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南京中央军校,在位于教育长张治中的办公室旁边一间不起眼小屋子外,挂出了一块神秘的牌子,高级教官室。

没人知道这个高级教官室是干什么的,只知道进出之人都是军校和各地部队中选拔出来的翘楚。每个人都神色凝重,来去匆匆,教官室的灯也经常是通宵达旦的亮着。

半个多月后,高级教官室忽然搬家了,搬到了苏州著名的留园,名字也改成了“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

1936年的中国,看似一片祥和的背后实则暗流涌动,已经到了极为危险的关头。

中日关系越来越紧张,日本军国主义在东北阴险的扶植了伪满洲国,又肆无忌惮的侵占我国华北。1936年9月23日,更是借口三名日本水军在上海租界附近被人狙击,一死两伤,出动全部海军陆战队,大肆增兵上海。

有的人依旧醉生梦死着,有些人则已经感知到了这欲来的满城风雨,开始了未雨绸缪。

这个神秘的高级教官室,正是张治中将军成立的研究对日作战的参谋机构,一批批参谋人员从这里领取命令,然后往返于淞沪线、苏福线一带,实地侦查、测量、绘制地图,并派人构筑着小型的据点工事。

事实很快证明,这样的做法是多么的英明,而这个小小的机构,也成为了日后揭开全面抗战序幕的司令台。

01

1937年7月7日,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日本开始对卢沟桥发起攻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事变爆发后,日本一边大声叫嚷着“不扩大事态,就地解决”,一边暗地里抓紧调集军队,为全面侵略争取着时间。

可偏偏就有人相信了,比如负责北平天津防卫事务的张自忠,他出面同日本协调,希望能够和平解决。也因此让他背负上了“汉奸”的骂名,数年后,张自忠将军用自己彪炳的战绩和生命洗刷了耻辱,诠释了中国军人的“勇”。

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南方,另一名名字听起来很是相似的张治中将军,则用行动解释了什么是中国军人的“智”。

卢沟桥战事刚起,正在青岛养病的张治中当即拒绝了医生的劝告,第二日即返回南京,接受了京沪警备司令一职,开始筹备抗战事项。

对日本人,张治中从来就没抱有过幻想,他是最早坚信中日间必有一战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才会提前一年就成立专门备战机构。

1937年8月1日,张治中发布了一篇《告京沪区民众书》,言辞恳切,慷慨激昂,读之让人热血沸腾,记得文中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

为民族之英雄,抑为子孙之罪人,决于自择。惟我亲爱同胞,共勉前程,共纾大难,时乎不再,凛凛勿忽。

对于同日本作战,张治中有着一套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主要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他打我,我不还手,比如九一八;第二种是他打我,我再还手,比如“一二八战役”、长城战役;第三种则是我判断他会打我,那么我就先下手为强。

对于上海,这个中国经济的命脉,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张治中认为必须要采用第三种方法,出其不意,速战速决。

就在张治中调兵遣将,积极谋划之际,华北战场传来了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骄横的日军甚至喊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在上海的日军也蠢蠢欲动起来,8月9日,日军官大山勇夫强闯虹桥飞机场被我守军击毙。11日,就在双方还在官方交涉之际,日军第三舰队已经云集长江下游各港口,在淞沪登陆作战的意图表露无遗。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在上海,中日双方要比的就是一个速度。是我们在日军大举登陆之前全面扫荡驻守日军,加强防御;还是日军顶住我们的攻击,成功实现绕后登陆前后夹击,就成了决定上海一战的焦点。

作为一员名将,张治中在战斗初期展示出了他出色的运筹和调度能力,在一夜之间,驻扎在苏锡常一带的87、88两个德械师就开进了上海市区。第二天一早,怀着忐忑心情的上海市民猛然间发现了遍地都是带着钢盔,意气风发的中国天降神兵,那份惊喜是难以言述的。

人齐了,那还犹豫什么?大刀赶紧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啊?

可偏偏在这个关键节点,南京方面犹豫了,说要等一天。

为啥要等呢?原来驻上海的各国外交团为了避免自身陷入战火,提出24小时调停建议,建议南京方面,将上海改为不设防城市-自由口岸。

8月13日,原定的进攻日子,恰恰就在这24小时之内。于是蒋介石命令再等一等。

所以我们后来所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其实是八月十四日才开打,此时距离张治中率部进入上海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天。

就这两天,里面可以探讨的内容太多了。

比如说,各国外交团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出调停建议,而且还规定个24小时,怎么看都是缓兵之计,他们是否同日本私下达成过什么不可告人的协议?

