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力强盛,国土辽阔。建国初期唐朝加强了中央集权,皇权也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高峰。那么唐朝皇帝又是如何一步步丧失军权,葬送大唐江山的呢?今天,小边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一些细节。
1唐朝前期
这一时期的大唐效仿隋朝,实行的是府兵制,理论上所有府兵都属于中央军,都归皇帝管辖。府兵兵力大约70万,仅皇帝亲率的禁军也有约20万。而且唐朝初期的中央军战力十分强悍,完全可以压制地方军。
而此时大唐的地方军是边军,边军势力较弱。每次遇到大的战事,都需要府兵乃至禁军的补充。比如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随军出征的军队除了有营州、松漠都督的边军之外,还有皇帝亲自率领的禁军和府兵。所以这一时期的唐朝兵力分配是内重外轻,皇帝大权在握,其丧失军权的风险很小。
2唐朝中期
这一时期的唐朝,土地兼并严重,越来越多的府兵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得不逃亡以躲避兵役。因为府兵打仗需要自备衣食装备,国家分配给府兵的土地被地主豪强兼并以后,府兵再也无法承受战争所带来的花销。一场战役下来,府兵就算不战死,也得被穷死、饿死。越来越多的府兵开始逃亡,最终变成了流民。整个大唐的军力和战力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针对这种情况,唐玄宗全面推行募兵制。说白了,大唐中央军和地方军都变成了雇佣军。由国家或藩镇发放粮饷装备,士兵成了职业军人。
在经历了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换之后,大唐中央军实际上只剩下禁军,其兵力大约是20万,但是,中央军的战力却大大增强。因为中央军的待遇优渥,装备精良。应召者都是身强体壮的优质职业军人。
到了唐玄宗晚年,唐朝中央政府腐败不堪,禁军名额都被官宦纨绔子弟把持。再加上唐玄宗开始变得好大喜功,频频发动对外战争。这就使得大量出身寒微的优质军人纷纷前往边关参军以建功立业。至此,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中央军都开始走下坡路。到了安史之乱前夕,中央军更是缩水到了8万人。安史之乱时,虽然中央军在短时间内又募兵6万。但都是战五渣的水平,中央军一触即溃。灵宝之战后,中央军仅剩3000多人随着唐玄宗仓皇西逃。
安史之乱后,中央军势力逐渐恢复,鼎盛时期达到了18万多。此时的中央军吸纳了更多的藩镇边军和安禄山旧部,其战斗力大幅提升。中央军可以单挑任何一个藩镇割据。这也是大唐可以续命100多年的重要原因。然而,泾原兵变后,大唐中央军逐渐落入宦官之手,大唐皇帝逐渐丧失了对中央军的直接控制权。
相反,这一时期的地方军却迅速膨胀,战斗力也一直有增无减。由于府兵制遭到破坏,唐玄宗便允许节度使自行募兵。不仅如此,唐玄宗还赋予了节度使行政、财政大权。节度使活脱脱成了地方上的土皇帝。连年的对外战争使得藩镇节度使频繁募兵,而大量内地的优质军人由于出身寒门,无法进入中央军,不得不投身地方军。这就使得地方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超越了中央军。比如叛唐的安禄山,他自己一个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地节度使。拥兵18万多。这些边军都是死人堆里滚出来的,其战力十分强悍。比如,安史之乱时,安禄山的边军在灵宝一战中全歼哥舒翰的20万中央军。(此时的中央军还加入了一些边军,战力有所提高)这其中固然有李隆基强令出战的因素,但是,中央军不敌边军也是不争的事实。
安史之乱后的地方军势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大大增强。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但是唐朝却无力彻底消灭安禄山的旧部,只能任用安禄山的党羽继续统领安禄山旧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北三镇”。“河北三镇”虽然名义上归附朝廷,但实际上已经独立。而在平叛期间,唐肃宗在内地也设置了更多的节度使以抵挡叛军。这就使得唐朝中央集权进一步被削弱。地方军的实力越来越强大。
总的来说,中唐时期的中央军和地方军互有胜负,谁也奈何不了谁。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3晚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大唐中央军逐渐腐化堕落,由于很少对外征战,中央军战斗力急剧下降。中央军的士兵已经不再是曾经能征善战的边军,而是由工商富豪子弟充任的样子兵,不堪一战。黄巢攻打长安时,唐朝中央军(神策军)被黄巢起义军击溃。黄巢起义失败后,唐昭宗再次整顿仅剩的数万中央军,试图中兴大唐。然而,在和藩镇的交锋中,中央军数次战败。之后,中央军又被卷入藩镇之间的混战中,兵力一再折损,仅剩2万多人。最终在公元897年,中央军被原神策军将领王建解散,彻底退出了大唐的政治舞台。大唐皇帝至此彻底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权。
与此同时,藩镇之间微妙的平衡被黄巢起义军打破。各藩镇节度使在围剿黄巢起义军时,勾心斗角,趁机发展壮大自己。在剿灭黄巢起义军的过程中,又诞生了许多新的节度使(如董昌、钱缪、朱温等人)。各节度使之间矛盾重重,相互攻伐,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唐朝已经名存实亡。不久,在藩镇兼并战中占据了上峰的朱温杀了唐昭宗,另立唐哀宗,然后又逼迫唐哀宗禅位于自己,建立梁朝。至此,大唐江山彻底断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