面体现出了创作《金瓶梅》的信息。

(一)孟养浩诗

孟养浩写了很多诗,一些诗中有反映创作《金瓶梅》的信息。

1.《黉泮金莲》

宋代金莲绿玉堂,千年芹洺尚遗芳。

朱花已吐文章色,碧葢翻擎雨露香。

自以虚中依凤德,不求跌坐拥狮王。

含葩正值群芳歇,菡萏参差鵍鹭行。⑤

经笔者深入研究,诗中涉及到四个人物:潘金莲、杨贵妃、汤显祖和孟养浩本人。

《金瓶梅》小说是以宋朝的人和事为引子,借写宋朝宋徽宗乱理朝政和唐玄宗时期玄宗宠幸杨贵妃,导致唐朝、宋朝衰败。实际上是反映明朝时期明神宗宠幸郑贵妃,导致明朝衰败的历史。

《金瓶梅》书一开头作者就写到:“话说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朝廷宠信高、杨、童、蔡四个奸臣,以致天下大乱,黎民失业,百姓倒悬,四方盗贼蜂起……”,直到《金瓶梅》结尾,作者又写到:“不想大金人马抢了东京汴梁,太上皇帝与靖康皇帝都被虏上北地去了。中原无主,四下荒乱,兵戈匝地,人民逃窜,黎民有涂炭之哭,百姓有倒悬之苦。”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在位前期,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逐渐怠慢朝政;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

据《资治通鉴》记载:丙戍七月,杨贵妃方有宠,每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织绣之工专供贵妃院者七百人,中外争献器服珍玩。岭南经略使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以所献精美,九章加三品, 翼入为户部侍郎;天下从风而靡。民间歌之曰:“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妃欲得生荔支,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至是,妃以妒悍 不逊,上怒,命送归兄銛之第。是日,上不怿,比日中,犹未食。左右动不称旨, 横被棰挞。高力士欲尝上意,请悉载院中储偫送贵妃,凡百馀车;上自分御膳以赐之。及夜,力士伏奏请迎贵妃归院,遂开禁门而入。自是恩遇愈隆,后宫莫得进矣。⑥

明神宗和郑贵妃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所作所为非常相似。据《明史 本纪第二十一》记载: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⑦

这首诗解释如下:

宋代金莲绿玉堂:宋朝的潘金莲是一个招花惹草、风流的女人,在一帮女人里面出尽了风头。(绿:通菉。一种野菜。玉堂:嫔妃的居所,借指宠妃。这里指女人扎堆的地方。)

千年芹洺尚遗芳:千百年来,唐朝玄宗宠妃杨贵妃的风流事还在继续传播。(千年,杨贵妃<719—756>距孟养浩所处的年代<1559—1621>)已有一千余年。芹洺:水性扬花的名声。遺芳:遺留的芳香。)

朱花已吐文章色:然而潘金莲和杨贵妃妖艳而轻浮的角色已经写在了我的小说《金瓶梅》里,增添了作品的色彩。(朱花:大红花,指潘金莲和杨贵妃的风流事。吐,放出,此处指写作。文章色:增加了小说的色彩)。

碧葢翻擎雨露香:潘金莲、杨贵妃的风流韵事经过我再精心创作,赋予了新意,会感染读者,让读者受到启迪(碧:绿色。葢,gai同<盖>。碧葢:意指杨贵妃、潘金莲的风流事。擎:向上托举。翻擎:此处指精心创作。雨露:恩惠、恩泽。意指作品富有了新意。)

自以虚中依凤德:在我受廷杖被革职的这十几年的空虚中,我依然找到了自己作为朝廷官员的尊严,对美好生活有了寄托。(虚度:被杖后的这段时光。凤德:士大夫的德行名望。)

不求跌坐拥狮王:不图在被廷杖革职后再有什么东山再起、成名成家的想法。(跌坐:受廷杖被革职回家这件事。拥狮王:升官、成名成家。)

含葩正值群芳歇:在当今文学作品没有生气的时候,我的《金瓶梅》作品会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绽放异彩。(葩:华丽、华美。含葩:含苞待放。意指《金瓶梅》作品会像含苞待放的花朵。歇:休息、停止。此处指我的作品问世,别的作品会没有生气。)

菡萏参差鵍鹭行:就像错落有致、含苞欲放的荷花与美丽的大鸟一起放飞。花开和鸟飞,一高一低,一定是一番独特的风景。(<菡萏(handan),快要开的荷花苞>、<鵍guan>同鸟)当时,汤显祖正在创作《牡丹亭》剧作)。孟养浩认为他创作的《金瓶梅》和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剧作会比翼双飞。

全诗解释:宋朝的潘金莲是一个招花惹草,轻浮风流的女人,在一帮女人堆里风头尽出。一千年前,杨贵妃祸国殃民的风流事还在民间传说。这杨贵妃和潘金莲这两位风流女子的风流事已经写在了我的《金瓶梅》里,增添了色彩。两人的事经过我一番精心创作,赋予了新意,会感染读者,让读者受到启迪。在我受廷杖被革职的这十几年的空虚中,依然找到了自己作为朝廷官员的尊严,对美好生活有了寄托。我不图在被廷杖革职后再有什么东山再起、成名成家的想法。但我相信在当今文学作品没有生气的时候,我的《金瓶梅》作品会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与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剧作,一起绽放异彩。

孟养浩与汤显祖的同样经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34岁中进士。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先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神宗皇帝而被贬为海南徐闻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任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这期间他创作了《牡丹亭》。《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孟养浩比汤显祖小9岁,与汤显祖同一年考取进士,两人有着仕途受挫,同病相怜相似的经历。孟养浩革职比汤显祖晚一年,革职回家后,对朝廷极度悲愤,决定创作《金瓶梅》。

孟养浩这首《黉泮金莲》中的“黉”字,取之于汤显祖的《牡丹亭》剧中的一句:“黄门旧是黉门客,蓝袍新作紫袍仙”中的“黉”字,意思是汤显祖被降职创作出了《牡丹亭》,我孟养浩被廷杖革职后创作了《金瓶梅》。黉:原意是“学校”; 泮:原是古代学校前的水塘之意,寓意是运河一带;“金莲”即小说中的潘金莲,寓意是以山东运河一带为背景,以潘金莲、西门庆扭曲的爱情和杨贵妃乱政的事来教化朝廷官员和臣民。

2、《登九宫山》

独对仙峰作敬亭,万山深处竹枝青。

卧残物色松为梦,炼就丹砂石亦灵。

铁屐蹈穿尘世界,金章飞下宋宫庭。

由来施主多崇异,一诏纶台未忍听。

当年何意辟仙踪,跨鹤西来此地逢。

丹灶稳依青汉石,黄冠渺在白云中。

仙真自悟无生诀,兆庶欣瞻有道路。

最是神功能及物,令人千载识玄宗。⑧

卧残物色松为梦:在我肉体和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的情况,想到了《水浒》中的武松,作为我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以他的坚强意志创作《金瓶梅》小说。(卧残:受廷杖时身体和心灵遭受的伤害;武松:《水浒传》小说中的打虎英雄; 梦:写《金瓶梅》的想法。)