再比如说,两国全面开战,输了就是亡国灭种,这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时刻,蒋介石却要跟敌人商量,把一个城市设为和平区域,大家保持理性和克制?这明显是不可能也不会被国人接受的。那么蒋为何要谈呢?其实原因想想也很简单,最不想在上海开战的是西方列强和江浙财团,身为南京政府首脑,他不想得罪西方列强,作为江浙财团代言人,他也不想得罪背后的老板。所以即使明知不可能,还要做做样子,至少给各方面一个面子。

蒋介石的面子给了,吃亏的却是中国的里子,这一耽搁,需要多少条军人的性命去填才能弥补呢?

德军闪击波兰大获成功,是因为希特勒牵制英法,用外交掩护战争,外交为次,战争为主。而张治中想要闪击日本,却被南京方面的外交政策所误。然而这还不是最后一次,在整个淞沪战场上,前后一共出现了三次。

政略凌驾于战略之上,也就注定了淞沪会战最后的结局。

02

8月14日下午3点,淞沪抗战终于全面打响。我军派出了最精锐的88德械师,对盘踞在虹口和杨树浦的敌人进行猛烈的攻击。

日军则是固守待援,利用停靠在海上的军舰火力支援,等待国内援军的到来。因为前期的耽搁,闪击战变成了攻坚战。我军损失不小,但是战果也很显著,淞沪战场上的第一位英雄也就此诞生,他叫黄梅兴,时任88师264旅的旅长。请记住这个番号,这里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

黄梅兴是黄埔一期生,作战极其勇敢,绰号黄老虎,当年黄埔生北伐时,曾经率领三个连兵力击溃陈炯明两个军一万多人,一战成名。

264旅担任的任务是攻击位于东江湾路1号(现在的四川北路2121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这里是侵华日军在沪的大本营。

在黄梅兴旅的全力进攻下,日军节节后退,指挥官长谷川清更是不得不把特制的钢板防盾都拿了出来,以遮挡前方如雨的枪弹。胜利似乎唾手可得,然而意外发生了,下午5时,一枚榴弹炮击中了正在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附近的爱国女校指挥作战的黄梅兴,跟黄梅兴将军同时殉国的还有旅部参谋主任邓洗中校和通信排三十余位弟兄。黄梅兴将军成为淞沪抗战中阵亡高级将领第一人。

群龙无首,这次针对敌军的斩首行动也不得不功败垂成。

中华好男儿,马革裹尸还。一个黄梅兴倒下了,但却激起了千千万万好儿郎的血性和斗志。264旅的传奇仍在继续。

接替黄梅兴担任旅长的叫高致嵩,在随后的南京保卫战中,高致嵩带领264旅坚守到最后一刻,他亲自带队冲锋,一只耳朵在同日军的贴身肉搏中被咬掉,弹尽粮绝后,高致嵩下令幸存的官兵将手榴弹全部集中在一起。待成群的日寇再一次发起进攻之时,一声“拉导火索”令下,引爆了剩余的弹药,与来犯之日寇同归于尽。

对了还有,那个威震淞沪,感动全国,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勇士,同样也是来自于264旅。

从黄梅兴起,到高致嵩止,这支英雄的部队,无一孬种,无一软蛋。有他们在,中国,绝不会亡!

地上打的如火如荼,天上战的也是难解难分,这算是空军在抗日战场上的最高光时刻。

淞沪抗战前,中国有空军么?有是有,但问题重重,首先是管理混乱,登记造册的有500架飞机,实际能飞的只有91架,据说蒋介石得知这个情况后,气的差点没有阵斩了航空委员会副主任毛邦初。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飞机花名册上只增加,不淘汰。换句话说,你这固定资产都不带折旧的,甚至那些当年从北洋政府手中接收的飞机,如何已经只剩下一个架子,还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序列中。