炼就丹砂石亦灵:只要把这部充满色彩的作品写好了,一定会感动无数人的心灵,就是石头也会被感化。(丹砂:大红色,金刚光泽;灵:感化。)

铁屐蹈穿尘世界:铁蹄踏烂这个布满污秽的社会。(尘世界:布满污垢、腐朽黑暗的社会,也反映出孟养浩对当时社会充满憎恨,以至于要把这个世界踏烂)。

金章飞下宋宫庭。我的《金瓶梅》小说便从宋朝的小说《水浒传》演变而来。(《水浒传》是揭示宋朝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金瓶梅》是借鉴《水浒》中的潘金莲和西门庆的人物描写,反映明朝的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金章:《金瓶梅》小说; 飞下:演变而来;宋宫廷:反映宋朝社会的小说《水浒传》)。

由来施主多崇异:历朝历代皇帝的思维都是变化莫测,甚至稀奇古怪,让人捉摸不透。特别是神宗宠幸爱妃,深居内宫,怠慢朝政,更是让人捉摸不透。(施主:皇帝)。

一诏纶台未忍听。然而皇上给我下的那道圣旨,我受刑却没能忍心听下去)。(诏伦:诏书,皇帝下达的文书;台:实施廷杖的行刑场;未忍听:没忍心听下去)

当年何意辟仙踪:想当初我为什么去应试进士。(辟:应考;仙踪:入朝的行踪)

跨鹤西来此地逢。当年我是风尘仆仆,满怀激情地参加科举考试,来实现我报国之志。认识了不少应考的朋友。(跨鹤:参加科举考试)

丹灶稳依青汉石:通过科举考试,我考中了排名前30名进士。(丹灶:炼丹用的炉灶,比喻科举考场; 稳依:考中。青汉石,材质优质的石头。比喻科举考试取得的好成绩)

黄冠渺在白云中:可是我取得如此好的功名,却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就像一朵浮云。(黄冠:原指皇帝的帽子,此处指考试成绩。)

仙真自悟无生诀:考取功名的我感觉到与仕途彻底告别了,因为皇帝对我下了谕旨:“了职为民,永不叙用。”(生诀:诀别。)

兆庶欣瞻有道路:尽管皇帝下了这样的圣旨,我作为一介平民,自己欣赏自己选择所做的事创作《金瓶梅》这条路。(兆庶:平民百姓;欣瞻:欣喜地看到;道路:指写《金瓶梅》小说的途径。)

最是神功能及物:我创作的《金瓶梅》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一定会让无数人受到教化。(最是:程度上达到极点,超过一切同类的人或事物;神功:《金瓶梅》达到的效果;及物:恩及万物。)

令人千载识玄宗:我能有这样的成就,还得感谢一千年前的唐玄宗皇帝。我从玄宗皇帝想到了明神宗皇帝。他们的所作所为最为相似。(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在内阁首辅张居正辅佑下,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但因为宠幸郑贵妃,造成后期“国本之争”等问题,荒于政事,倦于朝政,二十多年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党争加剧,经济衰退,朝政日益腐败,明朝逐渐走向衰亡。此时,孟养浩感叹千年前的唐玄宗。唐玄宗在位前期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外戚专权,唐玄宗逐渐怠慢朝政,唐朝由盛到衰退。一个是宠幸杨贵妃,一个是宠幸郑贵妃,都成了导致国家走向衰亡的祸根。

3.《无题》

谁云形必淌,此地貌森然。

委蜕千年事,神功万载传。

高林惟鸟迹:绝顶有人烟。

青嶂堪楼隐:何时好遇仙。⑨

委蜕千年事:千年之前杨贵妃的风流事和《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经过我精心创作,来一个脱胎换骨。(委蜕:羽化;千年事:杨贵妃、西门庆、潘金莲的事)

神功万载传:让《金瓶梅》这部作品超强的影响力一代一代传播下去。

高林惟鸟迹:高山密林上面,只有鸟活动的踪迹,没有人烟。

绝顶有人烟:只有生活在高山顶上的人才有最高境界,才是最值得称赞的。孟养浩决心像那样的鸟和人一样,站得高,看得远,创作好这部《金瓶梅》作品。(绝顶:指山的最高峰。比喻事物的最高境界。)

青嶂堪楼隐:那犹如屏嶂的青山就像一座隐约可见的楼廊,非常壮观。

何时好遇仙:这样美丽的景色,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意指《金瓶梅》一旦传播出去,要达到教化朝廷和臣民的作用,估计还要些时日。

4、《旅中柬叶见初门兄》

毕沷风寒门寂寞,书劎萧萧人在鄂。

雪花如手断竹椽,入我几榻冷帷幕。

开门欣见柴攡歌,城头老树鸦巢落。

强摊残卷未成吟,浊醪数盏聊斟酌。

醉后时复天仰笑,不敢悲啼念邱壑。

南山庐畔此时归,可是板桥饶花萼。

劝君驴背寻山后,寄我诗句和梅嚼。⑩

毕沷风寒门寂寞:在非常严寒的日子里,心里感到孤单、寂寞。

书劎萧萧人在鄂:《金瓶梅》的书在民间传得拂拂扬扬,人们议论纷纷,我却在湖广老家。

雪花如手断竹椽:天上飘舞的雪花如手掌一样大,压断了用竹子做的横梁。

入我几榻冷帷幕:寒风吹进我的房间,房间只像一层薄薄的屏障,根本不抵风寒。

开门欣见柴攡歌:打开房间的门就看到一大堆柴火在燃烧,感到一丝欣慰。

城头老树鸦巢落:(由于刮大风)城边老树上乌鸦的窝都被风刮了下来。

强摊残卷未成吟:看到这些悲凉的情景,想起我写的《金瓶梅》书还没有完全修改好,就被人传播开了。

浊醪数盏聊斟酌:几盅米酒喝下后,准备继续考虑怎么修改。

醉后时复天仰笑:结果一醉方休,第二天醒来,禁不住仰天开怀大笑了起来。

不敢悲啼念邱壑。此时此刻,我不敢回首当年被廷杖的往事,一想起那段往事感到悲伤,但我感念写《金瓶梅》的意境。

南山庐畔此时归:这段时间我天南地北的游玩了一趟,现在终于回到了家。

可是板桥饶花萼。然而,此时桥的周围已经出现了很多正待开放的花朵。

劝君驴背寻山后:请朋友把驴子赶到后山去。

寄我诗句和梅嚼。把我修改的《金瓶梅》书带走。

5、《七言排律》

风清日午近层岗,为忆当年落帽狂。

杖屣有心随亚父,金兰解意属同方。

景分浓淡千峰入,湖界东西一苇航。

身外荣枯天外得,目中今古意中藏。

古云浮处怀先远,仙境横时忆旧长。

间把烟霞供啸傲,细将草石共商量。

鸿声出谷宾偕主,菊蕊流芳嫩更黄。

石马峰前聊一醉,东离莫待向衣郎。⑪

风清日午近层岗:中午时分,微风吹拂,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层峦叠嶂的山峦。

为忆当年落帽狂:回忆当年被廷杖,革职伤心欲绝的情景。

杖屣有心随亚父:当年历尽千辛万苦,一心一意来到京城跟随皇上。(亚父,相当于父亲的长辈,此处指神宗皇帝,父指开国皇帝朱元璋)