至于新飞机,也不知道哪个误国误民的采购员,从意大利订购了一大堆“布瑞达”,钱花了不少,用不了几天就不能飞了。

其次是训练质量跟不上,部分飞行员就没怎么实际操纵过飞机,低空俯冲轰炸时,没有控制航速,本来的轰炸日舰变成了轰炸公共租界。更有甚者,对着标有英国标志的巡洋舰狂轰滥炸,以为这是日本军舰。

就这软硬件配置,中国空军咋还能高光呢?这要感谢两个人,美国人陈纳德和东北人高志航。

作为一名美国人,陈纳德是为了钱才来的中国,但他为中国的抗日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却是不容磨灭的。

当时的世界主流空军,都信奉轰炸机至上的理论,认为空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地轰炸,协助地面部队开展进攻。尤其是日本,更是把这一理论奉为圭臬。

观察到日军的这一特点后,陈纳德决定,将中国空军的一部分战机加装机枪,改成战斗机来对付日本飞机。与此同时,他还精挑细选了一批最优秀的飞行员进行战斗机集训,这批飞行员大部分都集中在战斗机四大队,他们的大队长名叫高志航,也被誉为空军“天神”。

高志航是东北人,曾是东北空军的一员。九一八时,三百多架飞机一弹未发,白送了日本人,这让高志航在随后的岁月里受尽了白眼,也让他引以为终身之耻。

知耻则近乎勇,逃离东北的高志航申请加入中央航校,为了能够通过政审,他甚至忍痛和自己白俄流亡贵族的妻子离婚,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永远。

割断了牵挂,高志航的眼中就只剩下了国仇,由于高超的飞行技术,高志航被陈纳德选中,带领空军中的精英,成立四大队,一遍遍的练习着战斗机技术。与此同时,他也在默默等待,等待那个能够一雪前耻的机会。

8月14日,机会来了。日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下令轰炸杭州笕桥机场和皖南广德机场。此时的四大队,正在杭州执行警戒。也是天助我也,当日的杭州雨疾风狂,能见度极低,原定的三支航空队只有台北鹿屋航空队一家飞抵杭州,而且9架飞机中3架迷失方向,来的只有6架。

最令人兴奋的是,不出陈纳德所料,这6架飞机清一色的轰炸机,他们摇摇晃晃,满载着炸弹,根本没把中国空军放在眼里。

这不是空中活靶子么?还等什么?上吧!

憋了一口气的高志航率先升空,带领四大队的小伙子们如出笼猛虎一般直扑向敌机。

空战是有技巧的,除非你射击技术精准到直接隔着玻璃撂倒飞行员,否则要打就打油箱,只要打爆油箱引起大火,这飞机就是神仙也难救了。而四大队平日里,练的就是这个。

很快,高志航就锁定一架敌机,一梭子子弹下去,日机的后炮塔被打掉,眼看大事不妙,日机急忙往云层里钻,妄图逃过追击。但很可惜,他的对手是中国空军王牌中的王牌,他的命运也已经就此注定。

高志航又是一串机枪子弹,这一次,精准的命中了主油箱,日机化为一团火球,尖啸着坠落到了地面。

日机被击落了??

这一下所有人都沸腾了,虽然大家也预料过能击落日机,但是完成的如此迅速,如此完美,还是出乎了众人的预料,大家的勇气和热情瞬间被点燃,一起嗷嗷叫着冲向剩余的敌机。

很快,捷报频传,中队长李桂丹也揍下来一架日机。另外两架被击伤,落荒而逃,不过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

其中一架一头栽进了海里,另一架虽然勉强回到自家机场,却在降落时来了个肚皮着地,彻底报废。

而我军呢?无一损失,4比0,完胜!

八一四空战使我空军第一次认识到,日军飞行员也是人,只要我们战术得当,兔子搏鹰,一样有胜算。

战报传到南京,还没从500架飞机变91架飞机的懊恼情绪中走出来的蒋介石欣喜若狂,不过真正让他高兴的还在后面,八一四只是开个头,还有八一五呢。

原来,吃了瘪的长谷川清不死心,认为是天气原因导致的意外。第二天,又派出一大队轰炸机,要来找回场子。

只可惜这一次,他输得更惨。

这样说吧,八一五打完,四大队人人都有了击落记录,而且涌现出了更多的狠人,比如乐以琴,躲在云层中偷袭,一人干掉4架战机!还有一个叫梁添成的印尼华侨,第一次参战,竟然也击落2架战机。

四大队也因这一战,一战封神,被称为志航大队。

淞沪抗战开打仅三天,只知道用轰炸机,不知道用战斗机护航的日军就吃了大亏,共被击落46架。中国人第一次在中国的天空上扬眉吐气。

不过受限于国力的巨大差距,飞机的损失无法得到补充,飞行员的损失更是牺牲一个少一个,中国空军的辉煌也只能是短短的昙花一现,随着一位位空战英豪的陨落和战机的损毁,随后的抗日战场,已经很难再看到空军的身影。

就在三军听令,将士一心,攻势如虹之刻。南京方面又传来了通知,停止进攻,另候后命!

就这样,总攻只打了一天就停了,至于原因,我查找了不少资料,包括参战将领的回忆录,没人知道。而这一停,就是15、16两天,所有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日军调集人手,修补工事,却无可奈何。

士兵急,张治中更急,就这样度日如年的煎熬到17日,他终于又请得旨意,发动第二次总攻。这一次总攻被张治中命名为铁拳计划,在空军的配合下,取得了比14日第一次总攻更为辉煌的战果。

长谷川清这下是彻底慌了,连发两封急电,要求国内急速增派援军。日本国内很快就通过了继续增兵的计划,时间就是生命,双方都开始了与时间赛跑。

可是,没错,又是可是。18日,我军第三次被叫停。这一次总算有了理由,因为英国提出了调停。

南京统帅部犹如神经质一般的打打停停,犹豫不决,犯了兵家之大忌。不过这一次,蒋介石不需要再纠结了,因为日本人帮他做了决定,日军的军事部署已经完成,所以压根没多搭理英国人,很快就拒绝了调停。8月19日,双方再次战作一团。

蒋介石似乎也被日军的咄咄逼人激起了怒火,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在上海大打一场,这个决心虽然有点晚,但毕竟还是下了,抗战初期最惨烈的一场大战就此算是正式拉开帷幕。

03

8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全国划为五个战区,京沪杭地区为第三战区,冯玉祥任战区司令,陈诚担任前敌总指挥。

眨眼间,淞沪战场就升级成了战区,兵力也迅速增加到了30万,任谁都能看出来,这一次是要真的豁出去打了。

看战争,要么是看战场上的你争我夺,你死我活,传颂战士不屈的事迹,鲜血铸就的荣耀;要么则是分析双方的排兵布阵,调兵遣将,战场外的明争暗斗。

拿淞沪抗战来说,场外的东西似乎更有些看头。

就不说那让人恨得牙痒痒的三次叫停攻击,单说蒋介石的这个人员任命吧,则更是充斥着战争以外的东西。

首先,为啥要让冯玉祥来当第三战区司令,参加淞沪抗战的大多是中央军和南方各省的军队,而冯玉祥是西北军的创始人,此时的西北军各部,正在华北战场作战,让冯玉祥从北跑到南,来指挥并不熟悉的军队,将不知兵已经犯了大忌。

这样安排蒋介石自然有自己的用意,宋哲元、韩复榘等人都在北边,要是让他们的老长官冯玉祥去主持北方战局,那还能有自己插嘴的份么?所以,冯老将军,您也只能委屈委屈咯。

不过蒋介石的算盘也没打太久,没过多久,他就觉得淞沪战场更为重要,冯玉祥在这里碍手碍脚,干脆将冯调到了六战区,由自己亲自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

再来说说张治中,明明是张治中负责的淞沪战场,怎么忽然间前敌总指挥变成陈诚了?这里面也有一段故事。

8月23日,在我军夜以继日的进攻下,日军已经被压制在两个据点内,史称十日围攻。可是由于前期的各种拖延,日军的精锐11师团也已经在川沙口登陆,这标志着我军开始由攻转守,战争正式进入第二阶段。

如果让日军成功登陆,占领罗店一带,那就形成了对我军的前后夹击,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张治中越想越急,紧急抽调了两个师赶往罗店,幸好出击的早,一番殊死搏斗,我军歼灭了渗入罗店的敌军,抢回了这个交通要道。恰巧此时罗卓英的第18军也赶到了嘉定,为了确保罗店的绝对安全,必须让18军也顶上去,张治中决定亲自前往18军动员部署。

电话线都被炸断了,他只得一路又是脚踏车又是步行,风尘仆仆赶到嘉定。然而对方的一句话问蒙了张治中:您怎么跑这里来了?