金兰解意属同方:结识了不少帮志同道合、相互理解的好朋友。(金兰:指结拜亲兄弟。同方:志同道合。)

景分浓淡千峰入:风景有好有坏,但不论是好风景还是不好的风景,都会融入到群山峻岭里。

湖界东西一苇航:湖的东西方向漂浮着小船。

身外荣枯天外得:虽然在仕途上受了挫折,却在写《金瓶梅》作品上面有了收获。

目中今古意中藏:参考了很多古代和当今的书籍,然后把这些知识吸收到《金瓶梅》小说中。

古云浮处怀先远:古人们常说,人在处境困难之时最容易怀念自己的先人。

仙境横时忆旧长:在飞黄腾达之时更是要怀念先人。

间把烟霞供啸傲:有时不受红尘俗世的影响,比如写书也生活得逍遥自在。(烟霞:红尘世欲。啸傲:放歌长啸,悠然自得。)

细将草石共商量:经过认真观察、分析、审视明朝时期的历史,然后创作《金瓶梅》(草石:原指埋藏在地下的花草石,此处意指明朝深刻的社会矛盾。)

鸿声出谷宾偕主:当《金瓶梅》这部作品传播开后,原本的次要人物作者也将会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一样被人们关注。

菊蕊流芳嫩更黄:菊花象征高洁而且有骨气。《金瓶梅》作品就像傲然有骨气的菊花一样流芳百世。

石马峰前聊一醉:为怀念孟大人我来到孟养浩家坟前,跪在石马前,跟倍受崇敬的孟大人聊过去的事,聊得如痴如醉。

东离莫待向衣郎:聊得时间太久,没等到把衣冠整理好就朝东离去。

6.《滁州刺史郑又桥和韵》

满架图书独倚楼,古今著作一囊收。

论文原不规时祥,乐道何须笑敞旧。

裘友庆邀花后约,新诗惊破酒中愁。

名山风雨千秋业,气吐龙津耀五缑。⑫

满架图书独倚楼:(孟养浩)书房的书架上面放满了各种书籍,重重叠叠,像一座楼一样。比喻书籍很多。

古今著作一囊收:古代的和当今的各类书籍中的知识,都被吸收到了《金瓶梅》这部书里。

论文原不规时祥:那些书籍中的观点不是很规范。(论文: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乐道何须笑敞旧:愿意做这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把一些书里不规范的东西都规范统一起来(创作《金瓶梅》,也不怕别人笑话大量借鉴别人的作品(因为《金瓶梅》小说借用了大量其他书籍的内容)。

裘友庆邀花后约:《金瓶梅》书写好后邀请了好朋友在后花园庆祝。

新诗惊破酒中愁:朋友们对孟养浩创作的《金瓶梅》作品还不太理解。当孟养浩赋了《黉泮金莲》《登九宫山》等诗后,朋友们都领悟了,开怀畅饮。

名山风雨千秋业:大家都感慨九宫山这座饱经风霜的名山,见证了我孟养浩这一部《金瓶梅》大作。

气吐龙津耀五缑:孟大人创作的作品荡气回肠。他德高望重,做了一件教化官宦、臣民的大事。(龙津:高德硕望。缑:刀剑柄上的绳)

7.《书台月色》

东皋薄暮半拖烟,禁首台边月色圆。

旷野草光铺尽夜,荒介花影写经年。

文章自昔科名胜,烈节于今山斗悬。

几叹好书真可读,莫将清照让先贤。⑬

东皋薄暮半拖烟:宽阔的田野上面布上了一层薄薄的烟云。(东皋:向阳的田野)

禁首台边月色圆:我坐在土台旁边,望着天上悬挂着的圆月。

旷野草光铺尽夜:月光洒满了今年的最后一个夜色。(尽夜:一年的最后一天。)

荒介花影写经年:我在坐在月光下,回想着孟大人受刑、革职回家,在情绪失落、不得志的情况下,创作了以明朝中后期为背景的作品。(花影:杜甫的一首诗的名字,是杜甫不得志,心情空虚时所作;孟养浩也是不得志,心情悲愤时写《金瓶梅》)

文章自昔科名胜:孟养浩曾经是以前三十名的好成绩考上进士的,却因上疏奏折被廷杖革职,感到惋惜。

烈节于今山斗悬。当年他是一位忠烈有节操的人,敢于向皇帝上疏正确主张的奏疏,现在为世人所敬仰。

几叹好书真可读:我不止一次地感叹孟养浩写的《金瓶梅》这部书,非常值得一读。

莫将清照让先贤:担心一些读了《金瓶梅》书的人,误认为孟养浩是轻浮之人,而影响了孟养浩清白高尚的声望。

8.《登九宫山感怀》

我来谒至人,至人群峰头。地远绝烦嚣,涧空泉树幽。瀑卷千江雪,岩悬百丈虬。鹤飞云影瘦,鸾过石声愁。置身值天表,诸物寡所俦。昔年山下人,来此经霜秋。重过忽初夏,草木含风流。笑彼杖藜者,感怀空悠悠。立志匪不高,而与世道游。所期在功业,王衍空清修。嗟呼,行路难!吾宁失其初,古人登泰山,慷慨愿为徒。

我来谒至人,至人群峰头:我来拜见朋友,很多朋友比我早到,已经站满了山头。

地远绝烦嚣,涧空泉树幽:自己在朝廷十年,看穿了乌烟障气的世界,现在来到这个远离世尘的地方,溪流、山泉和树林非常幽静。

瀑卷千江雪,岩悬百丈虬。还有飞驰而下的瀑布像千丈的飞雪,悬崖上像百丈长的飞龙在腾飞。

鹤飞云影瘦,鸾过石声愁。一大群白鹤飞来,云彩都被羞得消散了。一群美丽的凤凰飞过来,石头都叹息自己暗淡无光。

置身值天表,诸物寡所俦。站在这美丽的大自然里,仿佛看到这些事物都像亲密无间的伴侣。

昔年山下人,来此经霜秋。去年从山下来,这里是深秋的景色,漫山遍野铺满了落叶。

重过忽初夏,草木含风流。这一次来是初夏,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植物都是四季更替,花草树木都充满着感情。与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相比,这里是多么的安宁和谐。

笑彼杖藜者,感怀空悠悠。我自嘲自己被廷杖、革职,此时的心情感到特别空虚无助。

立志匪不高,而与世道游。于是我就下决心创作《金瓶梅》小说,我的志向并不高远,只是揭露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

所期在功业,王衍空清修。我希望我所做的这件事能够对社会有所帮助,希望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们不要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唯利是图,要淡泊名利地位,心系臣民。

嗟呼,行路难!吾宁失其初。当然,做这件事确实非常难,但我没有忘记我的初心。

古人登泰山,慷慨愿为徒。过去的人喜欢登泰山(意指写了《水浒传》),我非常愿意拜前人为师,向他们学习,(写了《金瓶梅》)。

五、以《孟氏大成宗谱》证明创作了《金瓶梅》

从孟氏家谱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证据,证明《金瓶梅》系孟养浩创作。下面列举两段文字可以作证:

1、据《大孟氏宗谱》记载:公放归(从朝廷回来)阖户于山之麓,一意屏绝干渎,日拥书万卷,留心著述,萧然寒素,洎如也。……三十年不复有出山之志岁(15)

干渎:干扰、影响,烦扰。阖:关闭。洎:充实。

此段话是:孟养浩被朝廷杖革职回家后,找来很多书看,把自己禁闭在山下面的房间里,与外界一律断绝了来往,忍受冷暖寂寞,一心一意写书。为了写作,立志三十年不出这座山。

2、又据《孟氏大成宗谱》卷四《行状》第25页记载:疏草累累百篇,以及泉水数十载所为序记,简牍、长歌、短什不下数百万言,悉藏于家。屡有请付剖劂者,公曰:“邑志以备,闻见景行,以涉人心,此何为者,毋乃好名而灾木乎。”是以迟迟尚未登刻。(16)

剖劂jue:印刷。灾木,质量不好的印刷材料。

此段话是:上奏皇上奏章的草稿多达上百篇,还有数十年写的记序,这些年来所记叙的诗歌、文章不少于数百万字《金瓶梅》,全部藏在家里。有时有人提出拿去印刷。孟养浩说:我自己有考虑,我看到我撰写的《景行》文章,表明我是心地善良之人,我怎么好把《金瓶梅》这部书拿去印刷呢?我本身就是因廷杖革职遭受灾难,如果我为了名声把这部拿去印刷出版,不又要遭受灾难吗?因此,这部书就迟迟没有印刷出版。

那些“简牍、长歌、短什不下数百万言,悉藏于家”,不愿出版,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担心公开出版后惹出麻烦,只能民间传播。

书中有两个特别的地方需要说明。

一是“景行”。“景行”,这是孟养浩收集整理的明朝以前的名人的简要事迹,编辑整理的一部书叫《景行篇》,笔者已找到该书,1620年公开出版,全书文字不到六万字。

二是“邑志”,是指当时咸宁县的地方志。据《咸宁市志(1965—2005)》记载。1605年,咸宁知县王元柄敦聘孟养浩续修《咸宁县志》。该书也是公开出版,不需要悉藏于家。

孟养浩1592年正月受酷刑回家,到1605年后才接受当时咸宁知县邀请,中间时间长达13年时间,创作《金瓶梅》小说时间是非常充足的。

很多专家学者,包括著名历史学家吴晗都认为《金瓶梅》是假托宋朝(徽宗)政和二年(1112)至建炎元年(1127)间之事,实际上描写的是晚明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间的社会状况。这也正是孟养浩生活的年代。

疏草:奏章的草稿。

景行:一部书名《景行篇》

邑志:地方志。咸宁县志。

长歌:诗歌。短什:短篇文章。形容文章多。

剖劂:雕刻、印刷。邑:我。毋乃:莫非。隽士:有大学问的人。淑人:心地善良之人。推毂:推荐、举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以特殊的人物安排证明创作了《金瓶梅》

《金瓶梅》中有十大女性人物,其中九位的命运都不佳,唯有孟玉楼既不为了死守贞节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同时又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身上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美德,在这个形象身上体现了市民思想与传统伦理的折中。

孟玉楼是《金瓶梅》小说第七回出现的,是一章全新的内容。孟玉楼是西门庆的第三房妾,都称她“三娘”,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始终,见证了西门庆家的兴衰。她原是布贩子杨宗锡之妻,丈夫死了,身边无子女,守寡一年多,便由媒婆薛嫂向西门庆说娶媒,带来了“手里一分好钱”及两张南京拨步床、头面衣服、首饰绢绸之类,约有二十余担(小说第7回),惹得杨家舅子和姑娘为了争夺这份财物相吵了一大场。

孟玉楼为人谨慎,性格温和,心中喜欢谁不喜欢谁都不随便显示出来。去西门庆家之后,她在众妇女间俱各温柔和气,比潘金莲善良随和,这两人经常在一起聊天嗑瓜子,可是后来西门庆独宠潘金莲,连孟玉楼的生日也不来看看,这时孟玉楼虽然心里有些不愉快,但也没有明显地表露出来,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心爱的扯落着你(西门庆)哩!把俺每这僻时的货儿,都打到揣字号听题去了,后十年挂在你那心里。”(小说第75回)

西门庆死后,孟玉楼与吴月娘相守,守寡一年多。第二年的清明节,去上坟时与知县儿子李拱璧(李衙内)相遇,之后有了好感,衙内便托陶妈妈来说媒,孟玉楼嫁给了李衙内为继室。吴月娘以善相送,将她房中箱笼衣服首饰以及丫环等,尽教带去,一乘大轿吹打着随行。这也是西门庆众妾中结果最好者。(小说第91回)

以后,陈经济因早先曾拾得孟玉楼的一枚金簪,欲去威吓,拐带她,但被她设计拘住,痛打一顿。但因李通判受知府徐崶斥责,说孟玉楼“带了许多东西,应没官赃物”,回家杖打衙内,逼迫衙内休了孟玉楼。而李拱璧夫妻两人离舍不得,求情归李家原籍枣强县去了。(小说第93回)

西门庆一死,家业很快凋零,妻妾们走的走,逃的逃,卖的卖。唯有孟玉楼找到了李衙内这个称心的丈夫,过着有恩爱的夫妾生活,实现了她对美满婚姻理想的迫求。

在西门庆家,吴月娘不高兴时便骂她们是孝服未满就嫁人的淫妇,这使孟玉楼感到难堪。西门庆妻妾之间充满着种种矛盾。她们互相仇视、倾扎、争夺、欺诈,“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潘金莲语),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些情况,孟玉楼在结婚前已经了解。有些事情虽然被媒人哄骗,但其母舅张四把西门庆的内幕揭露后,她为什么不听,仍然一心嫁给西门庆,不愿嫁给尚举人呢?