我是前敌总指挥,来指挥军队有什么不对么?张治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双方一谈才知道,原来18军已经划归了陈诚管理,现在的前线指挥权,北面归陈诚,南面归张治中。

张治中很尴尬,也很委屈。 临阵换帅,又是令出多门,蒋介石为何要犯兵家大忌的这样干,原因他是知道的。

战前蒋曾问张治中对这一战是否有把握,张治中是拍着胸脯保证过的。但问题是南京统帅部三次叫停攻击,错失了无数战机,这又怪谁呢?

真正应该怪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大家相信这是谁的错。只要撤换了张治中,这盆脏水就算是泼出去了,这个锅也有人背了。

对这个环节,张治中是心知肚明,自认为战术指挥没有任何错误,多少天来任劳任怨,甚至亲临一线搏命督战的他又是委屈,又是愤怒。坚决要求辞去职务,离开了上海这片曾经倾注无数汗水的伤心地。

战争,是为了政治;但政治,绝对不能去左右战争!

战场之上,如果充斥了太多战略战术以外的东西,那么失败是丝毫不会让人意外的。国军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种子,这时候就已经埋下了。

04

言归正传,作为新任的前敌总指挥,陈诚在军事指挥能力上虽然称不上第一流将领,但却有一个特点,绝不服输!

这是一个因为个子不高,所以在与人合影时都要抬高肩膀,绝不要被人压过一头的男人。

战场上,心气跟能力同等重要。陈诚的走马上任,也预示着战争将要进入白热化。

此时淞沪战场的关键聚焦到了罗店,国军必须要守住罗店,如果这一后路被松井掐断,大军就会处于崩溃的边缘。

蒋介石也终于从开战之初的犹豫不决中走了出来,拿出了能拿出手的全部主力,看一看先后参加罗店战役的都有谁吧。

陈诚赖以起家的第十八军,军长罗卓英,后来的国军五大王牌之一;

“天子门生”胡宗南所率,号称天下第一军的国军第一军;

国军五大王牌之一,后被称为“虎贲”的第七十四军,也在罗店战场上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王牌扎堆,虎将云集。罗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从此以后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叫做:血肉磨坊。

罗店战场的惨烈,是超乎当时中国军队的想象的,日军飞机大炮坦克悉数登场,再配上海军的支援炮火,真真正正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8月26日,第18军少将旅长蔡炳炎倒在了冲锋的路上,弥留之际,口中仍留二字:前进!

这些部队的装备和人员已经堪称当时中国军队的精锐了,但是跟日军仍有难以弥补的差距,我们的士兵只能靠勇气和鲜血去进攻和防守。

一名叫廖宝财的湖南籍士兵,在一次战斗中,用机枪打死14名敌人后,机枪过热失灵,他跳出战壕,抱住一名冲上来的敌军军官,两人扭做一段,最后,他一下咬住了敌军官的脖子,用尽平生之力硬将其颈动脉咬断,致敌人于死地。

罗店争夺战,打了将近两个月, 10月26日才结束。参战的双方军队都损失惨重,第18军伤亡1.2万人,至于日军精锐的第11师团,则在这里伤亡六千余人,失去了战斗力。

罗店战场,只是整个淞沪会战中的一个缩影,日军在多地试图登陆,宝山、月浦、蕴藻浜、大场等多地,都是战火连天,血肉横飞。整个上海,犹如一座人间炼狱场。

日军的登陆为何会如此随意?除了前线伤亡严重,大部分守备部队被调往前线参战以外,也跟海军的拙劣表现有直接的关系。

当时的中央海军,大多是出过国留过洋,一肚子洋墨水的“英国绅士”。文化水平是上去了,但这战斗意志却是直线下降。

淞沪会战中,海军部长陈绍宽采用了消极的自残式防御战术。他把中央海军一分为二,一半战船凿沉来堵塞江阴水道,另一半则始终龟缩在家门口,任你敌舰如何嚣张,我就充耳未闻,纹丝不动。