孟玉楼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她对传统的婚姻道德观念的突破,不被宋明理学束缚,一生嫁三次,且以幸福美满的结局而告终。孟玉楼为什么会是这个角色,应该不是偶然。应该是作者孟养浩的精心设计,他想小说中有孟氏家族的影子,但又不能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孟养浩是《金瓶梅》小说的作者。

由何方本人精心创作的六十集电视剧剧本《一代廉臣孟养浩与<金瓶梅>》已注册。

注释

①永瑢、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②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卷六十七《明史恭恪贵妃郑氏列传》

③张廷玉:《钦定四库全书》(明史·列传·卷一百零六)

④方象瑛:【明史卷一百一十四 列传第二 后妃二】

⑤五岑(孟养浩):《孟氏大成宗谱》民国三十七年《黉泮金莲》卷三第36页⑥《资治通鉴》卷(唐纪三一)215 作者司马光

⑦张廷玉:《明史 本纪第二十一》(神宗二)

⑧五岑(孟养浩):(《孟氏大成宗谱》卷三康熙二十五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016年 《登九宫山》10页)作者⑨五岑(孟养浩):《孟氏大成宗谱》卷三康熙二十五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016年《无题》第11页

⑩默庵:《孟氏大成宗谱》卷三康熙二十五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016年《旅中柬叶见初门兄》第48页

⑪五岑(孟养浩):《孟氏大成宗谱》(卷三)康熙二十五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016年《七言排律》163页作者⑫默庵:《孟氏大成宗谱》康熙二十五年-卷三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016年《滁州刺史郑又桥和韵》第40页

⑬节亭:《孟氏大成宗谱》卷三第 康熙二十五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016年《书台月色》第38页

⑭五岑(孟养浩):《孟氏大成宗谱》第三卷康熙二十五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016年《登九宫山感怀》第13页

(15)五岑(孟养浩):《孟氏大成宗谱》卷四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016年《文忠祠孟忠定公碑记》第128页

(16)《孟氏大成宗谱》卷四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016年《行状》第25页

《金瓶梅》作者探源之二

简述影响孟养浩创作《金瓶梅》的主要因素

作者 何方

孟养浩创作《金瓶梅》,必须有重要的因素影响着他,并且要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才能完成这部百万多字的巨著。特别是作为一名朝廷官员为什么会创作《金瓶梅》这样一部作品?他的驱动力在哪里,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这样一部作品?他的驱动力在哪里,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乱象丛生的朝廷影响他创作了《金瓶梅》

孟养浩从1583年到1592年10年时间在朝廷为官。当时是明朝后期,也是明朝王的衰亡时期。神宗皇帝成天沉迷于后宫,不过问朝政,朝政从上到下政治腐败,生活奢靡,社会风气日渐败坏,下层人民被官、商、霸盘剥、生活清苦。运河一带商业开始繁荣,朝廷权贵与地方官员勾结、官商勾结大肆敛财。迂腐不化的道德指标,导致了当时社会混沌不堪,社会乱相丛生,整个明王朝上上下下都笼罩在腐朽的道德阴霾下。孟养浩作为专职言官,对当时朝廷发生的事耳濡目染。作为一名正直的言官,对乱象丛生的朝廷深恶痛绝,发出了“由来施主多崇异”的感慨。

1、国本之争 导致朝政内耗严重

神宗正宫王皇后没有子嗣。万历九年(1581年)冬,神宗去看望他母亲李太后时,偶然临幸了照顾母亲的宫女王氏,生下了皇长子朱常洛。神宗认为不是自己明媒正娶的妃子所生,因此对皇长子朱常洛母子一直冷落。也是万历九年,朝廷备选九嫔。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神宗册封九嫔,嫔妃之一的郑氏被封为淑嫔,位居九嫔第二位。皇长子母亲王氏封为恭妃。在众多嫔妃中,神宗对郑氏尤为宠爱,万历十二年(1584年)郑妃被晋封为德妃,产下皇二子朱常溆,可惜夭折。神宗对郑德妃宠爱不减,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初五,郑德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随即郑德妃被晋封为贵妃。郑贵妃倚宠,借机乞求神宗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自己做皇后。爱屋及乌,神宗也希望让郑贵妃的儿子成为皇帝。

虽然郑贵妃这时的名份仅次于王皇后,但她前面还有皇帝的大皇子,要把自己的儿子扶上皇帝宝座并不容易。因为当时明朝立太子的规定是“有谪立谪,无嫡立长”,也就是说皇帝的长子是最应该被立为太子的。神宗本身有了皇长子,想立次子、三次就违反祖制。郑贵妃为了达到目的,乞求神宗与她写下立皇三子为太子的协议,并在道教庙宇中立誓。神宗的承诺,违背了明朝祖制和封建礼制,势必引起重大的政治危机。

神宗专宠郑贵妃,迟迟不立太子。朝中孟养浩和大臣们纷纷猜疑,担心郑贵妃立皇三子为太子,以损害国本。大臣们争相提及皇储问题,奏折累计成百上千,大都是指责郑贵妃干政。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进士陈登云,他在万历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很多大臣的奏折,神宗都搁置不理,仍旧宠幸郑贵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皇帝的家事就是国家大事,任何一个决定都会对政治时局带来重大影响。既然自古就有“有谪立谪,无嫡立长”的制度,那么就应该按照这个规矩来,这样也是为了维护皇帝家庭的和睦,避免皇子们因为争权夺势而自相残杀。

大臣与神宗和郑贵妃在立太子、册封皇长子母亲王恭妃为贵妃、皇长子朱常洛接受正规教育以及立太子的问题上,进行了长达25年斗争,使精疲力尽的神宗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才不得不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此时皇长子已经十九岁,十一岁才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皇三子朱常洵封为福王,这场“国本之争”基本结束。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有大臣上疏怀疑神宗要换太子,指责是郑贵妃从中作乱,结果又株连逮捕一大批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又有大臣上疏郑贵妃以及福王要谋害皇太子,神宗让福王朱常洵就藩,被郑贵妃暗中阻止。

这场复杂的政治事件,共逼退内阁首辅(宰相)四人(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达三百多人,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充军,还整治了一批“东林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郑贵妃倚宠搜刮钱财

郑氏家族权势显赫,可谓“一人得道,全家升天”。其父亲、哥哥、都是都督同知,堂兄、侄儿等都身居要职,他们倚仗权势大肆敛财。据《明史 后宫故事》记载,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以后,神宗派出大批矿监税吏,赋予种种特权,到各处去搜刮金银财宝。一方面,矿监税吏大都是郑贵妃的心腹宦官,他们知道郑贵妃受神宗宠幸,无不极力巴结。他们把从各地搜刮来的金钱和各地进贡的税银,进贡神宗与郑贵妃等大肆挥霍。福王朱常洵婚费达三十万两白银,经营洛阳邸第达二十八万白银,十倍常制。还有四川的盐税、茶税和没收张居政的财产等都送给了朱常洵。廷臣请王之籓者数十百奏(数以百计的大臣上疏反对),神宗不予理睬。