龟缩就能保平安么?当然不能,最后,中央海军的主力舰队被敌人的飞机用炸弹一窝端。

甲午的时候,大清的海军好歹还敢面对面打,到了淞沪会战,海军的差距已经不只是吨位和排水量,还有最关键的战斗精神。

算了,不说他们了。

05

尽管中国军队英勇无畏,但是装备的巨大差距还是让战场形势越来越不利。

10月26日,大场失守。江湾和闸北都处在了四面受敌的境地。要赶紧撤了,再不走就要被日军包饺子。可就在这时,驻守闸北的88师接到命令,要留下一支部队继续在闸北作战。

原来,此时国际上正要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为了表示上海还在我军手中,增加谈判筹码,蒋介石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留下就意味着死亡,这谁都看得出来,但是,中国军队并不缺这样的孤勇者。留守之将很快选了出来,他叫谢晋元,黄埔四期生,跟他一同留下的是对外号称八百,其实只有四百人的勇士们。

谢晋元将要坚守的据点叫做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紧邻公共租界,是孙元良师的指挥部。

四行仓库和留守在这里的“八佰”勇士,为整个淞沪抗战涂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10月28日,大部队撤走了,谢晋元的身边只剩下了与他相依为命的四百名壮士,面对大家,他讲的第一句话就是:“这里是我们大家的坟墓,只要有一个人在,这块土地就是我们中国的!”

这些有血性的好男儿还是从前那软弱可欺的中国军人么?租借里的英国驻军被感动了,他们希望谢晋元能率队进入英租界,并答应提供保护。

然而谢晋元拒绝了,他带领战士们,用机枪、用手榴弹、用炸药包,在四天的时间里,愣是挡住了敌人的七次进攻。

一次防守中,一名中国士兵浑身裹满手榴弹,从仓库顶一跃而下,跳入敌军中同归于尽。

七十多年后,在电影院里,看到《八佰》中的这一场景,我依然禁不住热泪盈眶。难以想象,当年在租界中,亲眼目睹这一幕的那些中国人和外国人,会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和感动。

入夜,一名叫做杨慧敏的女童子军,冒险潜进仓库,把一面国旗送给了谢晋元。

第二天一早,四行仓库的屋顶,两根竹竿连成的旗杆顶端,一面国旗迎风猎猎飘扬,下面凝视着她的,是一双双饱含泪水的眼睛。

我始终在想,如果我是一名日本军人,看到这一幕,我是否还有继续作战下去的勇气?中国何其有幸,拥有这样的军人,她又怎么会亡呢?

华北战场一帆风顺,攻城掠地。而淞沪战场却深深陷入泥潭,无法自拔。从八月打到十月底,已经两个月了,数次增兵,却连一个上海都没还没有拿下。当初吹牛要三个月灭亡中国已经成了一个笑话,在啪啪打脸。

日军统帅部的第四波援军,由熊本第6师团为主力的第10军来到了淞沪战场。此时的上海,日军兵力已经达到了近10个师团,这比整个华北战场的日军总兵力还多出2个师团,兵力达到了整整30万人,上海终于取代华北,成为了中国抗日救亡的主战场。

不过,此时的淞沪抗战也已经慢慢接近了尾声。蒋介石的中央军精锐已经损失殆尽, 尽管桂军、粤军、川军、滇军、湘军、东北军等地方部队前仆后继,一度使我军总人数达到70多万人。可是由于装备过差,只能靠人命来填,一个师顶上去,几个小时就能拼光,战场已经开始呈现溃败之态。

11月5日,日军第10军利用大雾,成功的在金山卫登陆。就如同多年后的朝鲜战争中,美军在仁川登陆一样。都是在一个看似最不可能的地方出其不意的登陆,形成迂回包抄态势,一举扭转了战场形势。

不得不说,日军的决断很高明,连陈诚这样绝不服软的坚定主战派也承认,上海不能再呆了,要赶紧撤!

关于迅速撤退这一点,国军各高级将领是达成了共识的,李宗仁早在10月29日就已经做出了“亟应后撤”的建议,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更是火急火燎的找到蒋介石,一条一条分析尽快撤退的理由。

然而,素不知兵的委员长又一次的犹豫了,他要求部队再多坚守几日,因为国联开会才没几天,这时候全线撤走,太没面子了。另外他心里也一直有个执念,希望能够坚持到11月13号,这是淞沪会战整3个月,日军不是要3个月灭亡中国么?现在要让他知道,3个月他们连上海也打不下!

又是政略干预战略!又是权术决定战术!已经吃过一次亏了,怎么就还不能长长记性呢?

关于这一点,《申报》的评论很是精辟:他不是在作战,是在赌气!

就这样,前线部队又在前后夹击,狂轰滥炸之下苦苦支撑了3天。而被蒋介石寄予厚望的九国公约会议的决议也传来,在通过的《关于中日冲突事件之决议案》里,列强仅仅对中国表示了道义上的援助。

弱国无外交,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已经一次次的验证了这句话,可为什么,还要抱有奢望呢?

绝望的蒋介石终于同意了后退,11月9日,陈诚下令全军撤退,但是,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通讯全断,指挥全无。慌乱的氛围如同瘟疫在战场蔓延,在英勇无畏的士兵一夜间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每个人都在疯狂的跑路,以求能够早日逃脱被围歼的命运。

撤退变成了溃逃,逃亡途中的损失,甚至还大于战场上的损耗。

不说普通士兵了,就是高级将领都自身难保。胡宗南遭到日军偷袭,警卫被全灭,只身一人得以幸免;高烧的薛岳被日军包围,躲在水田里才脱险;至于东北军第67军的中将军长吴克仁,则没那么幸运,愣是在这场大溃退中遇难。

11月12日,上海失守。

蒋介石希望的三月之期,最终也没能实现。

06

历时近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了,我军伤亡近33万人,日军伤亡近6万人,我军的损失达到了日军的5.5倍。

关于淞沪会战的意义,后世的学者,尤其是宝岛的学者们研究颇多,大都认为这次会战虽然失败了,但是却成功的实现了战略目的。

比如说成功的把日军的注意力从华北吸引到了上海,可以有效引起国际社会的干预,也可利用南方水网密集,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最大限度的阻碍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同时也防止了日军沿平汉线南下,攻占重镇武汉,从而切割战场为东西两块,让我军无法退到四川等西部各省,以空间换取了时间,为华东地区工厂、物资和人才迁往西部争取到更多时间,使国民政府以四川为持久抗战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得以实现。

我曾经也对这种说法深信不疑,并深深佩服南京统帅部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但当我看过越来越多日本方面的战争资料以及第三方的数据后,却对淞沪会战的意义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在上海开打,是比在华北平原或者大山深处打要更加吸引眼球,但这是战争,不是自媒体,流量并不能带来好处。淞沪会战确实带来了各国的关注,尤其是美国,但是这种关注只限于民间层面,并没有哪国政府为了正义派出过一兵一卒。反而使我们因为过多的在意国际干涉因素,导致多次贻误战机,一错再错。

其次,虽然我们用30万伤亡的巨大代价换得了三个月的宝贵时间,但由于战争导致的水道封锁、船只紧张,再加上很多资本家的顾虑重重,实际并没有多少工厂和物资转移到大后方。如果把投入到上海战场的精锐部队沿着黄河以及淮河层层布防,所能争取到的时间也许会比三个月要多得多。

另外,从日方的资料看,日军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一直是速战速决,希望能够寻找我军的主力部队一举击溃,从而彻底粉碎南京政府和全体国民的抗战勇气,淞沪会战恰好给了日军这样的机会,所以与其说是我们引诱日军把战线从由北到南变为由东到西,倒不如说是日本人顺水推舟,故意上钩更合适。

而且在上海作战,也让日本的海军有了用武之地,可以肆无忌惮的轰击我军,造成了严重的伤亡,黄梅兴等高级将领就是被海军的炮弹炸死的,如果选择内陆作战,则能够很好扬长避短。

那么如此说来,淞沪会战是不是毫无意义呢?当然不是,这场会战的最大意义不在政治、不在战略,而在精神。

从甲午海战以来,面对日本,中国就已经丧失了抗争的勇气,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华北事变,每一次都是屈辱的忍让,一再的退缩,中国人似乎已经忘了怎么站起来,日本,究竟能战胜么?在淞沪会战之前,这是一个萦绕在所有中国人脑海中的疑问。

然而,一场淞沪会战,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日本并非不可战胜,中国的军队,缺装备、缺战术、缺训练,但唯独不缺勇气和决心。

持久战是可行的,中国是有救的,这一场战争不仅感动了外人,而且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国人。

从这一点上来讲,淞沪会战值得被永载史册,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千千万万同胞,也将同其一起,被国人所永远铭记。