3、后宫生活奢靡

据《国朝宫史》记载明代后宫开支巨大:“有明之季,脂粉钱岁至四十万两,内用薪炭,巧立名色,靡费更甚”。按照惯例,明朝后宫的胭脂费一般维持在每年40万两白银,而万历皇帝当政的时候,猛增到100万两,万历皇帝还嫌不够,又让户部增加20万两。脂粉费突然增加到了原来的三倍,那么宫妃也得相应增加。怎么养活那么多宫妃?首先是国家财政支出,再是建自己的“小金库”,让太监、爪牙到各地搜刮民财。

4、皇帝注重酒色财气 怠慢朝政

据“金学”研究专家陈东分析《金瓶梅》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告诫人们远离酒、色、财、气。这是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大臣雒于仁上疏给神宗皇帝的《酒色财气四箴疏》是一致的。

《金瓶梅》形象展示了色、财、权、气四位一体的西门庆人生模式,高度概括了明朝中后期腐败制度下的乱相以及社会腐败的成因。

万历十五年后,神宗怠慢朝政,整日在后宫纸醉金迷,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与孟养浩同年(1583年)考取进士的雒于仁专门为神宗上奏了一份《酒色财气四箴疏》奏章。

据《明史·<明实录>》记载《酒色财气四箴疏》又名《酒色财气疏》,时任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在万历十七年十二月(1589年 )写的一份奏疏,他针对神宗身体状况不佳,上疏批评、劝诫,在他看来,神宗之所以身体不好就是因为酒色财气四个字。

《酒箴》:耽彼曲蘖,昕夕不辍,心志内懵,威仪外缺。神禹疏仪,夏治兴隆。进药陛下,酿醑勿祟。

《色箴》:艳彼妖姬,寝兴在侧,启宠纳侮.争妍误国。成汤不迩,享有遐寿。进药陛下,内嬖勿厚。

《财箴》:竞彼锣镣,锱铢必尽,公帑称盈,私家悬罄。武散鹿台,八百归心;隋炀剥利,天命难湛。进药陛下,贷贿勿侵。

《气箴》:逞彼忿怒,恣睢任情,法尚操切,政戾公平。虞舜温恭,和以致祥;秦皇暴戾,群怨孔彰。进药陛下,旧怨勿藏。 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

夫纵酒则溃胃,好色则耗精,贪财则乱神,尚气则损肝。以皇上八珍在御,宜思德将无醉也,何日饮不足,继之长夜。甚则沉醉之后,持刀弄枪。以皇上妃嫔在侧,宜思戒之在色也。夫何幸十俊以开骗门,溺爱郑氏,储位应建而未建。其病在恋色者也。 以皇上富有四海,宜思慎乃捡德也。夫何取银动至几十万两,索潞绸动至几千匹,略不知节。甚或拷索宦官,得银则喜,无银则怒而加杖。皇上无宜自解,何以信天下,而服沂之心耶!此其病在贪财也。 以皇上不怒而威畏,宜思有忿速惩也。夫何今日杖宫女,明日杖宦官,彼诚有罪,置以法律,责之逐之可也,不必杖之累百,而不计其数,竟使毙于杖下。此其病在尚气也。 皇上诚嗜酒矣,何以禁臣下之宴会;皇上诚贪财矣,何以惩臣下之饕餮;皇上诚尚气矣,何以劝臣下之和衷。

神宗看后无比愤怒,要严惩雒于仁,被首辅(宰相)王家屏劝阻。

之后,神宗将大臣上疏的奏章大都“留中”。“留中”,就是把大臣们送上来的奏疏放在宫中,既不批示,也不发下。特别是大臣们反对册封郑德妃为贵妃,请求册封王恭妃为贵妃,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的奏折更是如此。对奏章采取“留中”不发的态度,导致了政府运作瘫痪。当朝廷内部出现动荡时,神宗也懒得去理睬平息,最后干脆不上朝,时间长达二十八年之久。“万历怠政”最严重的几年,缺位的官员都不补上,以至于六部尚书缺了三人,六部侍郎缺了十人,言官御史缺了九十四人,各省布政使按察使级别官员缺了六十六人,造成各级衙门都缺官。由于神宗怠慢朝政,很多国家机关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大臣怨声四起。

朝廷的事,身为神宗身边的孟养浩是非常清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复杂的社会矛盾促使他创作了《金瓶梅》

作为朝廷的一名专职言官,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是非常清楚的。

万历年间,各种社会矛盾丛生。一些宦官称郑贵妃为“内主”,称其父为“国父”。他们倚仗着这个后台在各地大搞土地纳献,搜刮掠夺,杀人抢劫,无恶不作。虽然各地百姓群起反抗,一些正直的地方官员也纷纷上疏要求惩办这些宦官,但是神宗与郑贵妃都极力为他们开脱,使他们逍遥法外,助长了官僚贪图享受,无恶不作。也激起了各地的民变,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1、土地纳献、投献严重。土地纳献、投献、兼并是明朝中后期的一大特色。万历初年,张居正任首辅期间清丈土地,抑制兼并。但人亡政息,投献更烈。如保定府定兴县,有千顷“永不起科”民田,被“奸 民投献,勋戚奏讨”,成为乾清宫、慈宁宫、雍靖王妃、延庆公主、瑞安公主、寿阳公主、恭顺侯、驸马许从诚,锦衣卫千户陈尚忠及五军营等十处勋贵庄田,导致数千户沦为庄佃,课以苛重的籽粒,有人感叹“贫莫贫于佃户,富莫富于勋戚”。湖州董份,官至礼部尚书,富冠三吴,有田千百顷,连接苏、湖诸邑。这些田地,大都用强占、纳献、压价购置等手段掠夺而来,因此召致农民的强烈不满,酿成万历二十年的民变,民众纷纷索还田地。“田产任其割据,庐舍任其劫略。”结果董氏家产“不数月存者十仅二三”。荆州乡官陆师贽曾极言投献之害:“今世最害人之事,无如投献田地人口者……”

2、盗贼横行。全国上下盗贼横行。当时一男子单枪匹马持刀闯入周王府,大大咧咧抢掠一番后离开,竟无人问津。为什么出现如此情况?因为当地的巡抚和知府,都已经缺位了三年,根本就没有主管官员管事。藩王都这个遭遇,普通百姓自然可以想象。当时的北京周围都是盗贼横行。万历中叶时的"惯贼"左文俊,一度在北京周边聚集数千人,打劫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神宗接连颁发严旨要惩处,各级官员却置若罔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过问。

3、苛税如虎。万历年间,虽然三大战役获胜巩固了边防,却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困难。神宗派太监为天下矿监和税监以充实内库,然而矿监税使大多假借名义搜刮民间财产,导致民间怨声载道。据《金陵琐事》记载:万历二十八年时的苏州,就是“税官如虎狼,与盗无异”。当时有个卖灯草的小贩,从苏州出发卖灯草,一路不停被税官抽税,到了目的地才发现,就算灯草全卖光,也挣不回这亏空,干脆气得一把火烧光。万历二十九年的广东,刑部主事王临亨记载:贸易发达的岭南,一艘商船过境路上,也要被不停抽税,有“桥税”“番税”等各种名目,层层抽税,各级官员一起发财。由于苛捐杂税多,为躲苛捐杂税只有逃跑,很多村庄农民跑光,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正如《明神宗实录》记载:“大者破产,小者倾囊,每到徭役之时就惹得人心惶惶,动荡不安”。

4、灾情无人问。明朝内阁大学士叶向高,指责明朝官场两大毛病,一是“上下隔绝”,二是“士大夫好胜喜争”。据《明经世文编》里记载,万历年间“灾情荐至”“民食土矣”“难民顾而不知所往”的景象。但是朝堂之上,无论是怠政的神宗,还是互相争权夺利的群臣,却始终不见有紧迫的反应,少有紧急赈济。山东诸城举人陈其猷当年进京会试,他从诸城到北京,亲历了山东大饥荒遍布的惨景,然后把他看到的一切都绘在《饥民图》里。在《饥民图》一字一泪的序言里,陈其猷发出了悲愤的呐喊:出诸城出发离家二十里,满眼就是饿殍遍野,甚至“人相食”。这样的惨景在当地已司空见惯。而京城却依然是“声歌诱耳”“繁华夺目”。触目惊心的灾荒,在各级官员眼里,竟是“漠然不相关矣”。

从万历十五年开始横征暴敛,使得国家经济急转直下,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神宗逐渐对民生失去了兴趣,留在后宫享受奢华生活。由于他的怠政荒淫,使得后期社会矛盾重重。万历中晚期起,民变纷起,湖广、江西、苏州、云南、徐州、南京、辽东等地都相继暴发过大规模的暴乱,整个明王朝便从一个顶点很快跌落,神宗死后仅24年,李自成就攻破了京城,明朝宣告灭亡。

三、百杖酷刑迫使他创作了《金瓶梅》

孟养浩之所以被处极刑,就是因为他对当时的社会非常不满,与同事李献可等一批正直的大臣反对朝廷腐败,反对官官勾结、官商勾结,反对册封郑德妃为贵妃,主张立皇长子为太子。神宗和郑贵妃对这些大臣非常不满,予以严惩。孟养浩的同事御史邹德泳,户兵刑工四科都给事中丁懋逊、张栋、吴之佳、杨其休、礼科左给事中叶初春、德泳、懋逊等六人并贬一秩。还有钟羽正、阮弘绪(咸宁通山人)也被除名。大学士赵志皋论救,被旨谯让。吏科右给事中陈尚象等等一大批大臣被惩处。剧作家汤显祖也被发配到海南的雷州充边。李献可因在一次抄录资料时,把明朝先前的明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误抄为洪治,仅误抄一字,神宗就“责以违旨侮君,贬秩调外,寻除名”。首辅(宰相)王家屏认为处理过重,将御批退回给神宗,神宗更是气愤,想法继续惩治大臣。

在这种情况下,孟养浩不顾个人安危,向神宗皇帝上疏“五点不可”奏疏,神宗看后大怒:“养浩疑君惑众,狂吠激上,好生可恶,殊可痛恶。令锦衣卫杖之百,削籍为民,永不叙用。中外交荐,悉报寝”。孟养浩被拉到午门实施廷杖,险些丧命。

《钦定四库全书》·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一)详细记载了这一经过:孟养浩,字义甫,湖广咸宁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行人。擢户科给事中,迁左给事中。帝严谴李献可,养浩疏谏曰:“人臣即至狂悖,未有敢于侮君者,陛下岂真以其侮而罪之耶?献可甫跻礼垣,骤议巨典。一字之误,本属无心,乃遽蒙显斥。臣愚以为有五不可。元子天下本,豫教之请,实为宗社计。陛下不惟不听,且从而罚之,是坐忍元子失学,而敝帚宗社也。不可者一。长幼定序,明旨森严,天下臣民既晓然谅陛下之无他矣。然豫教、册立本非两事。今日既迟回于豫教,安知来岁不游移于册立,是重启天下之疑。不可者二。父子之恩,根于天性,豫教之请,有益元子明甚。而陛下罪之,非所以示慈爱。不可者三。古者引裾折槛之事,中主能容之。陛下量侔天地,奈何言及宗社大计,反震怒而摧折之?天下万世谓陛下何如主?不可者四。献可等所论,非二三言官之私言,实天下臣民之公言也。今加罪献可,是所罪者一人,而实失天下人之心。不可者五。祈陛下收还成命,亟行豫教。

帝大怒:‘言册立已谕于明年举行,养浩疑君惑众,狂吠激上,好生可恶,殊可痛恶。令锦衣卫杖之百,削籍为民,永不叙用。中外交荐,悉报寝’。

谕旨下发后,大臣们纷纷上疏劝说神宗收还成命,神宗不理。为震慑其他大臣,孟养浩受刑时,神宗特地在行刑厅中央竖起一根大木柱,神宗站在木柱旁边,手持大刀,孟养浩被打十杖,行刑官向神宗报告一次,神宗就用大刀朝木柱上猛砍一刀,砍的口子深达一寸许。说明当时神宗皇帝对孟养浩是多么厌恶。这便是为什么孟养浩感慨“一诏纶台未忍听”的缘故。

孟养浩受刑难以忍受,高喊“高皇帝”,然后昏死过去。高皇帝是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孟养浩高喊开国皇帝,意指神宗愧做朱元璋的后代。在李太后的保护下孟养浩才得以活下来。

四、母亲与王恭妃同病相连驱使他创作了《金瓶梅》

明朝万历年间,家境贫寒的孟养浩考乡试第五名,1583年正准备进京考进士,父亲突然病故,母亲患眼疾(半失明),妻子快生孩子,他准备放弃考试,在家陪伴家人,等下一届再去京城应试。经县衙官员和亲朋好友劝说,孟养浩才进京考试,考取第三十名进士,然后留在神宗身边做言官。孟养浩在朝廷亲眼目睹了朝廷里的乱象,特别是被神宗宠幸的郑贵妃为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自己当皇后,极力虐待皇长子母子,把其母子锁在屋子不让出门,待遇上克扣,吃饭都只能由郑贵妃派人送去,连冬天的烤火炉都要收走。王恭妃伤心欲绝,整日以泪洗面,导致双目失明。孟养浩的母亲也是双目半失明,孟养浩深深地体会到眼睛失明给生活带来的艰辛。王恭妃的眼睛被郑贵妃人为导致,在孟养浩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原本是王恭妃享受的生活却被郑贵妃窃取,反而遭到如此虐待,孟养浩打抱不平,与大臣上疏神宗极力希望改善王恭妃母子的生活,不但得不到改善,反而变本加厉地被虐待。这不能不说是孟养浩创作《金瓶梅》的又一驱动力。

五、借鉴大量书籍帮助他创作了《金瓶梅》

孟养浩亲眼看到朝廷腐败和肮脏的社会乱象,加之他身边的同事、朋友一批又一批被赶出了朝廷,或革职,或充边,或致死,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度创伤,悲愤地发出了“铁屐蹈穿尘世界”的呐喊。他要让“金章飞下宋宫庭”,他要“委蜕千年事”,让“神功万载传”,要让“宋代的金莲绿在玉堂里”,要让“千年的朱花吐进文章里”。

据《孟氏大成宗谱》记载,孟养浩回家后“日拥书万卷,留心著述,萧然寒素……三十年不复有出山之志岁”。这也说明孟养浩创作《金瓶梅》的决心。

《金瓶梅》小说是借助多种作品创作的一部综合体。据北美汉学家韩南研究证明:《金瓶梅》除了借用大量《水浒传》内容,还借用了《刎颈鸳鸯》、《志诚张主管》、《张主管志诚说厅祸》等书籍的内容。徐昌龄文言短篇小说《如意君传》都曾被《金瓶梅》借用,《〈金瓶梅〉素材探源》一书中考证,《金瓶梅》苗员外遇害一事,取材至公案故事《港口渔翁》,最早见于《百家公案全传》故事。《金瓶梅》所借用的题材还有小说话本十种、戏曲十四种、清曲(合套曲和散曲)一百四十种,还有宋史及其它说唱文学作品。其来源可归纳为八类:宋明史实、《水浒传》、文言色情小说、公案小说、白话短篇小说、戏剧剧本、民间散曲小调、佛教“宝卷”等。韩南在“结论”写道:“《金瓶梅》的作者无视文史学家对各种体裁判定的分界线,不论是正史、小说、戏曲,也不论是长篇、短篇,只要与作者的想象力相近,都在录取之列。作者还从当时流行的口头文学中吸取某些技巧,表现了他借用传统手段的愿望。因此,《金瓶梅》是多部作品移花接木而来的一个综合体。这与《孟氏大成宗谱》记载的孟养浩“日拥书万卷,留心著述”是非常吻合的。

过去有人认为创作《金瓶梅》的作者必须是熟悉山东的方言、运河一带的风土人情。但从这些被借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对作者的居住地、方言、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方面就显得关系不那么重要了。

从创作时间上看,历史学家吴晗先生认为《金瓶梅》成书当在万历十年(1582年)之后,三十四年(1606年)以前。孟养浩1583年(万历十一年)考取进士,1592年(万历二十年)受刑革职回家。从1592年(万历二十年)到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在家闲居28年,有足够的时间写作《金瓶梅》,这与吴晗先生研究的出书年代非常吻合。

《金瓶梅》之所以选择以《水浒传》反映的宋朝仁宗年代为创作时代背景:一是《水浒传》的时代背景是宋朝已经开始走向没落,孟养浩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正是明朝走向没落的时期,包括唐代玄宗时期,三个朝代的三段历史惊人地相似,才有了孟养浩的诗“宋代金莲绿玉堂,千年芹洺尚遗芳”;二是当时《水浒传》小说已经在社会上广为传播,《金瓶梅》借助《水浒传》小说创作,更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孟养浩既然写《金瓶梅》为何又复职上任

明史记载:“光宗立,起太常少卿,半岁迁至南京刑部右侍郎。未之,官卒。”

孟养浩从1592年被革职到1620年复职,在家闲居28年。他被严惩革职的主要原因就是反对朝廷腐败,憎恨社会风气败坏,极力主张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册封朱常洛母亲王恭妃为贵妃,未果。1620年,神宗去世。朱常洛继位,年号光宗。这时十三位官员上疏光宗皇帝请求启用孟养浩。光宗皇帝知道孟养浩曾经为他立太子付出了很大代价,为了感恩于孟养浩,任命孟养浩为太常少卿。孟养浩复职并不是神宗,而是受恩的光宗所为。可是光宗皇帝上任才二十九天,就被郑贵妃设计致死。光宗皇帝儿子继位,又任命孟养浩为“南京刑部右侍郎”。此时的孟养浩看到光宗皇帝被致死,感到了世态更加险恶,已经心灰意冷,随后重病不起,不久去世,未能赴任。

孟养浩作为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写《金瓶梅》的目的只是揭露现实,警示朝廷,告诫世人,希望能重塑明朝以前的雄风,并无改朝换代的思想。因此,当光宗皇帝启用他时,他仍去上任属于正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附名人对《金瓶梅》的评价

这里选用几位名人对《金瓶梅》一书的评价。

1、鲁迅。鲁迅先生是现代研究金学的第一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同时说部,无以上之”。前一句意思是人情练胆,对社会观察很细;后一句意思是,同时代的小说作品里,没有比它更好的了!他评价《金瓶梅》:它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反映那个世俗社会为宗旨,描写世情,尽其情伪,揭示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人情世态。

2 、毛泽东。1957年,毛泽东建议“封疆大吏”都要看看《金瓶梅》这本书,都要读一读这本书。他评价道:“中国小说写社会历史的只有三部:《红楼梦》、《聊斋志异》、《金瓶梅》.....暴露了封建统治,揭露统治和被压迫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细致!”毛泽东认为《金瓶梅》描写了真正的明朝历史。

3、郑振铎。如果净除了一切秽亵的章节,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从他的评价中,可以看到,金瓶梅非常写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

4、阿丁。《金瓶梅》实是反抗的、积极的。它的中心思想在于讽世,在于暴露资产阶级的丑态;他描写上至朝廷下至奴婢的腐败,他描写人情的险恶,世态的炎凉。

5、赵景深。《金瓶梅》一书描写的是商人如何转化为官僚,间接地反映了市民阶层与其他阶级或阶层的复杂关系,它是明代后期某种特定生活的典型概括。

《金瓶梅》问世以来,可以说是数百年有毁有誉。一说起《金瓶梅》,一些人就认为是一部不正经的书。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认真读过此书的人不一定很多,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一定都读过。因此对此书不够了解;二是受一些根据《金瓶梅》拍摄的影视作品的影响,一些人就盲目地认为是淫秽书籍,以讹传讹。

《金瓶梅》是以“话说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为开篇,通过对官僚,恶霸,富商三位一体的反动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淋漓尽致的描写,一方面反映官场社会,一方面辐射市井社会,实际上是写出了晚明社会的众生相,看似写宋代,实则借古讽今写明朝;看似写下层,实际反映各个阶层整个社会,彻底暴露了封建社会晚期的黑暗与腐朽,揭示了封建社会腐朽的根源,是一部展现十六世纪中国封建主义之将死,资本主义已萌芽的社会全景的伟大作品。

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作者简介 何方,四川达县人,男,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农业银行作协会员,中国金融作协会员。1982年开始发文章,先后发表文章350多篇,执笔编著业务书籍8部,创作电视剧两部、长篇小说两部,共计35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奖。曾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等国家领导人和中纪委领导亲切接见,彭主席为作品题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